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莉
【關鍵詞】 小學;班級;合唱教學;意義;優勢;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68—01
合唱以其豐富、深刻、動人的藝術感染力震撼人心,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人們的審美情趣,引起人們的共鳴。合唱在音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音樂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班級合唱能力,也是一個價值較高的實踐課題。
一、開展班級合唱教學的意義
童聲合唱是一種集體的藝術表現形式,高雅的藝術,具有精深的藝術性。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它不僅能培養少年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更能通過合唱學習訓練陶冶學生的情操,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等。所謂班級合唱教學是基于普通學校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而進行的以班級為單位,結合相應教材內容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合唱教學和訓練。因此,音樂教師應重視合唱教學,從合唱練習入手,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而努力。
二、在班級實施合唱訓練的優勢
1. 在小學階段就可真正普及合唱教育。從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基本學習與訓練,真正普及合唱藝術,從而使下一代的音樂素質得到整體性的提高,繼而推動學生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
2. 要堅持常態化訓練。與校級合唱團相比,班級合唱訓練可以通過每周兩節音樂課進行訓練,進行常態化的訓練。
3. 可以基于班級和教材開展班級合唱教學。從現行使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材不難看出,合唱的聆聽與學唱有相當高的比例。從二年級開始出現有聆聽合唱的欣賞內容,還滲透了合唱形式的童謠;到三年級,合唱欣賞內容大幅增加,并涉及少量合唱歌曲的學習;到四年級,學唱合唱曲數量逐步上升;直至五年級下冊教學內容中,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合唱歌曲或合唱欣賞進行的。可見,合唱教學在整個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三、開展合唱教學的方法
1.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可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訓練計劃。可選擇教材中可聽性、可唱性較強的歌曲,從兩個聲部的節奏訓練開始,過渡到四小節簡單的和聲訓練,從簡單的輪唱逐漸滲透到兩個聲部演唱。
在合唱訓練中會出現音準的偏離、力度的失控、氣息的支撐不夠、音色的不統一等一系列問題,教師在指揮或排練中往往會過于急躁,學生也會表現出不自信。如果教師教法不得當,在語態上、教態上出現過于著急,甚至惡語批評學生,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的學生會產生害怕唱甚至不愿唱等逆反心理,從而導致訓練效果不理想。這時教師如果能多搜集一些有趣味性的音樂小知識、小典故、幽默音樂漫畫等并適當地插入訓練中,同時并掌握一些幽默的風格、技巧來吸引學生,就可以改善學習氛圍,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接受枯燥的專業知識。
2. 教師要正確把握音樂情緒。力度在音樂中是一種情感的體現,它的控制決定著歌曲的情緒色彩。在教學中,教師可聯系生活中實際的情感讓學生來體驗和掌握mf、mp、f、ff、sf、mp、p、pp等力度。例如:mf(即表明人在正常講話時所需的力度)、mp(即表明人正常坐著聽時的感覺)、f(當某人生氣發火、或高興時或比較激動時所需的自然力度)、喜、怒、哀、樂等。弱聲最難,小腹、氣息要使出巨大的力量,教師要告訴學生用最大的力量來控制最弱的聲音。把力度生活化,讓學生既感興趣又掌握得快。
速度與力度一樣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脫離了速度,音樂整體的表現力就無法很好地體現。從音樂的情緒情感表現的角度看,一般而言,中等的速度多表現于“優美”、“柔和”等,不同程度的各種快速度則分別與“歡快”、“活潑”、“激動”等相關,而較慢的速度往往表現“莊嚴”、“悲傷”、“安詳”、“寧靜”等。然而,在許多的作品中,有時歌曲的速度不是始終不變的,這種變化有時是突然的,有時卻是逐漸的,有時很明顯,有時卻不易察覺,這需要教師很好地去尋找和處理,用心靈去推動歌曲速度的變化。
3. 給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學校是一個大舞臺,為學生建立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是提高班級合唱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我校舉辦的 “三歌比賽”、“校園小歌手”評選、“慶六·一文藝演出”、“建隊日合唱比賽”等系列的藝術節活動等,提高了學生的演唱技巧,豐富了學生的藝術經驗,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