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瑞
摘 要:基于1990—2014年合肥市專利授權量數據和合肥市GDP數據,運用動態均衡關系分析的方法,對合肥市專利產出、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單位根、協整、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分析可以知道:合肥市的專利產出,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專利產出是促進經濟增長原因之一;在三種專利中,發明專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最大。
關鍵詞:經濟增長 專利產出 實證分析 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166-05
一、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與專利產出
新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認為技術進步與其他經濟變量間存在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專利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標志,對于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效果。專利不僅僅是專利創新的結果,也是專利創新的動力因素。專利能利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進而不斷地促進產品的改革創新和技術進步,并且能夠刺激經濟體系的經濟快速增長。20世紀50年代起,丹尼森、麥迪遜、納迪里等經濟學家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要素貢獻份額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技術進行對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貢獻很大。1991年世界銀行對100多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進行分析,分析得出在二戰后,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多,同時發達國家的技術貢獻率更多。在二戰結束后的1960至1987年,非洲國家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零,而同時這些國家未建立起專利制度,國內的專利尚無一件。
我國目前進入了新常態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此階段注重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重視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的內在含義要求一個地區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注重環境的保護、競爭力的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等。而這些都離不開技術的推動作用。技術的進步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專利的產出,特別是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成為城市和地區間競爭的重要指標。
二、合肥市經濟增長和專利產出的概況分析
合肥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上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合肥位于中國的中部地區,在區位上優勢明顯,承東啟西、貫通南北,同時它又是安徽省的省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良好,信息、金融和商貿都十分發達。“十二五”期間合肥市的技術創新實力有著顯著的提升,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許多個第一,如第一臺4G的基帶芯片原型機,第一臺直寫式光刻機等。在“十一五”時期,合肥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技術創新體系也越來越完善,創新發展的環境已經被優化,持續增強的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對于建設創新型城市十分有利。在“十一五”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可以說“十二五”時期,是合肥經濟發展、趕超跨越的關鍵時期。
近幾年來,合肥市在專利上的成績也是十分顯著的。2011年到2014年,合肥市的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均在10000件以上。2014年的合肥市的專利申請量是2010年的1.76倍,2014年合肥市的專利授權量是2010年的3.17倍。與此同時,合肥市經濟也是迅猛增長,2014年生產總值較2010年的1.90倍??梢钥吹?,科技進步和經濟的增長的步伐是一致的。
三、合肥市專利產出和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一)數據處理與選擇
根據1990年到2014年的安徽省統計年鑒來看,物價指數均在1的附近上下浮動,價格變化并不明顯,所以在選取數據時直接用了GDP值,并未剔除價格變動。
從表1,可以看到專利產出可以由兩大組數據來表示,分別是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由于專利授權量具有法律效用,所以在分析中采用專利授權量Pa當作變量。
(二)合肥市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分析
1.傳統線性回歸模型分析。
運用eviews7,繪制變量GDP和Pa的時間序列圖像及散點圖,如圖1、圖2。
通過觀察圖1,可以看到,GDP與Pa隨著時間的變化都是呈現上升趨的,且上升趨勢大致相同,都是在2006年左右上升幅度增大的,這說明GDP和Pa之間可能存在著相關關系的;通過圖2,可以明顯看出GDP和Pa之間存在著線性相關性。
由于GDP和Pa之間存在著線性相關性,先對它進行OLS線性回歸。
如表2所示,GDP和Pa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可表示為:
GDP=346.06+0.38Pa
通過表2,r2=0.93,由此可見,樣本回歸線對樣本值的擬合度還是很高的。
在顯著水平α=0.05,查t分布表,自由度v=25-2=23時,得到臨界值均是大于查表所得的,由此可知,回歸系數均顯著不為零,由此可見,GDP對Pa有顯著影響。
在上述分析中,初步得出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有顯著影響,但是,由于時間序列往往會帶有較強的變化趨勢,這就使得序列不平穩,由于時間序列的不平穩情況,常常出現“偽相關”這種情況。有些在現實情況下幾乎沒有聯系的時間序列,有時也會表現出相關性,所以,還需對數據進行差分處理,因此,需要進行協整檢驗。
2.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是檢驗變量是否平穩的方法之一。單位根檢驗將序列是否平穩這一檢驗轉化成為這一序列是否有單位根的檢驗。如果變量是非平穩的,則需要對其進行差分處理,使變量趨于平穩,當所有變量為同階單整的時候,才能進行下一步,協整檢驗,通過協整檢驗來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具有長期均衡關系。現利用eviews7,采用ADF檢驗方法,根據SIC標準對GDP和Pa及其二階差分變量D(GDP,2)、D(Pa,2)進行單位根(平穩性)檢驗。
注:在Dickey-Fuller的ADF檢驗中,表中所注C,T,K分別為檢驗模型中含有常數項,檢驗模型中有趨勢以及滯后階數;本文中的滯后階數是根據SIC準則,eviews自動生成的最優階數;是否含有常數項和趨勢則通過檢驗序列的曲線圖來判斷。
在做單位根檢驗時,給出兩個假設:
H0:原序列存在單位根;H1:原序列不存在單位根。
根據表3以及圖3、4、5、6所顯示的相關信息,可以看出,GDP和Pa是接受原假設的,也就是說它們是非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是完全拒絕原假設,在99%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穩的。由此,可以得出,GDP和Pa均是二階單整序列。
3.協整檢驗及誤差修正分析。在平穩的均衡狀態下,系統在受到干擾時,會偏離均衡點,但是由于內在的均衡機制的存在,系統會將偏離重新拉回到均衡狀態。反過來說,對于一個具有均衡機制的經濟系統來說,即使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干擾,使得系統在短期內出現偏離均衡點的情況,均衡機制還是會始終維持著系統的均衡狀態。
對于非平穩的經濟變量,協整就是對其長期均衡關系的統計描述;他們之間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就被稱為協整關系。這些變量看起來不可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是某些特定的經濟組合,反而可能會使多個變量之間變得平穩,使得這個時間序列的組合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所有的變量都是同階單整的,變量之間才具有協整關系,由于GDP和Pa都是二階單整的,也就是存在同階單整,根據協整的相關定義,可以知道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
根據協整檢驗的特征根跡檢驗結果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根據表6、表7,可以得到經過標準化的協整向量(GDP,Pa,C)為(1.000000,-0.341775,-584.4673),通過協整向量,可以得到專利產出和合肥市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方程:
GDP=-0.341775Pa-584.4673
根據表7,得到誤差修正系數。其中Error Correction:欄中的數值為ECMt-1的系數。表7中調整系數的解釋為:當生產總值高于均衡水平的時候,在下一期中,會自動以0.440625的水平往高的地方調整;當專利產出高于均衡水平的時候,在下一期,會以3.106075的水平往高處調整。由于此修正結果中R2為0.92,說明此修正擬合度很高。
4.格蘭杰因果檢驗。通過協整檢驗可知合肥市專利產出和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兩者之間究竟是不是存在著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地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首先需要確定滯后的期數,但是在滯后期數的選擇,可能會遇到困難:一方面,如果滯后期數取得越長,那么就越能反映模型的動態特征;而另外一方面,滯后期長又反過來會導致模型待估參數變多,從而會降低模型的估計效果。在此將運用對數似然函數值(Log likelihood,簡稱LR)、FPE、赤池信息準則(Akaike Information,簡稱AIC))、施瓦茨準則(Schwarz Zriterion,簡稱SC)、HQ五個指標對模型的滯后期數進行選擇。滯后期數選擇結果如表8。根據表8,五個指標全部選擇了滯后2階,因此可以確定最佳滯后期為2。
運用eviews7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9。由表可知,格蘭杰檢驗的兩零假設為:
1.專利產出的變化不是引起生產總值變化的原因。
2.生產總值的變化不是引起專利產出變化的原因。
通過檢驗結果,結論為拒絕假設1,接受假設2,由此,可以知道,專利產出的變化會引起生產總值的變化。
(三)三種專利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
不同的國家對于專利的分類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專利一般分為三大類,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
在中國,以上三種專利在經過審查合格之后,就可以被賦予專利權了。根據表10,1990年—2014年這25年的三類專利授權數量來看,實用新型專利在數量上占據著主要地位。根據上文得到的長期均衡方程,我們可以知道,實用新型專利在數量上對合肥市生產總值的貢獻十分巨大。實用新型專利在數量上比其他兩種專利占優勢。但是就三種專利的定義以及現實社會實踐而言,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遠遠高于其他兩個專利的,其壽命也要比其他兩個專利要長。因為發明專利需要進行實質檢查才能授權,所以發明專利所擁有的技術含量比重較高。所以對于經濟的貢獻來說,數量優勢不一定會高于質量優勢。由此可見,利用三種專利授權量作為變量建立新的模型,研究誰對經濟的影響更大,是十分有必要的。
運用eviews7,做出時間序列圖,如圖7、圖8、圖9、圖10,可以看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和GDP的增長趨勢趨于一致,就圖表而言,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和GDP的擬合程度更高一些。
首先,先對四個變量做平穩性檢驗。運用eviews7得到表11。
根據表11,GDP和X1、X2是同階單整的,同為二階單整,而X3在二階差分是仍舊不平穩,是三階差分,所以跟GDP不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剔除X3。
比較XI、X2哪個對GDP的影響更大,則分別對GDP、X1和GDP、X2做回歸,得到表12、表13。
通過表12、表13,GDP和X1的樣本可決系數r12=0.93, GDP和X2的樣本可決系數r22=0.90,由此可見,可以看到,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對GDP的擬合程度都是很高的。與此同時,r12=0.93>r22=0.90.
在顯著水平α=0.05,查t分布表,自由度v=25-2=23時,得到臨界值t0.025(23)=2.07,tx10=3.59> tx20=3.45>t0.025(23),tx11=17.85> tx21=14.02>t0.025(23),由此可知,回歸系數均顯著不為零,GDP對X1、X2都有顯著影響。
通過比較,X1的樣本可決系數和顯著性均高于X2的,則發明專利對GDP的影響大于實用新型專利對GDP的影響。
四、結論
根據對合肥市1990年至2014年度專利授權量和合肥市生產總值的分析和檢驗,可以看出合肥市專利產出和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線性關系,雖然每個變量都是不平穩的,但是卻有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即,在短期內,專利產出和生產總值之間可能存在著上下波動,但在下一期,又會被一定的力度拉回到均衡位置上去。與此同時,合肥市專利產出和生產總值之間還存在著因果關系,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到專利產出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在專利的三個類型中,發明專利對生產總值的影響最為顯著。外觀設計專利對生產總值的影響最小。
參考文獻:
[1] 汪衛霞.安徽省專利產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 安徽農業大學大學學報,2010(2)
[2] 胡善民,劉蘭茹.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黑龍江省統計數據[J].商業時代,2011(32)
[3] 高雯雯,孫成江,劉玉奎.中國專利產出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情報雜志,2006(1)
[4] 蒲姝,楊毅.四川省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1)
[5] 趙鵬,淺析專利法對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現實意義,重慶理工大學學報[J]中國電子商務,2010(9)
[6] 崔晟,山西省專利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3(30)
[7] 楊文靜,山東省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基于會計視角[J],山東財經大學,2013
[8] 韓欲立,當代社會發展動力觀的科技轉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4
(作者單位:合肥學院經濟系 安徽合肥 23060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