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秋燕 祁道林
【摘 要】分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要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改進教學方式,整合教學內容,完善評價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堂文化 構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048-02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課堂文化,是指在思政課課堂中形成的師生共同遵循的一種課堂精神、教學理念、規(guī)范及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一種環(huán)境。經研究發(fā)現,當前高職思政課課堂文化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本文以廣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構建適合當前新形勢發(fā)展需要的課堂文化。
一、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思政課課堂文化建設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思政課課堂文化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到其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了解思政課的教學情況,本課題組成員在2015年4月對廣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級學生就思政課教學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得出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在教育觀念上,仍然崇尚師道尊嚴,忽視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至關重要,其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有些思政課教師在上課時仍然認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其地位是在學生之上的,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總是過于莊重、威嚴,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學生對老師只能仰望,這容易讓學生覺得他們和教師在地位和身份上存在不平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只是教師權威的“遵從者”和被指導者,學生學習目的不是從自身的需要的出發(fā),而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這種沉悶封閉的教學也就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調查發(fā)現,當問及“你喜歡什么樣的思政課老師”時,70%的學生回答是“有愛心,平易近人的老師”,可見,如果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是高高在上,要求學生對自己絕對服從,師生關系肯定不會太好,學生或許因為某種原因不敢曠課,但在課堂上就不會認真聽課,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式陳舊單一,熱衷于“灌輸式”教學。調查發(fā)現,有些思政課教師教學方式比較陳舊,教學形式單一。由于教學效果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致使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能力發(fā)展、比較重視講授書本理論知識而忽視學生德育能力培養(yǎng)。在上課中對于學生睡覺、玩手機等視而不見,認為只要不影響到教學就行,對于課程標準中要求做到的實踐教學也沒能很好完成。同時,教師信息傳輸方向單一。一些老師仍然比較熱衷于“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我講你聽,我說你記”式教學,學生很不歡迎。據調查表明,90%的學生反對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他們更希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內容教條與保守,照本宣科。思政課是一門時效性較強的課程,由于各方面原因,思政課的很多教學內容沒能得到及時調整。有些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也沒能及時轉變思想,對教材進行整合,結合一些時事熱點進行教學,而是繼續(xù)采用比較保守的方式進行教學,照本宣科,這使得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往往脫離現實生活,這種脫離學生實際的沒有能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封閉專制課堂,很難提高學生聽課以及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調查中當問及“有的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逃課,您認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時,60%的學生認為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不感興趣”,因此,在教材內容與實際脫節(jié)的情況下,是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另外,在調查中還發(fā)現,一些學生越來越不喜歡上思政課,因為在調查中當問及“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選修課,你認為同學選修的情況”50%的“學生選擇學生基本不會選修”。可見,如果在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不注意適時增添新的內容,只能使思政課的課堂越來越沉悶,教學效果越來越差。
(四)課堂教學評價單一。教學評價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它應該為教學服務,但因為課堂教學評價結果與績效工資有關,致使有些教師把課堂評價異化,造成了教師為評價而教,學生為評價而學。教師只關心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得了多少分數,卻極少考慮到學生學習這些知識的意向,而學生學習目的也只是為了分數,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二、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文化的對策
課堂文化是屬于學校的亞文化,它是由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整合體。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生源有著較大的差別,學生的學習基礎、自我控制能力比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課堂文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fā),構建適合高職院校特點的思政課課堂文化模式。
(一)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教育主體性理念,強調以生為本,建構課堂觀念文化。教育主體理論強調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教育主體地位,這是對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異化的重新認識。教育主體性理論要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設計的主體要考慮學生主體的需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剔除傳統(tǒng)教育中的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的某些消極因素,重新審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不足與缺陷,放下架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支配學生,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更多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二)倡導對話型課堂,努力建構課堂時空文化。對話型課堂主張師生之間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自由對話與合作。這種課堂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自由地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它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反思問題。當然,在構建對話型課堂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意,既要努力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但又不是盲目地迎合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既要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對話質量,也要努力通過對話,讓師生達成共識。這種對話型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傾聽和交流,容易使他們在心靈上找到契合點,最后達成共識,這有利于實現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三)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構建生本課堂文化。思政課生本課堂文化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用學生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因材施教。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文化的構建必須改變過去單一、“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應采用豐富多彩、切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來實現,如探究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來進行,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激發(fā)他們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的生命力得以完整體現,從而使教學實效性得到提高。
(四)整合教材內容,建構生活課堂文化。課堂與生活交相呼應,讓課堂走進生活,這既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的體現,也是新課堂必須具備的環(huán)節(jié)。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學生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由于思政課時效性較強,有些教學內容容易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必定使課堂沉悶、乏味,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實際,更貼近學生生活。近年來廣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加大對思政課課程改革力度,思政課教師根據“2+3”/“3+2”學制學生的特點,整編了專門供他們使用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講義,講義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緒論,第二部分理想情操教育,第三部分人生價值教育,第四部分道德品質教育,第五部分法制觀念(思想)教育。講義既保留了統(tǒng)編教材的知識點,同時根據國家形勢的變化也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分別設有“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教學內容”、“想一想”、“比一比”、“議一議”、“課堂討論”、“課后思考”等環(huán)節(jié)。由于自編的講義更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2+3”/“3+2”學制學生雖然基礎比較差,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有效整合教材內容,增加一些新的時事熱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更貼近生活、回歸生活。
(五)完善課堂教學評價制度,構建理性的課堂文化。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制度是既要檢查教師教書育人方面情況如何,也要讓學生對教師在教學能力、師德等方面進行評價。因此,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應該是多元化的。它既有教師自評、同行測評、部門測評,也有學生測評,這種多元化的評價結果才會更合理。以廣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近年來,學校不斷完善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教學評價既有老師自評、同行測評、系部測評、督導室測評,同時也有學生測評,多管齊下。評價考核結果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評價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參加當年優(yōu)秀評選。對學生的考核,我們是采取:考試+平時成績,兩者各占50%,其中平時成績里包括作業(yè)、課堂紀律、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學生要想獲得好的成績,他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點,也需要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另外,總之,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只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才有可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教學實效。
總之,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文化的構建要從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既要求思政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也要求教師從現實情況出發(fā)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范剛.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與課堂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08(6)
[2]袁銀宗.課堂文化的特征及生成之我見[J].教學月刊,2006(12x)
[3]孫迎光.主體教育理論的哲學思考[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楊澤字.高職院校和諧課堂文化的構建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11)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立項課題(2014LSZ008)
【作者簡介】覃秋燕(1970- ),女,廣西都安人,廣西現代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