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蕓



摘要:隨著中職英語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實現中職英語課程的功能化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入研究的問題。筆者以所在的中職學校為例,介紹了該校以功能為導向的中職英語課程模式的建設與實施,并探討了在該課程模式下開展主題式內容本位教學的可行性及實效性。實踐證明,以功能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模式及主題式內容本位教學模式是一條可行之路。它對實現新大綱要求,落實英語課程的四個基本的教學功能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中職英語;本位教學;課程改革;功能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1-0073-04
一、中職英語課程發展的新趨勢
為順應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需要,2009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對中職英語課程的宗旨與目標、教學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大綱對中職英語課程目標的闡述如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作為中職英語課程的指導性文件,教學大綱讓我們對英語課程在中職教育中的功能與定位有了新的解讀與認識。它充分強調了中職英語課程的四個重要功能:基礎功能、應用功能、人文素養功能和發展功能。如何真正實現這四個功能,提高和改善英語課程的實效性,日漸成為中職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我校英語課程改革的策略與實施
推進職業學校英語課課程改革是確保英語課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我校自2009年新大綱頒布后,便開始著手研究與開發以功能為導向的(Function-oriented)中職英語課程新模式,旨在完善與發展“以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出真正適合于中職學生能力培養的英語課程。
(一)構建以功能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模式
我校遵循“多元、務實、持續”三原則,根據中職英語課程的不同功能及作用,逐步構建出涵蓋三階段、三層次的以功能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模式,詳見表1。
1.基礎階段
我校在職一基礎階段開設通用英語課程(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EGP課程是一門面向全校各個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必修課程。EGP英語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主要圍繞生存英語(Survival English) 和社交英語(Social English)兩大主題編排課程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強化和鞏固初中階段習得的英語知識,并進一步幫助學生擴充常用詞匯和基本句型,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基礎階段的EGP英語課程著眼于中職英語課程的“必需”與“夠用”兩個層面,充分體現了中職英語課程的基礎功能。
按照課程大綱要求,我校把EGP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分為“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兩個層次。“基本要求”是指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課程后能夠達到全國公共英語(PETS)一級水平。這主要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和英語專業基礎較低的學生。“較高要求”則主要面對非英語專業基礎較好及英語專業基礎中上的學生,要求學生在完成職一第二學期的課程后,能夠達到全國公共英語(PETS)二級水平。
中職英語課程功能化之實踐研究
2.應用提高階段
第二階段為應用提高階段(職二)。在職二的第一學期,我校根據各專業特點開設專業(學科)英語課程(Subject Based English),這是以專業分班的必修課程。職二第二學期則以學生的未來就業為導向,開設職業導向英語選修課程(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擇業意向,選擇合適自己的課程進行修讀。
應用提高階段的英語課程實際上是以學生所學專業和學科知識為核心,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以英語語言知識為載體的英語課程。它立足于英語課程的實踐和應用層面,旨在落實課程新大綱中的應用功能,充分體現中職英語課程大綱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英語教學。為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崗位所需而服務。
目前,我校根據已有專業開設了一系列“專業(學科)英語”及“職業導向英語”課程,具體如表2所示。
3.升學導向階段
在中職第三學年,我校大部分學生已分流進入企業實習,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留在學校的高職輔導班和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班繼續學習。為此,我校為準備參加高職入學考試的高職輔導班學生開設升學英語課程(English for Colleges)。而另一方面,對即將升入高職的“3+2”中高職銜接班的學生提供與其高職專業相關的英語課程。
升學導向階段的英語課程是建立在前兩個階段之上的更高層次的拓展課程,除了傳授升學所必備的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外,還著重培養學生在繼續學習中所要具備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新大綱中對學生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發展功能。
(二)開發以功能為導向的主題式內容本位教學模式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校根據內容本位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的基本理論,開發出適合于本校學生實際需求的主題式CBI教學模式,以改善我校英語課程的實效性,真正實現課程大綱的四大功能。
有別于傳統的純粹式語言教學,主題式CBI教學提倡將語言教學與主題或學科(專業)知識相整合,主張把主題或學科知識作為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進行教學。學生在不斷接觸和深入“主題”的過程中習得語言,并深化對主題或學科的認識。主題式CBI教學的基本理論觀點詳見表3。
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二語習得理論、多元智力理論
核心觀點
1.語言的習得應專注于意義(meaning),而不是語言形式(form)(Krashen,1997);
2.語言學習的內容應該能夠貼近學習者的生活,選擇與學習者生活、興趣或學業相關的內容,創建真實的交際環境,從而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Richards and Rodgers , 2003);
3.從如何學會“內容”的角度來考慮語言教學,由內容來決定需要用到的語言規則(Grabe and Stoller, 1997)
教學方式
1.以學習者為中心,從課程設計、教材內容選擇、以及活動設計都要以學習者的特質、需求、學習風格、目的為主要依據(Brown, 2001);
2.教師為輔導者、引導者的角色(Richards & Rogers,2003)
教學策略
1.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Richards & Rodgers,2003);
2.“6T”法,“6T”分別代表主題(themes)、課文(texts)、話題(topics)、線索(threads)、任務(tasks)、過渡(transitions)(Stoller & Grabe,1997);
3.情境式教學策略, 從真實的交際環境中學習語言,透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學習者通過與情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習得內容與語言(Collins, 1994)
1.設計教學主題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先考慮學生因素,了解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實際需求、認知風格、語言水平和動機因素等方面,并根據英語大綱的要求,結合現有的教材、教學資源,確定適合學生的多個教學主題(Theme),并將這些主題有序地整合聯結(Threads),以確保課程內容的銜接和連續性。我們選擇的主題內容涵蓋學校、家庭、社會、職場、學科領域等多個方面,在應用提升階段則更著重于學科專業知識的滲透。
2.根據主題整合課文
課文(Text)既是語言學習的材料,又是專業知識的載體。我們根據主題來編排課文,課文內容包括書面閱讀材料、音頻、視頻等。課文涉及歷史、文化、藝術、地理、政治、經濟、教育、計算機、時事新聞等廣泛領域,兼具人文性、專業性和跨文化性等特點。目的是將學科教育及人文素養培養整合于語言教學中,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且能增強專業技能、提高思想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全面落實中職英語課程的基礎、應用、人文素養和發展功能。
3.以課文為依托,分解出3~4個話題
我們對課文作進一步拓展,分解出3~4個話題(Topic)。話題是對主題及課文的進一步延伸,讓學生從不同側面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探討。
4.依據話題,設計出不同的任務活動
我們針對話題設計出不同的任務活動(Task)。任務活動的開展采用“做中學”策略及情景式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完成。整個任務活動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扮演的是輔助者的角色,教師在活動中的職責是:提供知識來源及學法指導、組織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互動以及評估學生的任務成果。
在整個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都是圍繞著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大綱和目標而實施,融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于一體,把“為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服務和為學生學習專業服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了英語課的發展人的“基礎性”的作用,又發揮了在英語課中對專業學科學習的“工具性”功能,
(三)教學實施情況反饋
為了解我校英語課程建設改革的成效,2014年3月,我們向學生發放《主題式CBI教學英語學習意見調查問卷》,以調查問卷方式了解教學實施情況。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5份。問卷在對主題式CBI教學的接受度方面共設計了15題,選項分別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調查結果顯示,比起傳統的上課方式英語課,大多數的學生對主題式CBI教學法持有更積極的態度,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對其英語學習有幫助。筆者對超過半數表示肯定(選擇同意或非常同意)的題項作了統計,具體如下:
1.動機、態度層面
65%的學生對主題式CBI教學的英語課堂表示更感興趣;53%的學生認為在主題式CBI課堂中能夠對課堂任務更積極嘗試,熱情投入;71%的學生表示主題式CBI教學能夠增強其學習英語的動機;66%的學生表示希望能繼續使用這種方式來學習英語。
2.知識技能層面
有72%學生認為使用主題式CBI教學能夠促進英語技能的掌握;68%學生認為主題式CBI教學能夠讓拓展語言以外的知識;62%學生認為CBI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其對上課內容有深入的了解。
3.應用發展層面
61%學生認為這種上課方式能夠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51%學生認為主題式CBI課堂有較多的交際活動,課堂互動較多,能夠使自身的社交能力得到提高;73%學生在這種上課方式下,英語課能夠對我今后的工作有幫助。
三、結語
幾年的探索與實踐證明,以功能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模式及主題式CBI教學模式是中職課程改革的一條可行之路。它對實現大綱的新要求,落實英語課程四個基本的教學功能具有積極意義。當然,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解決。例如,如何優化CBI課堂教學活動?如何改進CBI教學方法,使學生更有效、更高效地學習,讓CBI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這都是下一階段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rown ,H (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London:Longman .
[2]Collins, A.(1994).Goal-based scenarios and the problem of situated learning: A commentary on Andersen Consulings design of goal-based scenario.Educational Technology,34(9): 30-32.
[3]Grabe, W.& Stoller, F.L.1997).Content-based Instruction:research foundations, in Snow, M.A.& Brinton, D.M.(Eds.) Content-based classroom.New York: Longman.
[4]Krashen, Stephen D.(1997).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easy way.Culver City,CA,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es.
[5]Richards,J.C.&Rodgers,T.S(2003):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Stoller,F.L.,Grabe,W.(1997).A six 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In M.A.Snow & D.M.Brinton (Eds.),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pp.78-94).White Plains, NY: Longman.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