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琦
【關鍵詞】 作文教學;習慣;觀察;認識;
聽話;說話;閱讀;動筆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4—0087—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為了寫好作文,教師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努力去教,學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積極去寫,但常常收效不大。其實,小學生作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而作文能力又直接取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呢? 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圍繞“習慣”,談談自己對于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的認識。
一、觀察與認識生活習慣的培養
胸中無物,沒有什么可寫,往往是學生在作文課上的第一感覺。要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教師首先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隨時觀察與仔細認識的習慣。一方面,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本身有著寫不盡的素材,而要獲取這些素材,必須認真觀察和認識生活中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學生練習寫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來應用于生活,為生活服務,這也決定了寫作素材只能在學生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所以,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用心觀察和認識生活的習慣,讓生活時時牽動著他們的思想與情感,生活中的素材才能被學生靈活運用。
二、聽話習慣的培養
聽是說的基礎。因此,一年級學生剛開學時,筆者經常給他們講故事聽,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不但讓他們聽到精彩的情節,還讓他們欣賞到絕妙的語言。聽課文錄音也能讓學生聽到流暢的語言,豐富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聽話習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情感的波動。如,上《烏鴉與狐貍》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小朋友,老師今天又給你們帶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從前……”講著,講著,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過來,學生的聽覺受到了刺激,也就提高了聽話能力,這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了基礎。
三、說話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生大膽說話的能力,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增強了,內部言語的水平會相應提高,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學會禮貌用語,說說見聞,這些練習都能為寫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筆者在教學中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并且每單元的聽話訓練都帶領學生認真完成。在學校“讀書月”開展的講故事比賽中,筆者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故事,先在班級里講,再挑選比較突出的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講故事比賽,讓每個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四、閱讀與誦讀習慣的培養
心中有很多意思要寫,可拿起筆來卻如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是學生在作文課上遇到的又一難題。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組織文章的技巧不夠熟練,二是用以表達意思的語言不夠豐富。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就需要養成經常閱讀和時時誦讀的習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寫的基礎,通過閱讀、誦讀各種書籍,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語言和詞匯量。為此,我們班設立了小小圖書角,從一年級開始,用學生捐的壓歲錢為班級增添書籍,三年來,班級的書已積了一大堆,學生看書就更方便了。
五、經常動筆習慣的培養
平時懶于動筆,作文課上“難產”是許多學生愁寫作文、怕寫作文的主要原因。做任何事情,經常實踐方可熟能生巧,寫文章自然也不例外。學生要寫好作文,僅憑作文課上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作文只是系統學習、運用教材基礎知識的過程,真正的訓練應該是生活中的寫作實踐。因此,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確:要把寫作融入生活,把作文練習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平日的觀察、認識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想,要隨時拿起筆寫下來。只有養成經常動筆的習慣,才能真正鍛煉出扎實的基本功。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重視學生觀察與認識生活習慣的培養,聽話習慣的培養,說話習慣的培養,閱讀與誦讀習慣的培養, 經常動筆習慣的培養等,以此取得理想的效果。當然,提高學生作文水平,語文教師還必須開拓視野,與時俱進,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寫作方面有明顯的提升。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