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雯 周碧賢 魏海英 龍艷林
【摘 要】在自閉癥兒童康復訓練機構中,自閉癥兒童不僅需要專業的訓練人員、老師、家長等人的支持,也需要志愿者的幫助,大學生志愿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志愿者在給自閉癥兒童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自閉癥機構 自閉癥兒童 志愿者
近年來,自閉癥兒童數量呈增長趨勢,自閉癥群體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方面,自閉癥兒童人數較多,且病因不明。另一方面,針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專業人員較少,自閉癥兒童享受的資源有限。所以,對于自閉癥兒童康復機構來說,更需要志愿者來輔助訓練師展開對自閉癥兒童的訓練。但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志愿者在機構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存在一些問題,以致服務效果不佳,同時造成志愿者資源的嚴重浪費。
一、志愿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自閉癥兒童的認識不足
很多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之前對自閉癥僅限于字面的理解,認為自閉癥兒童僅僅是孤僻、不愛交流。但實際上,自閉癥兒童在生活自理、溝通交流等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一定差距。自閉癥兒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社交功能障礙、言語障礙以及刻板行為或興趣為主要特征,大多數同時伴有精神發育遲滯。
當不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志愿者在機構做志愿服務時,他們會覺得“不可思議”,對自閉癥兒童進行的輔助訓練難度也遠超出他們的預計,自然無法為自閉癥兒童提供優質的幫助。
(二)志愿者自身局限性
自閉癥兒童缺乏正常的人際溝通技巧和理解能力,更多時候處在自我情緒宣泄的狀態,常常哭鬧不愿配合甚至有攻擊意圖,志愿者不知如何應對這種狀況,他們通過百依百順來撫慰自閉癥兒童。但實質上,由于照顧方式、理念和志愿者自身性格特點等的不同,都會對自閉癥兒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志愿者對服務內容不明確,當了解到對自閉癥兒童的訓練就是不斷地機械重復的過程后,志愿者們就會產生失落感,且被“無意義”的消極思想所困擾,慢慢喪失興趣,失去耐心。
(三)動機不相符
積極單純的服務動機能最大化地優化志愿服務效果,自閉癥兒童是社會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的關懷和保護,同時我們從事社會志愿服務是出于人道主義關懷而非“炫耀和顯示”。機構希望志愿者們是出于真心想幫助自閉癥兒童而來到機構進行志愿服務而非其他目的。
但是,部分大學生志愿者來自閉癥機構做志愿者是為達到學校的硬性要求,如社會服務志愿者時數要求,抑或增加學年綜合測評得分。對此類大學生志愿者來說,他們的“愛心”是帶有功利色彩的。
(四)志愿者流動性比較大
通過與志愿者交流發現,大多數志愿者秉承一顆愛心來到機構, 在壓制情緒照顧自閉癥兒童的過程中想體驗“付出”的幸福 。但是他們缺乏專業知識,當兒童進行訓練時,他們無法輔助訓練師開展訓練。久而久之,倦怠感、零成就感使得他們不愿意繼續志愿活動。另有少數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僅為追求新鮮與刺激,對于他們來說,自閉癥群體是一種從未接觸過的群體。
自閉癥兒童的適應能力較弱,他們需要一定時間與志愿者建立信任感,所以長期固定的志愿者給自閉癥兒童帶來的服務效果會更好。但由于自閉癥兒童的特殊性,志愿者的流動性較大,不利于自閉癥兒童的訓練。
二、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自閉癥機構方面
為了讓大學生志愿者能更好地為自閉癥機構服務,自閉癥機構可開展對志愿者的培訓。
首先,自閉癥機構對志愿者進行責任意識培養。與自閉癥兒童相處需要志愿者有耐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稍有不慎則可能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這就要求志愿者必須具有責任意識。再者,機構向志愿者進行自閉癥相關知識宣講,志愿者們通過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可以更有效地為自閉癥兒童服務。當然,對志愿者進行溝通交流技能的培訓也尤為重要,這有利于志愿者向機構人員及時反饋兒童的情況、向自閉癥兒童傳授訓練動作要領及技巧。自閉癥兒童機構也可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志愿者的積極性。
(二)學校志愿者協會方面
學校志愿者協會應對志愿者進行初步篩選。此類志愿服務更適合有耐心、愛心的志愿者,協會應該選擇性格類型更相符的志愿者。學校志愿者協會也可組織建設一支專門針對自閉癥機構的服務隊伍,這樣使得志愿者資源更為穩定,同時減少自閉癥兒童與志愿者的適應困難問題。
(三)對于志愿者自身
志愿者在自閉癥兒童康復中機構中進行志愿服務之前應對自閉癥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了解。對他們的訓練需要反復強化,幫助兒童做出適當的反應,就要求志愿者擁有極致的耐心。
志愿者自身的反思提升有利于志愿者積極學習自閉癥兒童的相關知識,探索個別化服務給兒童帶來的服務效益。志愿者應該更加注重評價中的積極信息,自我肯定,如果過分關注評價中的負面信息會產生過多的倦怠感,更加趨向自我否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