雷玉林 李振海 張銀倉 張熠 楊立強
【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我國不僅在經濟政治方面與全球其他國家存在密切往來,而且逐漸在教育方面也加強了聯系,形成了國際化的高等教育環境。為了確保來華留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本文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提出了積極的對策。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探討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劇,每年來華留學的外國學生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發展。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方式、生活習慣等存在巨大的差異,留學生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來慢慢適應。同時,加上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可能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為了確切了解來華留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必須及時對留學生進行相關調查,有針對性地對留學生實施合理的教育。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5所學校,每個學校抽選50名留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問卷以多選題的方式展開,一共收回238份有效問卷。
2、調查方法
調查員都是接受過統一培訓的學生管理教師,由調查員親自到每個高校的教室和圖書館現場給留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同時,每個調查員應該詳細地給留學生介紹問卷的內容、填寫方式以及一些具體的填寫要求,要求受調查者必須認真公正地作答。
3、調查研究結果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88%的留學生表現出軀體化,80%的留學生表現出敵對、焦慮的狀態,72%的留學生表現出人際關系敏感,65%的留學生表現出強迫癥的癥狀等等。
4、調查結論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問題是阻礙留學生學習與生活最大的難題。來華留學生為了學業不得不長期離開自己的國家,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習環境下,加上留學生語言溝通上的障礙,無法與新同學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因此,每個留學生總是孤獨無助的。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氛圍下,不斷滋生了學生的思鄉之情,對家人的思念越來越猖獗。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導致留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過于“想家”。然而,在高校實際教育過程中,嚴重忽略了對留學生的心理輔導與干預。
二、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重視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從調查結果看來,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軀體化、恐怖焦慮、偏執以及強迫癥等四大方面。因此,高校必須加強重視,及時對留學生進行正確的疏導。所謂軀體化癥狀是指在軀體方面的不適,雖然經過多次就醫檢查,但是仍然找不出結果毫無頭緒。然而通過心理調節,留學生的軀體化癥狀卻有所緩解。恐怖焦慮癥主要表現為社交恐懼,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各自使用的母語不同,因此,在語言溝通上存在較大的障礙,刻意回避社交行為,只愿意與本國同學結伴,將自己固定在狹窄的朋友圈內。而偏執主要反映為思想行為比較固執死板,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表現出自以為是的不良行為,但是其內心自卑感較強,嫉妒別人獲得榮譽。留學生強迫癥主要表現在沒有必要做的事情卻對他人斤斤計較,不完成誓不罷休等。由此可見,留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較嚴重的問題,高校應該加強重視,及時對留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
2、針對留學生,單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大高校雖然已經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都是針對本國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置的,課程教學內容都是從本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的。而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國內學生存在巨大的差異,如果籠統地使用相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教育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因此,高校應該有針對性地單設留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教師專門針對留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高校應該盡一切辦法采取積極的措施有效改善容易對留學生帶來心理健康影響的各種外界因素,如改變當下的教育環境,也不忘提高留學生的內在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切實增強留學生的抵抗能力。例如,教師可以主動開展主題班會活動,鼓勵留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主動發言,介紹自己,引導留學生進行互動,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之間的感情。也可以對個別留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切實了解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對留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等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在學期工作計劃中合理融入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留學生的心理檔案,有針對性地對留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積極開展對留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能夠在無形中提高留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留學生長遠穩定地發展。
3、站在跨文化管理角度對留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和干預
對于留學生來說,導致其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文化差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與其他國家在文化方面存在天壤之別。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無時無刻不彰顯出我國文化的精髓,留學生剛進入高校學習一時難以適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校管理者應該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樹立跨文化管理意識,對不同留學生實施多元化管理,妥善處理好留學生之間因為文化差異而引發的種種矛盾和問題,給留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針對剛入學的留學生安排適當的中國文化課程教育,促使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大致的了解,帶領留學生領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提高留學生的文化內涵。其次,加強和平教育。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因此,高校教師在進行教育時,應該積極引導各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在學習和校園生活里做到求同存異、和平相處,同學之間應該相關尊重、理解、包容,實現雙方的共同進步。最后,對留學生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訓,切實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員應該站在留學生的角度,以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積極與留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引導留學生不斷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有效改善因跨文化的因素而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管理人員應該給予留學生人文關懷,幫助留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事情,增強留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即使在國外也能感受到人情溫暖。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我國高校進行深造。由于文化差異、地理環境、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來華留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高校應該重視這一現狀,采取積極的措施,切實提高留學生的適應能力,引導留學生逐漸融入中國教學環境,實現留學生健康穩定地發展。
西北大學校級課題:“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探討”,項目編號:13xsz13
【參考文獻】
[1] 章 津, 汪靜娜, 陳 曄. 中醫院校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例[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5(02).
[2] 周琬謦, 胡 椿, 羅雁龍. 留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以大理學院為例][J]. 大理學院學報, 2013(06).
【作者簡介】
雷玉林(1981—),女,河北省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西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李振海(1971—),男,陜西省涇陽人,博士學位,西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學。
張銀倉(1973—),男,陜西省長安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西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留學生管理。
張熠(1971—),女,陜西省咸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西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留學生管理。
楊立強(1985—),男,山東省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西北大學團委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