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丹
摘 要:留守兒童群體存在著諸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這一群體最大、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常性格比較內向不合群;情緒暴躁,容易失控;由于心理問題而導致行為失范等等。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學校教育不足,再次是社會關愛缺乏。要采取措施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完善家庭教育,加強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041-02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中國的流動人口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很多的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就是其中之一。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父母一方或雙方離開家鄉長期在外務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長期由其他人照顧的未成年人。
2014年據全國婦聯最新調查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 102.55萬,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近些年來,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層出不窮,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是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各項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群體存在著諸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這一群體最大、最突出的問題。國內相關調查顯示,43%的留守兒童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5%的留守兒童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疾患。由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悲劇時有發生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系兄妹)在家集體喝農藥自殺身亡,經調查,其父母先后離家,四兄妹長期獨自生活。同樣是貴州畢節,三年前發生了5名留守兒童因為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被悶死的悲劇。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因為缺少嚴格管教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輟學、厭學現象更是普遍。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2012年“全國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研討會”發布了我國首份“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報告”,稱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缺陷問題堪憂,突出表現在學習焦慮、與人溝通處事敏感、易沖動等方面。
1.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由于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隔代監護人只是抱著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出事的態度來管教他們,不注重培養或者說沒有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品行,很多孩子便表現為紀律性差,自覺性差。比如:上課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學習缺少主動性、積極性,知難而退,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現了厭學、棄學現象。
2.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內向不合群
調查數據顯示,有46%的留守兒童在父母離家后變得沉默寡言、不愛和他人交往;有17%的兒童變得不服從祖輩管教,非常叛逆;有28%的兒童性格變得暴躁、沖動。很多留守兒童性格比較內向,放學回家后一般就在家里看電視,很少出門,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大點兒的孩子喜歡到網吧去,沉溺于網絡世界。主要在于這些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開,嚴重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不愿與人交流,久之就容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
3.留守兒童情緒暴躁,容易失控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隔代監護人思想觀念又相對保守落后,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動態,孩子內心的想法無人交流,情緒無法宣泄,長期壓抑在心理,性格容易變得暴躁。很多留守兒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頻出。
4.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導致的行為失范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情緒也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情緒極其壓抑、無處宣泄而導致的悲觀厭世,就像貴州畢節留守兒童自殺事件一樣,他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便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而另一個極端便是暴力,他們通過違法犯罪,用暴力手段來宣泄自己,體現自己的存在。
有一些學者通過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對比來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湖南省衡陽縣濱江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做了對比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在學習適應性、厭學心理、情緒穩定性、環境安全感、自信及自控心理、攀比意識的問題上更為普遍。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較差、情緒穩定性差、缺乏環境安全感、自控心理差等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遠離家鄉,與孩子溝通時間很少,一般就是通過電話聯系,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關愛。全國心系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于2010年5月25日首次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和孩子聯系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系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系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系。不少隔代監護人對留守兒童較為遷就和溺愛,再加之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進行不了學習上的輔導,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由于年歲較大,對兒童的道德品質、行為表現等方面的管教力不從心,以致留守兒童逐漸養成任性、固執、脆弱的性格;而上代監護人較多采取不管不問的教養方式,他們會因監護對象不是自己親生的而不敢嚴格管教,對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的約束,留守兒童在上代監護人家中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遇到煩惱容易選擇自行解決或壓抑的方式。
2.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教育不足也是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一個原因,一方面,學校及教師意識不強,并沒有意識到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是他們的責任,畢竟目前我國多數學校還是追求學習成績,看中升學率,認為只要學生們的學習搞好了,學校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據調查,有一半的老師從來沒有對學生進行過家訪,可看出學校及老師沒有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導致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教育理念等多方面欠缺,他們缺乏足夠的資金去聘請專業心理教師、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在這些困難面前,很多學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會關愛缺乏
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僅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也有社會的責任,尤其是留守兒童所在的縣鄉村基層單位。留守兒童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目前的社會環境復雜,良莠并存,政府對某些場所缺乏有效管理,比如有些黑網吧、游戲廳等就隱身在很多中小學周圍,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督和管教,又因為年齡小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受不良環境的影響而誤入歧途。同時多數村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農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并不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等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也是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大原因。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
要想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最重要的讓其生活在父母的家庭環境中,所以,如條件允許,應該避免父母同時外出打工或者可以帶上孩子打工。在父母雙方都出去打工期間,要妥善安排好留守兒童的生活,盡量給孩子找有責任心、合格的監護人,應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在學習、生活、身體、精神等各方面的狀況。應該盡量抽出時間,多回家看望孩子,平時多與孩子溝通,不應該只是叮囑孩子學習,要多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多問一下孩子們與監護人之間相處得如何,有什么問題,在合適的時候盡量多給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意見。要多了解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都有哪些問題,讓孩子積極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家長還應當及時和孩子的老師加強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積極和老師一起探討來共同解決孩子面臨的困難。
2.加強學校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配備高素質的教師,每位老師負責從班級中選出幾名留守兒童,與他們結對幫扶經常找他們談心。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監護人檔案,定期與留守兒童家長溝通,向他們介紹孩子在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的狀況與變化,讓學校和家庭來共同關愛留守兒童,關心他們的生活,指導他們的學習,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成因復雜,要比較好地解決改善這一問題,同樣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基層政府來說,要做好各方的協調工作。首先,要將留守兒童群體納入其工作體系,應該清晰掌握每個留守兒童的狀況及面臨的問題,如吃穿等生活方面是否有困難,是否輟學等,然后根據孩子們的具體狀況施以解決方案。如果基層政府部門如鄉村級部門能夠積極對待這一群體問題,那么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得到很大改善,也避免了很多極端事件的發生。同時,要給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對危害留守兒童的環境和事件加大懲處的力度,給予這一群體更多的安全感,會極大地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協作,建立全方位的社會支持系統,全社會共同努力讓留守兒童擁有健康的心理、快樂的童年,盡最大的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劉媛媛,馬北北.農村留守兒童人格存缺陷 心理健康問題堪憂[N].中國青年報,2012-07-07.
[2]劉大佳,等.湖南省衡陽縣濱江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3(5).
[3]陳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調查報告發布——三成留守兒童有心理問題[N].京華時報,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