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瑛 廖嬌 曾濤 賀農英 曾亮華
摘 要:該文主要介紹了吉安市茶葉產業規模、產品結構、品牌效益等方面的現狀;吉安市在茶葉基地建設、茶葉品牌創建、培育茶葉龍頭企業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吉安市茶葉產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不足,提出了進一步促進吉安市茶葉產業發展的建議。主要包括:做好產業規劃、加大品牌宣傳力度、促進產業鏈條延伸等。
關鍵詞:吉安市;茶產業;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4-28-03
吉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越,是江西省的重要產茶區,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近年來,吉安市充分依托本地資源和科技、人文力量優勢,大力推進茶葉生產規模化、現代化、優質化、產業化、品牌化進程,茶葉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市茶葉種植面積達1.8萬hm2,其中投產面積1.33萬hm2,總產量0.55萬t,產值突破7.0億元。全市從事茶葉產業的農戶4萬多戶,其中產業大戶810多戶,建立66.67hm2以上無公害茶葉基地15個。培育茶葉龍頭企業4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20余家。2012年以來,吉安市將茶葉產業作為全市特色產業之一來抓,茶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1 吉安市茶葉產業發展現狀
1.1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布局合理 在茶園整體布局上,以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種植,帶動周邊發展,形成了遂川縣、井岡山市、永豐縣、永新縣、青原區、萬安縣等1區1市4縣為主的茶葉主產區。目前,全市茶園面積達1.8萬hm2,比2008年增加1.33萬hm2,增長286%,產量0.55萬t,增長112%。優勢產區茶葉產業發展迅速,面積超過1.57萬hm2,占全市茶園面積的87%。
1.2 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吉安市茶葉產業突出本地特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調優茶類結構上下功夫,逐漸形成了以生產綠茶為主,紅茶為輔,白茶、黑茶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同時,茶產品結構兼顧高檔、中端、低端大宗茶,多元化產品的開發增強了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全市以綠茶產品為主的茶葉種植面積達1.53萬hm2,形成了以遂川、井岡山為主的綠茶種植區。從浙江安吉引進的白茶,在永豐大面積種植,輻射帶動了永新、遂川、萬安、峽江等地發展,目前白茶種植面積已超過0.2萬hm2。新干宏冠綠色農莊于2012年開始引進黑茶制作工藝,開辟了吉安黑茶發展之路。高檔、中端、低端大眾茶的產量比例為20%∶50%∶30%,各類消費檔次的產品一應俱全。
1.3 品牌效益進一步提升 以“狗牯腦”、“井岡紅”為品牌培育重點,打造了“狗牯腦”、“井岡紅”、“井岡云霧”、“井岡翠綠”、“茗如玉”、“崖霧茶”等傳統品牌,盛名享譽國內外。在江西省第二屆綠茶博覽會上,吉安茶葉獨攬7獎,占設獎總數的33.3%,“井岡云霧”茶更是成為此次茶博會綠茶茶王,遂川狗牯腦榮獲金獎,永豐白茶、井岡綠茶同獲銀獎。在第三屆茶博會上,“狗牯腦”茶和泰和“蜀口”茶榮獲銀獎。傳統品牌得到鞏固發展的同時,也興起了許多新品牌,如“井岡紅”、“贛江天韻”等。井岡山的新興紅茶品牌“井岡紅”,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作為唯一指定禮茶、貴賓專用茶亮相“中國之夜”,品牌響徹國內外,成為我市茶業的一張新名片。“狗牯腦”茶在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榮獲金獎。
2 吉安市茶葉產業發展具體措施
2.1 狠抓基地建設,提升發展水平 一是合理布局。根據本地氣候特點、最適生態原則和茶葉特性,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的要求引導茶葉生產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實現優勢擴張。形成了遂川狗牯腦、井岡紅茶及永豐白茶3大優勢產區,輻射帶動周邊縣(市)茶葉產業發展。全市集中連片667hm2以上的茶園15個,面積0.67hm2以上。遂川狗牯腦茶以湯湖、戴家埔為中心區域發展,面積超過10萬畝,茶葉長期占據遂川縣農業支柱產業的地位。以永豐為主的白茶種植面積0.2萬hm2以上,其中66.67hm2連片的白茶基地6個。二是提高基地設施水平。基地建設做到起點高、品種優、設施好,溝渠配套,交通便利,旱澇保收。以茶葉標準園創建和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打造高標準茶園,提高茶園設施水平。按照國家茶葉標準園創建方案,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并在國家蔬菜標準園創建規范的基礎上,制定了市級標準園創建規范。創建國家標準園1個,創建市級標準園15個。標準園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等“五化”目標。通過標準園建設,不僅輻射帶動了周邊群眾發展茶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茶葉質量水平。
2.2 強化品牌創建力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一是做好品牌宣傳。按照“以區域整合為基礎、以省級整合為目標、以企業運作為主體、以政府扶持為推動”的思路,大力宣傳吉安茶葉品牌,大力推介“狗牯腦”、“井岡紅”2大茶葉品牌。二是強化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以生產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為目標,從茶園建設及管理、茶葉采摘、加工各個環節推行標準化生產,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確保茶葉制成品的農殘含留量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達到標準要求。積極引導企業、大戶、合作社申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在全市85%的茶園推廣了綠色及有機標準化生產技術,獲得了綠色食品和有機茶認證的茶葉企業15家,產品20個。全市良種茶園面積1.53萬hm2,良種率達85%。有機茶面積0.33萬hm2,有機茶產量500t。
2.3 培育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化水平 一是抓龍頭企業。在重點產茶區,選擇具有一定規模、有較好技術條件、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納入重點改造和建設對象,著力打造示范茶廠。對重點龍頭企業和規模較大、效益較好、品牌知名度較高的龍頭企業,從信貸、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持。全市共培育了茶葉龍頭企業4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20余家。打造了吉貢茶業、遂川安村茶廠、井岡山茶廠等有規模起示范作用的茶企(廠)。二是抓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茶葉加工企業與種植大戶、茶農建立各種形式的產銷關系,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扎實推進茶葉貿工農一體化經營。鼓勵和扶持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全市成立了65個茶葉專業合作社,連接農戶3.5萬多戶,產業化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2.4 強化技術指導,提高技術水平 茶葉產業要求嚴,技術含量高。結合有關部門培訓工程,以茶葉生產企業和大戶為重點,突出抓好以有機茶栽培技術、低產改造技術、名茶機械化生產技術、茶葉保鮮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按照優質無公害茶生產要求制定“優質無公害茶葉生產及加工技術操作規程”印發給茶農,要求茶農嚴格按照規程進行茶園管理和加工。在茶葉生產季節,技術員不定期進入茶園現場指導培訓茶農開展施肥、中耕、修剪、防病滅蟲、采摘、加工等,嚴禁使用禁用化肥,大力推廣使用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及高效低毒農藥,確保茶葉產品優質無公害。2015年先后舉辦了生產技術培訓班36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送科技下鄉活動45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26萬多份。
2.5 切實強化保障措施 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下發了《關于切實抓好茶葉產業發展的通知》(吉府辦字[2009]237號)文件,將茶葉產業作為全市主抓的特色產業來抓。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吉安市將茶葉產業擺在重要位置,本著高效生態推進產業發展的理念,成立了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市農辦、發改委、農業局、財政局、科技局、扶貧辦、工商局、農業綜合開發辦、質量技術監督局、農行、農村信用聯社、稅務等部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強化政策扶持。產業的發展依靠資金的投入。市、縣(市、區)政府每年從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中安排了一定額度的資金,專項用于茶葉品牌宣傳、包裝制作、開拓市場、茶樹良種繁育場建設、優質無性系茶苗補貼、技術推廣及培訓等。并有效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扶貧、以工代賑、小流域治理、新農村建設和退耕還林等涉農項目資金,加大茶葉產業扶持力度。市、縣兩級每年投入資金達3 000萬元以上。遂川縣財政最近3a安排專項發展資金超億元。三是創新工作機制。每年年初,市政府與各縣(市、區)簽訂有機茶產業目標管理責任書,對茶園面積、標準園及示范基地創建、茶葉發展專項資金及工作經費、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制定了考核辦法,把茶葉生產列入對縣(市、區)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指標。并加強督查考核,半年一次對茶葉產業發展進行督查,全年進行總結評比,對茶葉產業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表彰獎勵。
3 吉安市茶葉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吉安市茶葉產業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還存在著產業化水平不高、企業散小弱、營銷環節薄弱等問題,成為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瓶頸。
4 加快推進吉安茶葉產業發展的對策
4.1 做好產業規劃 根據吉安市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城市發展規劃,科學制定茶葉產業中遠期發展規劃,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優化產業布局。遠期規劃要目標明確,要求具體,近期規劃要將基地建設落實到具體地塊。按照規劃要求狠抓落實,切實擴規模、提品質、創品牌、拓市場、增效益,強化市場營銷體系、科技人才體系、質量監管體系、社會服務體系,促進茶葉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
4.2 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品牌是打開市場的鑰匙。要做大做強吉安茶葉品牌。一是全市重點整合、打造“狗牯腦”、“井岡紅”兩大茶葉品牌進行大力宣傳推介。二是扶持、鼓勵企業到省外大中城市開設茶葉專賣店。三是強化“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銷”意識,不斷提升吉安茶葉的品牌形象。
4.3 促進產業鏈條延伸 一要積極開發紅茶。在抓好綠茶品牌發展的同時,不斷培育壯大井岡紅、茗如玉等紅茶品牌。要引進適宜制作紅茶的優良品種,積極開發紅茶品牌。對紅茶制作技術進行攻關,研究傳統優質茶種的紅茶制作工藝,提高茶葉生產效益。二要完善加工廠房,引進加工設備,提高加工水平,鼓勵加工企業利用豐富的茶葉資源,積極開展夏秋茶和中低擋茶的綜合利用,提升茶飲料、原料茶和茶多酚、兒茶素茶黃素等茶葉提取物加工水平,拓展茶葉發展領域。
4.4 切實加大扶持力度 茶葉產業投資大、回效慢,應加大扶持力度,正確引導發展。一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在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加以推動,促進產業發展。二是要扶優、扶大、扶強。對“公司+農戶”形式的企業,適度加大扶持力度,資金實行整合捆綁,著力培養龍頭企業。三是要完善信貸政策。對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放寬抵押貸款條件,鼓勵產業的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