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琳
【關鍵詞】品格 尊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127-01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尊重意味著完整、無條件地接納,就是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閃光點,贊賞別人的長處,接納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教師、父母對幼兒的真愛,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不附加任何條件,無需孩子用他的表現來賺取。幼兒尊重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需要成人極大的耐心和信心并實施有效的策略,教師、家長應當以身作則尊重孩子,培養幼兒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一、教育案例
我園自開展品格分享活動以來,幼兒經過一系列活動和教育已經明白分享的意義,也初步形成了分享行為。為此,筆者在班級里創設了一個分享臺,讓幼兒從家里帶來玩具、圖書與同伴們分享。一天,分享臺里傳來了宸宸的哭聲。筆者循聲過去詢問他:“宸宸,你怎么哭了?”宸宸抽噎著指向婧萱說:“她不分享,她不是好孩子。”只聽見婧萱“哇”的一聲也哭了,她委屈地說:“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說著,她將玩具緊緊地抱在懷中,生怕別人覬覦。在實施一系列幼兒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后,婧萱為什么那么“自私”,仍然不愿意分享玩具?而另一方面,面對同伴的不分享,宸宸的反應為什么這樣大?這種要求同伴與自己分享的“自私”心理為什么表現得那么強烈?幼兒的“自私”表現正是幼兒缺乏“尊重”的表現。
二、解決對策
(一)接納孩子不分享的行為
從生理及心理發育特點上說,2歲左右的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向周圍探索一切,因為他想要了解、想要探索、想要學習新知識,也就是說孩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是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有些孩子認為,分享就是要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致使自己一無所有,因此會讓孩子產生不分享的念頭。大多數父母會礙于面子強迫孩子分享,當孩子不分享時便會強迫他、恐嚇他,這會讓孩子厭惡父母,厭惡分享的行為,以及厭惡要分享的對象。當幼兒不愿意分享時,成人要接納他不愿分享的行為,不強迫他,更不要懲罰他。比如,家長不說孩子小氣、沒禮貌、自私等,也不要強行迫使孩子分享,讓孩子產生自己并不重要,甚至沒有鄰居家孩子重要的感覺。教師和家長要讓幼兒了解分享的概念,如大家都分享自己的東西,你就可以品嘗到更多的食物,把玩更多的玩具擁有更多的朋友。當孩子初步有了分享的行為,特別是對父母長輩或親密的人分享時,家長應該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不能因為親人跟孩子熟悉或親密,而認為他的分享是理所應當,或者只是敷衍地道謝,削弱幼兒分享的積極性。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當孩子有情緒時,成人要了解幼兒產生情緒的原因,尊重他的情緒,并幫助孩子管理他們的情緒。當孩子獲得小小的贊揚或廉價的禮物時,有的家長說:“這樣也高興?”當孩子做錯事被懲罰時悲傷不已,有的家長卻說:“做錯事還敢哭?活該!”幼兒的愿望得不到滿足,高興時沒有人理解,悲傷得不到安慰,他們的情緒被忽略,感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破壞品格的發展。教師和家長應該接納幼兒的所有情緒和感受,并告訴孩子“我也替你感到高興”,或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你這么做是錯誤的,你必須接受一定的懲罰”。值得強調的是,教師和家長接納幼兒的情緒和感受,并不意味著容忍幼兒的錯誤,而應在批評或處罰時仍然要體現作為長輩的尊重。
(三)尊重幼兒的物品所有權
幼兒年齡雖小,但也擁有許多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這些物品雖然是成人給孩子提供,都應該明確肯定孩子的物品所有權。教師和家長不應隨便處置他們的物品,即便成人處置物品時只能是幫助幼兒去處置,至于該不該處置、怎樣處置都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比如,幼兒穿小了的衣服、玩壞了的玩具或是看過很多次的舊圖書,如果要送人或是丟掉,都必須事先取得孩子的同意,這些東西可能家長們認為沒有價值或意義的,但在孩子的心里卻是寶貝。比如,老師送的貼貼紙,代表著他的進步;小朋友送的舊玩具,代表著友誼;自己用廢舊物品做的玩具,代表著心里的想法或愿望等。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讓他們享有物品的所有權利,他們才能做到“分享”。
此外,以禮待人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現,教師和家長要強化孩子的禮貌行為,使其尊重的品格不斷內化和發展,引導幼兒學會“您好”“請”“謝謝”“再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要認真傾聽,當有人在說話時,不能魯莽地打斷別人;要學會等待、排隊等。教師、家長只有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幼兒才會尊重他人。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