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萍+全睿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資源嚴重短缺,且實際利用效率較低,人們愈發重視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建筑盡可能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發展節能與環保的綠色建筑刻不容緩。注重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有較高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而且還能為后代營造一個綠色生存環境,意義重大。本文現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予以分析,而后提出展望,以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綠色建筑 現狀 展望
中圖分類號:F407.9 2 文獻標志碼:A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室內設計也應注重布局的合理性,盡量減少合成材料地使用,充分利用陽光并貼近自然。這樣可有效提升自然對人的親和力,增強環境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使用者營造一個優良且健康的環境。
一、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
(一)對于綠色建筑缺少認知
由于綠色建筑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尚未清楚認識到綠色建筑,沒有充分掌握其內涵,綠色建筑基本知識掌握率低,有人單純將綠色建筑認為是周圍綠化環境好的建筑,還有人將綠色建筑認為是貴族建筑。由于缺少認知,故而投資者打著綠色建筑的名號開展宣傳,等到消費者住進來之后,才知道原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只是小區綠化較好。這種認知上的誤區對綠色建筑市場需求影響較大,且對于綠色建筑行業發展有較大阻礙。
(二)初期成本較高,對投資者和使用者缺少足夠的吸引力
雖然綠色建筑從長遠角度而言有較明顯的生態效應、環境效應以及社會效應,但是基于我國當前綠色建筑的發展狀況,節能項目由于技術的投入,初期投資成本較高。綠色建筑有較長的成本回收期,而當前社會主導為市場經濟,投資者基于風險角度往往會注重在短期內資金與利潤回籠的快速性,故而缺乏對綠色建筑的積極性與熱情。為了開拓市場,投資者只會在炒作廣告中較多使用綠色建筑字眼,而在實際建設中卻沒有充分體現。
(三)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激勵制度
為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政府出臺了較多法律法規、規范以及標準。在此形勢下,就凸顯出激勵政策缺乏時效性與長遠性,較為滯后。目前我國雖然頒布了在建筑建設過程中規模化使用可再生資源能獲取財政補貼的政策,但是沒有建立健全的、可為綠色建筑與節能項目發展提供支撐的長效機制,缺少稅收減免或者補貼等激勵政策,故而投資者積極性較低。
(四)缺少有效的技術支撐
在對綠色建筑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國基礎比較薄弱,沒有形成與建筑功能和地域特色相關的技術體系,在對綠色建筑開展咨詢、設計、測評等工作時也缺少專業機構與人才,且施工監管不力及施工驗收手段差,使節能項目的質量難以保證。
因此,發展綠色建筑,實現“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的綠色建筑是勢在必行。
二、綠色建筑發展的對策
(一)強化對綠色建筑的研究,增強綠色意識
對綠色建筑的各種效益予以大力宣傳,倡導人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強化綠色意識,以擴大綠色建筑市場需求,提升投資者的積極性,使其開發并建設更多綠色建筑,從根源上促使綠色建筑得到發展。同時還可對綠色經營方式予以宣傳并實現運營、管理以及服務的綠色化等。強化對綠色建筑的研究,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產業化進程,促使初期成本不斷下降。強化與國際市場的溝通交流,密切關注全球綠色建筑發展動態,實現技術合作,取其精華,加快市場融合速度,進而促使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水平得以提升。
(二)建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培養專業人才,實施綠色建筑設計
建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需充分調研、科學立項以及執行到位,結合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針對技術水平、地域與氣候差異、人文素質、環境參數以及資源狀況等進行合理開發。應對國家與地區的綠色建筑的相關標準予以完善優化,制定技術、產品等方面的評估標準,構建監管體系,推進綠色施工,加強施工過程的全程控制,確保綠色建筑的形成。
同時還要著力于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可與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對發展綠色建筑所需的復合型人才予以培養。在企業內部亦可開展相應培訓,使工作人員應用能力得以提升,實施綠色建筑設計。
綠色建筑既是一種氣候適宜性建筑,即遵循氣候特點設計出低能耗建筑,又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調節系統。因此,實施綠色建筑設計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營造良好的環境。建筑節地與保護環境,需要統籌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各個階段的具體情況,通過貫穿從場地選擇、場地規劃、景觀設計、空間利用、施工過程、舊建筑的利用等全過程,營造綠色的建筑環境。進行綠色建筑設計,除了從整體環境規劃上考慮外,還要從建筑單體設計方面開展。第一,綠色建筑應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盡量使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綠色建筑材料;第二,應注重建筑外圍護結構系統的節能設計,包括高效保溫隔熱的外墻體系,熱橋阻斷構造技術,高效保溫隔熱的屋面技術與構造設計,高效門窗系統及高性能玻璃的選用與構造技術;第三,對太陽輻射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靈活控制與改善,以達到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輻射的目的;第四,自然通風與采光的利用。設計應保證建筑有足夠的開窗面積,既能達到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形成有組織的自然通風,在室外氣候適宜時,通過自然通風就能調節室內熱環境;第五,綠色建筑還應主張對太陽能等可再生綠色能源的利用;第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系統及智能自控系統也是綠色建筑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堅持多元化發展
綠色建筑規模較大且系統性強,復雜度高,需聯合多方力量并實施多元化策略以實現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要有政策支持、資金援助、信息交流等方式提升投資者對綠色建筑的關注力度,加大開發與推廣,使其將綠色建筑作為發展中心,而且還要在行業協會中對綠色建筑進行評估或者予以制定分級標準。在對綠色建筑不斷推廣的過程中,行業要注重自律建設,積極履行義務并承擔責任,同時政府也要充分發揮其作用,為其提供政策支持。此外,政府還需構建激勵機制,可同時實行稅收優惠或者財政補貼政策,而后制定政策予以規范,促進綠色建筑市場的發展并尋求突破。
三、對綠色建筑發展的展望
綠色建筑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有較大發展潛力。未來在建設綠色建筑時,應合理利用基地自然環境、資源并提供保護,緊密協調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同時還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在不會對建筑產生影響的前提下,大力開發并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以及生物能,運用于采暖、通風以及照明中,以有效改善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緊缺現象。還可從技術層面考慮,即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資源,提升圍護結構隔熱與保溫性能,優化采暖或者制冷系統的工作效率與效果,合理使用節水或者節電設備,這樣才可有效減少資源消耗并防止過多污染環境。此外,還需不斷開展技術創新,構建綠色建筑技術組織。最后要對協作機制予以優化,改進專業分割設計傳統,充分掌握政策變動,了解投資者決策動向,構建整合設計團隊。
結束語:
本文首先分析當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然后提出了相應措施,最后對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總而言之,綠色建筑并非單純意義上的環保建筑,而是要從綜合理念出發,在滿足地域、環境、民生文化等條件的前提下,對低能耗與節能減排的綠色理念予以大力發揚,突破傳統建筑中存在的封閉性束縛現象,使人與自然更加貼近,實現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共生的綠色建筑。
相信通過各個環節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國的綠色建筑將會得到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文麗.某居住項目綠色建筑設計分析[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4(7).
[2]沈俊平,張家樹.對居住項目綠色建筑設計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1).
[3]張建國,谷立靜.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挑戰及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2(12).
[4]陳華明.綠色建筑發展概況及現狀探討[J].中華民居,2014(6).
[5]黃繩.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J].建筑學報,2004(9).
作者簡介:潘慧萍(1977年 - ),女,漢族,云南人,工程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