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平
【摘 要】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凸顯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對于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從課堂教學、企業教學、考評體系三個方面出發,論述了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創新的教學實施策略,以期為工學結合模式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推廣應用給出一些借鑒。
【關鍵詞】工學結合模式 ? ?中職 ?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 ? ?教學實踐 ? ? 創新
一、引言
《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是中職建筑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集理論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專業必修課程。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將工學結合模式引入到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中,對于突破傳統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中職建筑專業勞動者和技術性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教學更應注重實用性、專業性的滲透,通過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機制,創造一些新穎的、獨特的教學體系,強化課程教學的崗位適用性和學習有效性,從而達到工學結合的教育目標。
二、工學結合模式概念的界定和特點
(一)工學結合模式概念的界定
工學結合模式指的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實踐理念在于:將課堂學習與崗位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在校學習,獲得對所從事職業崗位的全面體驗,從而提升自我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
(二)工學結合模式的特點
工學結合模式具有職業性、實踐性、靈活性三個特點。首先,職業性。工學結合模式下,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與企業相應崗位的需求應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即崗位工作內容”,以此實現教學與就業的無縫銜接。其次,實踐性。即:應以實訓教學、實踐教學作為主要的手段,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再次,靈活性。主要體現在考評機制靈活、教學方式靈活等方面。例如,工學結合模式下,學??赏耆云髽I對產品質量、員工績效管理的方法,構建學生的考評機制。
三、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校課堂是《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主要場所,具體來說,分為理論課堂和實訓課堂。而中職院校建筑類專業教師在學校課內教授《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時,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即:授課過程圍繞理論書本或實訓手冊進行,或簡單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很少有教師會引入企業實踐操作內容,構建崗位化、實踐化的創新性工學結合教學場景。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現代企業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的實踐內容基本脫節,不僅會對學生日后的崗位適應性帶來負面影響,也完全違背了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目標初衷。
傳統教學模式下,中職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辦學,常常以“學生實習”“企業來校講學”等形式完成,上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學生的實習崗位與專業學習不對口、學生實習的內容與課堂教學無法形成雙向激勵反饋效應,如此一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
傳統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考評中,大多數中職院校采用“理論+實訓”的考試方式,注重對學生課程理論掌握的考核,并以百分制的形式,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分。該種考評管理模式與應試教育如出一轍,無法彰顯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四、本研究的目標和意義
隨著中職教育的不斷改革,在提出工學結合模式教育理論下,本研究著眼于探索能適應《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五、工學結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創新課內教學形式,導入“理論+實踐”崗位實踐模塊
為了凸顯《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效性,本校在教學過程中導入了一種“理論+實訓”的崗位教學模塊,在具體的實施中,根據課程的內容,利用雙元課程體系。
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中的《工程量清單計價》內容教學為例:在對本校13級(1)(2)班級教學中,我們打造了“理論+實踐”的崗位案例教學課堂,而(3)(4)班級還用傳統的模式教學,以(1)(2)班為實驗組,以(3)(4)班為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首先,在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必要的“計價方式”“計價規則”“工程量清單計價與招投標管理”等理論教學后,教師引入本地企業的建筑施工項目模塊化案例,例如,“為本地某企業建筑項目編訂工程量清單計價表”“以工程量清單計價作為主導思想,為本地某建筑項目編訂招投標管理方案”等。其次,在確定了崗位案例主題后,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要求每組同學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編訂符合工程項目需求的計量與計價方案。最后,所有小組提交方案,由若干位專業教師和從企業聘請的專業工程師進行雙向點評,并評出最優秀的3個方案,相應小組的成員可獲得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性質的獎勵。
在期末對現種模式下的學生進行比較,13(3)(4)班學生不僅在理論上一知半解,而且崗位實踐能力更差;而13(1)(2)班學生的專業學習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融合,通過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案例計量計價方案的編訂,他們的學習內容與崗位實踐真正融合在一起,加之方案點評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聯合完成,工學結合,凸顯實用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完美展現。
(二)創新校企工學形式,構建“滲透+反饋”雙元教學模式
在本校的教學中,我們探索了一種“應用+反饋”雙元教學模式,以企業項目方案解決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并將其應用到企業中,通過后期的反饋,評定學生方案的可行性,找出差距,不斷完善自我。
在某建筑工程量計算與應用教學設計中,我們對13級(1)(2)班采用這種方法教學。讓兩班學生與校外建筑企業建立起校企合作關系,定期收集企業的一些在建工程案例問題,為其提供解決方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工程案例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問題解決方案。例如,該企業提供了一個問題案例:某衛生間平面軸線尺寸為1800*2400,墻厚200,多孔磚墻,層高2.8M,內貼200*300瓷磚,吊頂底距地面高度2.4M,該衛生間設有一門(800*2100),一窗(9000*1200),窗臺離地面高度1.2M,要求根據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編制工程量裝飾清單。在教學中,教師將上述案例分為若干個模塊,例如,塊料墻面工程量裝飾清單計價模塊、塊料零星項目裝飾清單計價模塊等,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每一個人安排一個計算項目,并指導他們完成計算。教師將學生計算好的方案提供給企業方,由他們根據所需,將相應的方案應用到施工中,最后,企業方會定期反饋一份方案應用測評,對學生提供的方案的科學性、實用性進行評定,而校方則會根據企業反饋的情況,給予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13級(1)(2)班最后的表現,企業很滿意,反饋都不錯。
上述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專業能夠真正被應用到企業項目中,通過企業反饋的方案測評,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情況,而學生本人也能夠知曉自身在專業實踐應用學習中的不足。如此“應用+反饋”的校企合作模式,成為工學結合教學理念應用中的創新點,而教學也真正實現了“邊學習,邊工作”“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合二為一”的目標。通過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本校建筑專業學生的方案編訂合格率由最初的不足30%,實驗組提升至75%,對照組則沒有明確改變。實驗組學生的動手能力、崗位技能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三)創新課程考評管理,構建“學校+企業”績效就業模式
在工學結合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建筑工程量計算與應用課程的考評管理也應凸顯出工學結合的新意,打造實用性、工作性、學習性更強的“學校+企業”績效就業考評模式。
例如,在對本校13級(1)(2)班考評中,我們以績效就業管理為理念,采用“學校+企業”雙效考評的方式進行。具體來說,課程的考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校方成績。由專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出勤、實踐作業兩個部分進行評定,不專設期末理論測試。在具體的測試中,引入現代企業的績效管理方式——BSC模式,為每一位學生構建平時績效、理論績效、實踐績效、成長績效四個評價層次,進行考評。第二,企業成績。工學結合模式下,本校學生每學期都需要完成企業實習,而實習完成后,企業會根據學生的實習情況,給出《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技能在崗位中應用的評分,該評分也將作為學生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納入成績考核體系中。
此外,為凸顯績效就業模式管理的初衷,每一位學生的成績都將與他們的就業分配直接掛鉤,即:《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成績優秀的學生,在畢業推薦就業時,具有優先選擇權、應聘權,以此彰顯出“學校+企業”績效就業考評模式的實效性。在2014年度的校外實習和2015年的畢業就業中,實驗組的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率也高于對照組。
六、結論
將工學結合模式引入中職《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管理中,打造一些新穎、實用的教學形式,對于實現課程教學的崗位價值、學習價值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各級中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可以以工學結合為理念,創設出更多、更好的教學策略,不斷提升《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靜.關于工學結合課程與課程開發[J].職業教育研究,2009(2).
[2]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特與創新思路[J].職業論壇,201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