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菁宇
[摘 要]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至今已從基礎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越來越轉向到文化建設層面,北京作為我國城市建設的先行者更是將鄉村休閑文化的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而來的是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發展矛盾日益突顯。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有效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嚴峻挑戰。如何通過有效的管理使首都休閑文化景觀健康持續發展,是政府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美麗鄉村;文化景觀;管理生態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168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提升首都文化軟實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做好‘三山五園、周口店遺址、長城文化帶的保護利用,加強歷史文保區修繕整治與改造更新,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這張‘金名片”。以及要“落實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執行職工帶薪休假制度,打造以特色小鎮、古村落為重點的休閑度假品牌,提升旅游休閑消費”。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農業的發展一方面給人們提供基本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則可用于滿足人們觀光休閑、體驗民俗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北京的休閑農業文化兼具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的雙重特色,是都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有機結合。
1 首都美麗鄉村視野下的休閑文化景觀
首都美麗鄉村建設是指以基礎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城鄉居民廣泛參與,社會各界攜手助力而進行的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建設,以期實現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是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進步,縮小城鄉差異的自然歷史進程。
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是重點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節約和保護農業資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在生態文明建設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升級版的新農村建設。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實踐可增進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
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經濟將出現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雖為發展中國家,但經濟增長水平和文化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對于休閑文化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經濟發展實力雄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世界上擁有世界及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2014年共有評A的旅游景區(點)227個,其中5A級8個、4A級72個、3A級95個、2A級44個、1A級8個。
首都休閑文化景觀是一個完整的空間結構體系,包括聚落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區別,體現出獨特的發展價值。美國地理學家C. O. 索爾在他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指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觀的結果,是由自然風光、文化古跡、服飾飲食等多種元素所構成的文化綜合體。文化景觀反映出一個地區的自然、歷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區域特色,對塑造地區形象、豐富地區文化內涵以及發展現代旅游業都有著重要作用。
首都文化景觀的發展,意味著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的基礎上,人們有能力也有需求開展文化休閑活動。“休閑”指在自由狀態中所從事的活動,是人們自身幸福感和價值觀指引下去追求美好事物的生命過程。因此可將首都休閑文化景觀視為人們出于放松娛樂、學習成長和滿足精神需求之目的,在首都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基礎上創造產生的,具有豐富歷史內涵和文化價值的復合體。它不僅包括城市和鄉村中的自然景觀、文化古跡、建筑群等物質資源,也包括藝術文化傳統、公共活動、節日集會所表現出的精神內容。
2 首都休閑文化的景觀現狀
北京作為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現已發展成為國際聞名的現代化大都市,豐富而復雜的多元化塑造了這座城市獨特又鮮明的性格,伴隨這種城市性格而生的是別具特色的休閑文化。
首先,首都休閑文化的風貌與特色首先表現為皇家文化與市井文化相結合。北京自中國最后五個封建王朝至今一直作為中國的首都而存在,城市文化特征被深深打上了皇家文化的烙印,從故宮、天壇到“三山五園”,從八達嶺長城到京杭大運河,無一不是封建王權的產物。與此同時,產生于街區小巷的市井文化不斷蓬勃,源遠流長,無論是胡同四合院,還是京劇相聲,在今天仍舊是北京休閑文化的主流和代名詞,深受大眾歡迎?;始椅幕褪芯幕谶@座城市里和諧共生,人們既能感受到皇家園林、宮殿、陵寢的磅礴氣勢,也能體味到當地特有的人情味,體現了首都休閑文化強大的包容性。
其次,表現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北京作為一座古老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悠久的歷史賦予了其珍貴的文化遺產,現代化的進程又被其增添了新的魅力,這一方面體現在城市的建筑風貌與格局,另一方面體現在城市的人文情態。因此,在北京高樓大廈林立在古建筑的周圍,京劇和先鋒藝術并存,傳統節日和新興節慶并重。在開展休閑文化活動期間,既可以選擇感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也可以選擇現代化高科技的項目,或是從中尋求二者相結合產生的特殊體驗。
再次,表現為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相結合。北京市區(包括城區、近郊區)面積占北京市總面積的8. 1%,其區域內主要以歷史古跡和以現代化城市設施為主的文化景觀,人為加工的痕跡較重。遠郊區和各縣區面積占北京市總面積的90%以上,休閑文化景觀以自然風光和特色村鎮為主,適宜進行以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游活動。城市的發展對鄉村發展起著全方位的帶動作用,而鄉村為城市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繁榮的城市文化和鄉村建設協同發展,才能全方位滿足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休閑文化的不同需要。
最后,表現為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相結合。北京轄區內,既有山區又有平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五大水系穿流而過,而且就氣候而言,北京四季分明,不同的季節有截然不同的樣貌。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首都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開發的景觀資源。轄區內的廟宇、樓臺、村落、運河、水庫等人文景觀大都依風景優美的自然景觀而修建,節慶、活動依不同節氣的景色和景觀特色而舉辦,如香山紅葉節、玉淵潭櫻花節、延慶冰雪旅游節等。人文資源賦予了休閑文化景觀更深層次的意義,使人們在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時不僅獲得了視覺上的享受,也實現了精神層次的升華。
3 首都休閑文化的管理生態
3. 1 首都休閑文化的管理體制
所謂休閑文化的管理體制,是指政府管理休閑文化的職能和組織體系、管理方式、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等,管理體制的架構直接影響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也反映著現代社會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國目前的休閑文化管理體制為政府主導型體制,行政管理占主體地位,且相關制度建設較為系統,社會力量起輔助作用。
行政管理體制具有公有性性質,即對于資源依托型的休閑文化景觀而言,這些景觀資源歸國家所有,兼具經營功能并負經營職責的政府單位采用“非營利性機構”的形式進行分級屬地化管理。這種分級屬地化管理分為兩個層次,橫向多部門管理和縱向多層級管理。
在橫向多部門管理體系中,北京市政府制定總體綱領,在實際管理中由市屬文化、文物、建設、旅游、民族宗教等職能部門分別負責。具體來說是由北京市文物局負責本市世界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鎮、村)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擬定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規,進行旅游景區的規劃和開發;北京市文化局負責本市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建設,規范文化產品市場,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管理;北京市體育局進行群眾體育發展,負責推行全民健身計劃,舉辦與體育有關的賽事和活動;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負責本市公園、風景名勝區的行業管理;組織編制公園、風景名勝區發展規劃,監督、指導公園、風景名勝區的建設和管理;負責公園、風景名勝區資源調查和評估工作等。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使首都休閑文化的管理工作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進行。
在縱向多層級管理體系中,有關職能部門采取由上級部門進行業務指導,下級部門承擔實際工作的管理方式。由中央政府下達政策指令,北京市政府以國家政策為基準結合北京市具體情況再制定管理規劃,后再由各區縣進行具體工作的實施。這樣的管理體制便于具體問題的處理,使宏觀政策更好地落實、更適合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
社會力量的介入管理主要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個方面。營利性社會力量借助為資源脫離型的休閑文化景觀提供休閑娛樂活動來獲取利潤,它們多實行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體系負責維持管理體制的執法、監督、日常維護、科研和經濟活動等,營利性經營力量主要負責日常的經營和維護。非營利性社會力量則是一方面籌集公益基金捐獻給政府管理單位,另一方面自發投入人力和物力參與有關休閑文化方面的管理活動。
正是這種橫向多部門管理和縱向多層級管理的結合,政府和民間管理的結合,營利性管理和非營利性管理的結合,構成了首都休閑文化的綜合性管理體制。通過休閑文化管理體制的構建,首都的休閑文化資源得以良好的保護并滿足人們的需要。
3. 2 首都休閑文化的管理生態
休閑文化產業和鄉村旅游在我國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北京作為我國最早開發休閑文化和鄉村旅游的城市,對于休閑文化的管理已形成較為完善和和諧的生態模式,對轄區范圍內的休閑文化資源進行了較為合理的開發、規劃和治理。目前,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具體的管理工作主要圍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文物古跡三種休閑文化資源進行。
3. 2. 1 管理法規
為加強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評定和管理,提升旅游景區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樹立旅游景區行業良好形象,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國家旅游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及相關評定細則,于2012年制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對風景區的行政管理工作做出了明確的職權劃分,由北京人民政府城鄉建設部門主管北京市的景區建設工作,全面負責景區的保護、利用、規劃、建設。
3. 2. 2 規劃管理
北京市休閑文化資源管理遵從嚴格的規劃管理程序,各景區均需制定以下幾個方面的規劃:確定風景區的性質(如山岳風景區、河川峽谷風景區、森林風景區等),從而為管理機構的統一管理和進一步規劃提供依據;根據景觀的觀賞、文化等價值劃定風景區的范圍及其周邊區域,以明確職責,便于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確定保護和開發利用景觀資源的措施,如文物古跡類景區要進行定期維護,某些面積較大的自然風景區不允許機動車輛進入,需采取景區內環保車輛代步,實現保護與開發并舉;管理部門需根據景區范圍和規模、游覽設備的情況、目的地居民心理承載量和生態環境承載量確定游覽接待容量和游覽活動的組織管理措施,以保證休閑文化活動的持續健康發展。
3. 2. 3 保護管理
休閑文化生態范圍內的自然景觀必須嚴格保護,不得破壞和隨意改變,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景物資源是休閑文化發展的基礎,景區內的重要景物、野生動植物等均應進行調查、鑒定、制定保護措施,違者將按有關部門或管理機構給予處罰。對于人文景觀除不得損壞外必須定期予以維護,在景區內部和外圍保護地帶所進行的各項建設都應與核心文化資源相協調,不得建設破壞、污染景觀和妨礙游覽的設施,在珍貴景觀周邊除必要的保護和附屬設施之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
3. 2. 4 開發和利用管理
休閑文化資源應根據合理的規劃提供滿足接待量的游覽設施和完善的基礎建設,使各地游客能夠方便地進出景區,同時應使游客數量不超過計劃中景區可承受的容量,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游覽活動,以確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游覽項目和舉辦活動要依據該地區文化資源的特色進行,不盲目開發,要因時因地制宜,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利用文化資源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各項活動的舉辦要經過安全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的批準方能進行,堅決抵制不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活動,如在景區賭博、打著民俗文化的名義搞封建迷信活動等,違者將予以嚴重處罰。
3. 3 首都休閑文化與周邊環境治理
目前我國的休閑文化管理已從單一的文化景觀管理延伸成多層次范圍的保護和治理。周邊環境作為與該景觀自然條件相似、社會活動與景觀區密切相關的區域,實際上是景觀向城市其他地區的過渡部分,對景觀起著一種視覺上的引導和烘托作用。周邊環境的治理是在對景觀自然和人文內涵有著深刻了解的基礎上而進行的。
隨著首都各方面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新型旅游觀念的興起,人們對于休閑文化的重視程度和保護觀念大大增強,如何正確處理休閑文化與周邊環境治理的關系成為首都休閑文化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處理二者關系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地方性原則。開發休閑文化景觀和治理其周邊環境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尊重該地區的本來面貌,使其符合當地特色。獨特性是一個區域區別于其他地區而吸引人們注意的首要條件,這種獨特性不僅僅體現在景觀的外貌、建筑的色彩,也體現在其整體的精神文化感受。使景區及其周邊環境保持一定的特色形象,并令其符合首都整體文化氛圍,有利于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消費者的關注度和滿意度。
二是整體性原則。休閑文化景觀及其周邊環境是協同開發的整體,二者在視覺風格上和內涵特征上應保持一致。使周邊環境的建筑風格、配套設施等和景觀本身相統一,在區域功能上相區別。人們在進行完休閑文化活動之后可以進行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消費和體驗,對于景觀和外界環境有一個視覺和心理上的銜接,從而建立一個完備的休閑文化產業體系。
三是擴展性原則。周邊環境的治理不僅僅為休閑文化景區服務,也為景區管理提供良好的環境,為景觀游覽之外的活動提供支持,服務于其他與景區相關的行業部門,使周邊環境發揮多重功能。周邊環境的治理在為休閑文化景區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其他產業所用,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四是平衡性原則。經濟受益對于休閑文化的開發管理各方來說均十分重要,但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休閑文化資源和周邊環境治理的唯一目標,從長遠來看,休閑文化景觀經營的核心是文化,是文化使其贏利,因此增強周邊環境的文化功能十分重要。因此,尋求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平衡,拒絕資源環境的過載和破壞,才能實現景觀及周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處理好休閑文化與周邊環境治理之間的關系,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良好的周邊環境對首都的休閑文化資源形成一座保護屏障,通過有效的利用和配置景區資源,休閑文化景觀的保護與開發活動得以有序進行,為人們提供高品質的休閑文化活動,從而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質,以積極的方式延續和創新首都的文化內涵。同時,此舉促進首都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經濟的增長,實現了社會和諧和整體進步。
4 結 論
新的農村文化正在形成,傳統農村文化也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得以傳承。每一處休閑文化景觀都是歷史和文明的載體。北京市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始終重視對文化景觀和農村特色文化符號的留存,通過組織編制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規劃、加強鄉村歷史文化傳承要素的修復和整治、保護和利用好山水林田自然景觀、挖掘整理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措施來保存并延續文化、創新并傳承文明。
這些被保護下來的鄉村文化景觀,正是北京多元文化在現實中的微縮體現,也是現存的“活的博物館”。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中,保護好鄉村文化資源,強化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對人文建設和世界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2014年北京旅游業概況[EB/OL].(2015-01-27)http://www. bjta. gov. cn/xxgk/tjxx/372299. htm.
[2]李梅,苗潤蓮,張敏. 北京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現狀及建議[J].江西農業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