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李昕光 馬振江
摘 要:根據汽車維修工程課程的特點,針對目前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從建設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實施案例穿插法教學、完善實習教學質量控制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強調了實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探索了提升汽車維修工程課程教學水平以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汽車維修工程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46;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238-02
一、引言
《汽車維修工程》是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選修課之一,課程以現代科學理論與先進技術為基礎,涉及可靠性理論、汽車零件失效理論,汽車維護與修理工藝,汽車零件修復方法等主要內容。學習維修理論的同時,重在培養和訓練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未來汽車維修從業人員素質,從而適應現代汽車維修方式和維修內容的改變。這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一門課程,如果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只是單純講授汽車維修的相關理論和基本概念,勢必會造成課程與實際和實踐互相脫節,不利于人才培養,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系統理解和掌握。因此,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從充分利用課程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到課堂上的案例穿插教學,再到課堂外的實習教學質量控制三方面進行改革和加強,才能從本質上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積極思考的熱情,最終達到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建設
建立《汽車維修工程》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實現本課程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和遠程化,將課程信息進行網絡共享,方便學生自主學習。該平臺除了包括課程必備的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實驗大綱、教學輔助用PPT、課后習題與答案之外,重點拓展了維修案例資源庫。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以及汽車技術、汽車結構日新月異進步與更新,汽車維修方式和維修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不能面面俱到分析講解更多的實際案例,而網絡資源平臺中的維修案例資源庫,匯集了當前常見車型有代表性的故障診斷與維修案例。無論是課前的導入預習,還是課后有針對性地理解復習,學生都能夠很方便對案例庫里的案例進行閱讀、討論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課堂教學中實踐偏弱的弊端起到了間接的補缺作用,同時也可以有助于學生養成積極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未來在汽車后市場維修過程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實施案例穿插法教學
《汽車維修工程》課程的實踐性很強,由于教學資源和設備規模的局限,不能把課堂更多適時地移到實訓中心或者維修現場,具有顯著實踐特點的案例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輔資料上每章都會設置一些經典的案例,教師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也經歷并參與過很多發動機或汽車底盤的維修案例,課堂上教師把這些經典和經歷以案例的形式恰當地呈現給學生,穿插在枯燥的理論教學中,可以起到啟迪思維、拋磚引玉、增加廣度、引發興趣的作用。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積極參與討論,有助于對每一章理論知識的深度理解。案例穿插法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改善了教學質量,對學生的促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汽車目前已經是大眾化了的交通工具,對于其發生故障后的維修問題,學生們通常會表現出極大的探求興趣。傳統的教學內容在實踐中可能存在不實用的地方,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案例穿插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發表意見和見解,可以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以及相互激勵,使得枯燥乏味的汽車維修專業知識變得生動活潑。
(二)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傳統教學中會重點要求學生牢記理論知識點,缺乏知識靈活運用方面的引導。學生一味地通過學習書本的死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利于自身的未來發展,也有悖于汽車領域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宗旨。在分析每個具體維修案例的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思維方式的形成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效果顯著。
四、完善實習教學質量控制
鑒于《汽車維修工程》的實踐性特點,課程增加了教學實踐的內容,使得基本的汽車維修檢測等環節都在實踐教學中有所體現。該課程涉及到的發動機重要零件如氣缸體和曲軸,針對其磨損和變形的檢測均設置了相關實驗,實驗設備配套完善,實驗手段靈活多樣,學生按照實驗步驟親自操作實驗器材,鞏固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實際動手能力。此外,在課程結束后,學生還有去實習基地(通常為汽車4S店)進行為期兩周的實習安排,實習期間學生被分配在不同的車間和工組,親身參與進店車輛的維修保養過程,加深了對故障判斷、維修過程和維修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然而,通過對實習過程的跟蹤了解,發現學生對實踐環節的重視程度往往不夠,實習教學質量有待提高。造成該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汽車業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學生對實踐環節認識不足。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設計理念、制造工藝、材料選用都得到了長足改進與提升,使得汽車零部件可靠性大大提高,即使有故障和失效,換件式維修也占主導。這樣,傳統汽車維修業中一些加工式維修與測量已不常見,憑借一個在手的故障診斷儀,憑借同類車型的維修經驗,工人師傅據此即可判斷一些常見故障,而與實習學生的交流和探討明顯偏少,學生參與實習的深度也明顯不夠。此外,本科學生基于對自己未來就業的定位和預期,多數人覺得自己將來不可能從事具體的維修工作,所以并不太重視和實際接觸的機會。
針對實習中存在的問題,細化實習教學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實習教學質量控制體系非常必要。該體系措施應包含針對實習的安排、環節、運行等的明確要求,而且重點應該放在實習過程的監控和結果考核。本文提出一種基于問題的質量控制模式,該模式的中心思路是圍繞“設問——回答”展開,其中“設問”是拋給學生的問題,“回答”是針對問題在實習后的作答,用以檢測學生的實習效果和質量。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設問”
根據實習的任務安排,進行問題設置,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與整個實習過程。比如,在4S店經常看到車輛進行四輪定位,學生大多站在旁邊機械地看著工人師傅操作電腦和調整儀器,很少有對四輪定位的原理思考過。這時就可以設問:四輪定位的原理是什么?工人師傅在車輛底盤上調整的是什么部位?改變的是什么參數?等等類似問題。這樣設問之后,學生參與的目的性更強,減少了走馬觀花式的閑逛,多了對更多問題的主動探究。對于學習勁頭不足、興趣不高的學生,實習質量和效果會有很大提高。
(二)“回答”
實習時間通常是兩周,每天根據實習任務都會設置不同的問題,要求學生把對問題的回答依次寫下來,最后實習結束時以作業的形式上交。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是否正確全面,以一定的權重分配到實習結果考核的評定中。為了弄懂諸多問題,學生對實習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磨時間偷懶現象明顯改善,以往困擾教師監控實習過程的問題迎刃而解。為避免少數學生因惰性而抄襲,可以適當組織檢驗實習效果的討論,抽查學生口述對問題的回答,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一個促進。
五、結語
教學改革是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過程,本文針對《汽車維修工程》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強的特點,提出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改革思路,并從課程網絡平臺建設、案例穿插教學、完善實習質量控制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旨在加強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深入掌握以及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同時為具有同類特點的相關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郭軍.構建汽車維修工程精品課程的有益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2)
[2] 樊海林.實訓項目整合綜合教學模式教學改革探討[J].交通職業教育,2011(3)
[3] 胡淳,李國慶.基于項目教學法的《汽車維修工程》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2)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
(第一作者簡介:王紅梅,東北林業大學副教授,工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汽車故障機理研究與汽車維修技術。)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