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秀
摘要:新課標指出:“低年級要培養孩子寫話的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所以教師要從低年級開始,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寫作打下基礎。
關鍵詞:低年級 習作 遣詞造句 興趣 寫法
提起作文,不少教師會認為這是高年級教師的苦差事,低年級的教師就不用操這個心了。可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忘記,“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寫作,是學生與人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是每一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它的教學,應該從低年級開始,也必須從低年級開始。
一、關注文本“語用”點,學會遣詞造句
語文學習是終身的,我們現在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學生將來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那么,我們在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注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進行語言遷移的意識和實踐,與學生特定階段的讀寫活動相適應。在識字讀詞中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這也是課程標準中明確向我們指出的關于低年級的寫話要求。
教學《北京》一課生字,其中“矗立”這個詞,無論是字形還是字義,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都存在一定的難度。怎樣處理好這個詞語的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加以運用呢?一番思考之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
師:大家看這個“矗”字,有什么好辦法一下子就能牢牢記住它呢?
生(爭先恐后):這個字是由三個“直”組成的,品字形結構。
師:嗯,我記住了。三個直,這個詞語要表達的意思是?
生(相當肯定):站得特別直!
師:三個直疊在一起,看來這東西不但直,還要……(師手勢提醒)
生(興奮):高!
師:對!“矗立”就是指高大而筆直地挺立、高聳,一般不用于寫人。書上用這個詞來形容什么呀?
生:人民英雄紀念碑!
師:你在電視上或是在什么地方看過哪些東西也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呢?(多媒體出示法國埃菲爾鐵塔、上海東方明珠塔、泰山、高樓等圖片,引導學生遣詞造句)
學生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寫出了許多優美的句子,落實了“語言運用”的教學目標。
這樣的設計,既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又提升了識字教學的層次,增加了漢字的厚度。如此長期積累,學生的“語言貧血病”不愁得不到根治。手中有糧,心底不慌,寫作,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巧借文本讀寫點,激發習作興趣
低年級的課本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入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美文,有天真爛漫的兒童詩,有洋溢著真善美的童話,學生讀來朗朗上口,喜歡異常。課文的插圖都很精美,特別適合引導低年級小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遨游在語文天地。教師備課的時候,如果能進一步挖掘教材的典范功能,使學生掌握寫作的初步要領,必將成功地喚醒學生的寫作意識。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有一首兒歌,寫得真好:“三個圓圈,三條直線,拼出小鴨,嘴巴扁扁。拼出小兔,尾巴短短。還能拼什么?你來試試看。”課堂上,我讓學生大聲朗讀了這首有趣的兒歌,要求他們讀得準確通順,然后,我熱情地向學生提出我的邀請,“同學們,我也能用幾條簡單的線條,變出可愛的圖畫。”我在黑板上畫了起來,幾筆過后,一只憨態可掬的小刺猬就趴在黑板上睡大覺了。學生當然是驚嘆,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拿起筆,準備模仿。學生畫完刺猬,我再次向學生建議,咱們也來編首兒歌,學生一聽,興致更高了,隨著我的再次示范,學生說出了畫刺猬的步驟:“一個半圓,一個小角,畫出刺猬。”我鼓勵學生:“再加上哪一句,兒歌幾乎就成功了呢?”有個學生特別聰明,看著小刺猬全身尖尖的刺兒,大聲叫了出來:“刺兒尖尖!”哎呀,這簡直就是精品兒童詩呢,這效果,都比我預期的好了不知多少。
接下來,我讓學生動腦動筆,用簡單的線條畫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植物,這是學生喜歡的事情,所以沒幾分鐘任務就超額完成,學生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我們齊心選出幾幅最出色的,貼到黑板,然后根據小作者的提示創作兒歌。完了我鄭重其事地把這幾首兒歌記錄在一本漂亮的本子上,告訴學生,這是你寫的第一首詩,非常精彩,等你長大了,一定會寫出更精彩的作品的。學生興奮得小臉蛋都紅撲撲的。我也笑了,我知道,我已經將創作的種子成功地播在他們的心田,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時給它澆澆水,施施肥,等待它開花結果了。
三、巧抓文本典范性,實施寫法遷移
一切創作的開始離不開模仿,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模仿能力遠遠超出高年級的學生,但是,他們的思維是以形象具體為主的,加工能力有限,在表達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后,教師有意識地加以仿說仿寫訓練,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形成遷移,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北京》一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備課時我就考慮到這樣一個問題,上次的單元測試中,有一道題目是讓學生看圖寫句話,介紹圖片中的一處景物,許多學生都寫得不甚理想。是不是可以借助這次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克服這個困難?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課文要求背誦。當然,簡單的重復讀書是會讓學生厭倦的,我和學生合作,采用各種有趣的形式朗讀,努力做到熟讀能誦。接著,遷移開始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周末在良峰公園拍攝的幾幅照片:公園的假山噴水池,高高矗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一大片燦爛的野菊花……學生對這些景物都不陌生,但如何引導他們把所見所感表達出來呢?我建議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然后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優美詞句來描述,馬上就有學生把書本上的“廣場中間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這句話遷移變成了“公園的中間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我給了他一個贊賞的眼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靈感滾滾而來。“公園里到處是綠樹,到處是鮮花。”“公園里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元宵節,到公園來看花燈的人群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一個又一個美妙的句子從學生的筆尖流淌,匯成一股激流,蕩滌人心。甚至有位學生在文章末尾感嘆:“良峰公園真美啊!我們愛家鄉,我們愛詔安的良峰公園!”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