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欣
摘 要:近年來,中國城鎮化腳步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水平也日益提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逐漸由農業型社會轉向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型社會。城鎮化規模的不斷擴大有效促進了我國各項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的發展和改善,加快了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本文就結合當前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分析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中國城鎮化;經濟發展;作用機制
面臨著當前城鎮人口超越農村人口、各項產業開始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加強城鎮化建設的管理力度,進一步解決在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各種民生問題和各方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城市轉型、經濟結構轉型、產業轉型得以順利進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生產的發展。
一、城鎮化概述
城鎮化也稱為城市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科學技術手段的進步,社會結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等非農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正常的城鎮化進程一般要經歷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等幾個階段。
合理的城鎮化發展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等各方面的進步和改善,吸收農村剩余人口,加強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人員、文化交流,提高農村開放程度,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有助于提高工業生產水平和效率,改善產業結構,使現代化的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和信息交流中心,從而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并通過綠化環境、修建環保設施等手段,使生態環境向著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的生態壓力。
二、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中國城鎮化的發展現狀
自1978至今,中國城鎮化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年均增長0.88個百分點,1998年后連續幾年超過1個百分點,這與政府指出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在相關政府計劃中明確提出城鎮化推進戰略有關。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主要原因是大量的農業人口涌向城市,由于農村地區有限的土地面積無法滿足剩余勞動力的生產要求,每年都有大批農村勞動人口向城市遷移,經濟發達的大中型城市每年都要吸引一定數量的流動人口,其中滯留半年以上的則被歸為城鎮人口。
2.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的“三農”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村土地資源無法滿足農業人口的生產發展需要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人口使得農村經濟總體水平和人均農業收入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許多農民面臨著無田可耕的局面。城鎮化發展方向為富余農業人口提供了合適的發展道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亟需生產力的各大城市流動,既填補了城鎮勞動人口空缺,又解決了農村生產力過剩的問題。同時,部分鄉村也開始走上城鎮化發展道路,部分鄉轉鎮,并積極開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建設,帶動農村人口就業,為農民提供經濟創收機遇,進一步提高了農村人口素質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2)促進各項產業發展
面對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不斷變化、第二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的現象,產業轉型是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國正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同時也推動了市政公共建設工程、房地產建設工程以及其他基礎建設項目工程的發展,裝備制造業、建材生產業、冶金工業生產規模也將隨之擴大,有效緩解了產能過剩壓力。而城鎮人口的增加也將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和新興互聯網、電子商務服務行業的發展,提高相關行業需求,使我國的傳統產業轉型得以有效進行。
(3)帶動消費結構轉型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趨勢將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人口,與之同時還有國民消費模式的改變和消費規模的擴大。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顯示,進入城市并長期在城鎮地區居住的原農村人口年均人均消費支出每年遞增兩百元人民幣,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而隨著我國城鎮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鎮進程的日益加快,文化、休閑、旅游等傳統服務類第三產業和電子商務行業發展水平和消費比重將繼續顯著提高,城鎮人口消費支出將向文化類、休閑類、娛樂類行業不斷傾斜,從而帶動我國的消費結構轉型進一步發展。
(4)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影響和制約,農村地區人口數量龐大,生產效率低下,工業生產規模雖然較大,然而生產力水平卻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時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城鎮化建設促使人口資源和物質資源向城市聚集,解決了農村人口過剩、農村土地不足的問題,為工業生產提供動力,并推動了服務行業規模的擴大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服務行業的國民經濟比重得到顯著增加,大大改善了服務行業發展滯后的局面。
三、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合理化建議
1.加強農民參與度
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決策者和管理人員要正確理解城鎮化發展與“三農”問題的關系,要清楚地認識到城鎮化并不是消滅農業、農村和農民人口,在現代化的城鎮化建設工作中,應當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人口福利,使農民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以及其他公共服務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政策和待遇。同時,在農村經濟建設方面,要加大對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對農村生產合作社、鄉鎮企業等給予最大程度的優惠政策,幫助農民實現經濟創收,提高生活水平。在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和各界社會力量要主動提供建議、幫助,為農村城鎮化掃清障礙,促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健康發展。
2.減少社會矛盾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擴張,社會各方利益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在涌入城市的農業人口中,農民工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據統計,截止目前,進城務工人員已接近兩億人口。然而大部分農民工的基本生活條件卻無法得到保障和滿足,在勞動報酬、醫療保險、人身保險、生產安全方面,農民工無法享受和城鎮人口同等的條件,有時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無法保證。在農村城鎮化建設和土地改革過程中,征地補償機制仍需完善,許多農民土地被征用,征地補償金卻無法補償其經濟損失,加上就業機會的缺乏,農民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而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屋拆遷工作中,政府、開發商與群眾之間也存在著較多矛盾,部分拆遷工程沒有充分考慮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相關要求,缺乏與房屋所有人的有效溝通,甚至存在拆遷項目負責人貪贓枉法的情況,導致各種強拆、釘子戶等不良現象的產生,對社會和諧、穩定造成威脅。針對這些在城鎮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沖突和矛盾,各級政府領導和相關人員要深入調查、分析城鎮化發展現狀,加強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充分考慮和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計劃和方案,使相關政策、法規的執行更加公正、透明,保證城鎮化建設的平穩發展。
3.提高城市發展水平
要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在擴大城市規模的基礎上,保證城市建設和發展質量的穩步提升。各級政府機關和有關領導要把握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以經濟發展為城市建設核心目標,加強各種產業的生產管理,帶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積極維護居民利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市人口生產、創新解決后顧之憂;為互聯網技術、移動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增大新興產業的國民經濟比重,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加強城鎮人口素質建設,加快城市人口比例的轉型,提高人口資源的指令和水準。
四、結束語
城鎮化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標準,也是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水準和發展規模,各級政府機關應當深入了解國情,根據經濟發展現狀和各項產業建設情況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城鎮化建設機制,使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得以平穩、快速的進行。
參考文獻:
[1]藺雪芹,王岱,任旺兵,劉一豐.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地理研究,2013,04:691-700.
[2]王鵬宇,畢天平.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8:24.
[3]李巖.論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J].經貿實踐,2015,06:51.
[4]鄭佰榮.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究[J].當代經濟,2015,22:134-135.
[5]王璽偉.論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24:6-7.
[6]劉君.淺談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的作用機制[J].品牌(下半月),2015,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