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摘要:創新被視為國家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民族興旺與發達的動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知識經濟背景下教育的主題。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語文成為了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傳統方式的語文教學存在弊端,很難適應創新型社會的發展。在本文中,筆者結合教育實踐,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探索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 教師 教材 學生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個性品質三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時代對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小學語文課是一門基礎學科,富有情感,極具個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其核心是著重研究和解決基礎教育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對照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發現傳統語文教學過程存在許多弊端。在傳統語文課堂上教師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教授課程,試圖以固定的思維方式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不能廣泛聽取學生的想法和創意,課后常用操練代替訓練,以機械重復的方式鞏固基礎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考查也多側重于學生的記憶能力。這些做法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與阻礙,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小學是學生學習最初級也是最基礎的階段,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甚至影響創新型人才戰略與創新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才是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最終目標。
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欲的前提。只有讓學生真正的愛上學習語文,他們才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散思維,積極思考。
預習階段,教師不要僅僅提出讀課文,認生字的要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課文內容來設置表格,表格內容包括文章的作者介紹、寫作背景、相關故事,與舊知識的有哪些關聯等。在授課時,通過投影展示并作出積極評價,讓學生全方位思考,同時享受到成就感。
在課程開始的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自己的趣聞軼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幫助他們轉換思維,這樣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也能拉近師生距離。在導入課程的階段,教師要善于利用語言創設合理的意境,比如在學習古詩《望洞庭》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描繪洞庭湖水的片段與圖畫,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再由此引發對古詩的學習興趣。在正式授課的環節,教師更應注重教授藝術,不要一味地使用命令的、權威的口吻,不要只注重知識量的傳達,而忽略了學生的情緒。要把學生視為平等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與主張,在解決了基礎性因素,如生字、生詞之后要讓學生享受質疑——研究——探討——解答的過程。最后再給出總結性、包容性的評價。
布置作業的環節,教師也應做到匠心獨運。不要動輒讓學生幾遍幾十遍的抄寫字詞,學生很容易就感到枯燥乏味、疲勞,甚至有厭學情緒出現。可以讓學生寫一小段讀后感或者預習報告,要求他們用上新的字詞,這樣能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讓他們在語境中運用生字生詞。此外,作業的形式可以不限于文字性的表達,可以讓學生作一幅有注解的圖畫,錄一段套用好句好段的音頻。總之,在內容的設置,呈現的方式方法上,教師要適當調節,有變化,有新意,這樣學生的興趣就容易被調動起來。
子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學習的“樂”字擺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古來有之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使他們樂于參與到課堂中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都不能被學生感悟到。
二、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想象力是無限的,它包含著一切,是創新的來源與推動力,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學生提出的“怪問題”,不要用“這個問題就是這樣規定的”這類語言來回答學生的問題。在教授環節要能給學生留懸念,如《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教師在講授前可以介紹與之相關的神話故事,讓學生對普羅米修斯的命運產生一種關懷的情緒,從而使他們更容易進入到學習中來,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三、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注意評價的方法
僅僅有創新的的想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同學們大膽地表達出來。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運用頭腦風暴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碰撞融合,達到1+1>2的效果。教師要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恰當的肯定和賞識。在評價學生的觀點時,教師需要切記不可傷害他們的積極性與自尊心,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由此可見,無論什么樣的評價必須動情。在教學中運用評價應以事實為依據,善用語言激發學生長久的、內在的積極性,善于發現值得鼓勵的地方,避免廉價的表揚,不能毫無根據地妄加評價。教師要遵循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做到既不傷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讓學生能揚長避短、發展特長、張揚個性。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把評價的任務交給其他學生,被評的同學在評價之后也可闡述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從孩子的參與度給孩子一個評價。這樣的評價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注了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了每個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課標》積極提倡的評價理念。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思想,探索和積累教學經驗,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J].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2]趙麗麗.淺議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0).
[3]李海軍,陳桂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實驗報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9).
[4]王東鳳.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18).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