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干中
摘要:開展“中職研究性教學行動研究” 旨在通過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研究性教學實踐,構建兩個專業的課程體系,探究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探究以學生為中心,以研究為主要方式的生態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職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教學反思;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1-0098-03
當前,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期。在2014年的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會議精神集中體現了新時期中央關于職業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勢新判斷、工作新部署。會議要求職業教育要樹立正確人才觀,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就中職學校課堂教學而言與這一要求還相去甚遠,因此提高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必須解決的課題。
研究表明:中職學校課堂教學比較嚴重地存在著教師教學針對性不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生態難以形成,教學有效性比較差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教師采用傳統的接受性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忽視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以生本教育理論為指導,根據職業教育課堂教學的特點,開展突出學生主體活動,突出學生專業實踐,突出師生共同研究的教學活動。為此,我們在汽車運用與維修和電子技術應用兩個專業開展了研究性教學活動,并申報、立項為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面上一般課題,開展課題行動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研究本課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教師的研究,中職教師根據生本教育理論,分析職業教育工作情境和工作過程,整合專業知識理論和操作技能,研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其二是學生的研究,教師要根據專業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技能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以研究的方式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參與專業工作過程,從而形成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提高方法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研究性教學就是教師、學生雙邊采取“研究”的學習方式,以崗位工作情境為平臺,把完成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融入一體,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方法,形成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活動。研究性教學就是將專業理論學習與企業工作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有機結合的完整、和諧、統一的教學。
開展研究性教學的目的在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研究為主要方式的生態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技能,促進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利于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完成教師的角色轉變。接受性教學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研究性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活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利于優化教學結構,實現教學三維目標。接受性教學的課堂結構是:組織教學—引入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布置作業,這種結構有利于教師的知識講授,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感受、體驗,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研究性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任務情境中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融入工作過程,這樣工作任務的完成步驟就和教學環節合為一體,從而優化了教學結構,實現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利于構建學業成績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發展。傳統的學業成績評價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重結果輕過程。研究性教學要建立平時考核、學科檢測、考證相結合的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和發展功能,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研究性教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紀。盧梭的“發現教學法”、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模式”和施瓦布的“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模式都蘊含著研究性教學的思想。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都普遍采用研究性學習。
盧梭認為“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盧梭發現教學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活動教學與實物教學,在教學中強調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為兒童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杜威創立了“問題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強調為學生創造真實的經驗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疑難,從疑難中提出問題,然后做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并推斷哪一種假設能解決問題,最后經過檢驗來修正假設。這種教學法也被簡單地概括為: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五步教學過程,也有人把它稱為五步教學法。
我國教育部早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特別倡導“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性教學已經引起我國一些重點大學的重視,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如中國礦業大學1995年在工業自動化專業專門設立了創造方向的班級,從大一開始就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自2000年9月開始,國內也有不少省市的普通高中開始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廣東作為教育大省走在全國的前列,經過十三年的發展,收獲一大批的教學及研究成果。
據此,可以發現研究性教學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強調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強調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三、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是:以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研究性教學為基礎,總結中職研究性教學策略,構建中職研究性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提高中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實現研究目標,確定以下研究內容:
1.構建中職研究性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是一種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它注重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把發展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放在首位。從中職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實踐中,總結中職研究性教學策略,歸納中職研究性教學模式是其主要內容。
2.構建中職研究性教學評價模式。教學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做出描述和確定,是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的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與學。傳統教學模式所采用的教學評價模式,已經不適用研究性教學,因此建構適合汽車運用與維修、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研究性教學的評價模式也是我們必須研究的內容。
中職學校研究性教學行動研究
3.促進教師角色轉變和專業發展。要使教師成為研究性教學的主要組織者、指導者和推動者。在研究性教學中,要使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角色解放出來,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學生觀和評價觀,自覺地做好角色定位,推動研究性教學實施,使自己成為反思型教師、研究型教師。
四、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根據課題研究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設計本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如下:
1.采用調查研究法進行歸因。以兩個專業在校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研究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
2.采用文獻研究法獲取信息。查找研究性教學的研究信息,學習研究性教學理論。
3.采用分類研究法科學分類。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問題分類,分為公共基礎課、汽修專業課和電子專業課三類,形成三個子課題,進行分類研究。
4.采取行動研究法組織實施。選取中職04級、05級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1班,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1班、2班為研究樣本,進行實施研究性教學;04級、05級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2班,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3班、4班為對比班;實驗均以入學成績為前測、以期中考試為中測,以期末考試為后測進行統計。行動研究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程序進行兩個循環的研究。
5.采取統計分析法定量分析。科學處理研究數據,獲得初步結論。
6.采用質的研究法定性分析。進行分析概括,獲得研究結論。
五、課題研究的創新點、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
文獻研究表明,許多有關研究性教學的論文多在于分析其內涵、特征,討論與接受性教學的區別。本課題所研究的研究性教學,關鍵在于結合職業教育的教學實際,突出教師的教學研究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因此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在于課程再造與教學模式的建構。
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從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教學實際出發,探究研究性教學的教學觀、學生觀和評價觀,構建研究性教學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豐富研究性教學理論,特別是職業教育研究性教學理論。
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于通過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研究性教學實踐,在課程層面上構建兩個專業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層面形成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實踐層面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職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六、研究基礎
本課題的研究基礎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研究性教學研究。2013—2014學年我校與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合作,學校作為廣州市教科所教育科研基地承擔教育科研項目,開展了研究性教學研究。教科所專家來校深入課堂聽課,開展研究講座和課題指導,為本課題研究給予了比較充分的支持。第二,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研究和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研究。2006年以來,我們開展了生本教育研究,我校是廣東省教育廳批準的15所試點學校之一。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我們以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積極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氣氛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習成績逐步提高。2012年,我們又開展了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研究。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訓練操作技能并建構理論知識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根本變革,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廣大教師在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基礎。
七、預期成果
1.中期研究成果
中期成果包括課題的開題報告;文化基礎學科研究性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課程研究性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研究性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課例與反思。
2.最終研究成果
公開發表論文5篇。其中課題負責人2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篇;課題研究論文集1本。
八、研究進度
開題階段(2015.3—2015.5)組織課題論證,制定具體研究方案,召開開題會議。通過文獻研究法學習和研究研究性教學理論,了解研究性教學的歷史發展過程、教學特點,獲得理論支撐;運用調查研究法,對兩個專業教師教學狀況、學生學習情況采用問卷法、座談法進行調查、分析,形成研究假設,做好課題論證,并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制定好行動研究方案。
研究階段(2015.6—2016.12)在電子汽修專業部開展兩輪行動研究。2016年5月進行中段總結。以行動研究為導向,以市教科院專家為引領,以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團隊合作為前提,采取自省的計劃、實施、觀察和思考這一螺旋循環方式,通過反思、自我教育的途徑進行校本研究。第一輪對比試驗,兩個專業在2015級各安排2個實驗班,其他為對比班。第二輪在兩個專業的2016級進行。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
總結階段(2017.1—2017.3)匯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根據實驗情況,分別采取質分析和量分析方法,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和提煉,形成研究結論,并撰寫結題報告,做好結題驗收工作。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