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斌
【關鍵詞】 物理教學;猜想;依據;追問;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109—01
猜想是探究教學的重要環節,因為猜想讓學生對探究充滿期待,結果也往往讓教師喜出望外。那么,如何讓猜想成為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呢?下面,筆者就此談些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猜想要追問依據
猜想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歸納學習,是對已有經驗或者經歷歸納后進行的合理推測。當然,猜想不是胡猜亂想,而是在想的基礎上合理進行猜測。因此,教師不能只關注猜,更應當探究是怎么想的。對依據的追問,就是追問其想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將無關的猜想科學、合理地進行排除,從而將學生的猜想引領到需要進一步設計實驗驗證上來。提出猜想要講依據,排除猜想更應當講依據。這個排除不是簡單粗暴地刪除,也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應當是通過對猜想依據的追問,通過特殊事例的驗證,實現猜想的有效引導。
案例1 ?“摩擦力”教學片斷
師:你認為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重力。
師:你猜想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A及其同桌走上講臺,學生A將同桌的手壓在自己手下面。第一次輕壓,對方手很容易抽出;第二次重壓,對方手很難抽出。
師:他們展示的事實有沒有說服力?
生: 有。
筆者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木塊(如圖1),指出長方體小木塊盡管受到重力,但在豎直的墻上往下滑動的時候是不會受到摩擦力的,并問學生:這給你什么啟示?
引領:這說明物體因受到重力自由下落,因為對豎直的墻面沒有壓力,所以就不受摩擦力的作用。由此可以排除重力這一因素,進而得出“壓手”只是增大了手對桌面的壓力,而不是增大了重力。最后,請學生修正自己的猜測,進而得出“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猜想。
二、猜想需要提供情境
猜想需要追問依據,如果學生缺少猜想的依據,那教師就應當在課堂上創設情境,以此作為補充。這樣做,一方面喚醒了學生的經驗,另一方面聚焦學生觀察和思考的方向,為學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了支持。
案例2 ?“摩擦力”的引入教學片斷
教師事先準備了幾條鱔魚,邀請幾位學生來抓。學生A開始抓不住,于是想到了戴手套,結果成功地抓住了鱔魚。學生B也抓住了鱔魚,而且全班學生都看到了他在使勁用指頭卡住鱔魚的身體。
師:你認為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1:將手變粗糙。
生2:增大手卡住鱔魚的力。
師:換句話來說,你們認為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生: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的大小。
物理情境其實就是一種依據和思考的原材料。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他們需要主動采集的“零星事實”,學生才能“添加”猜想,才能走進“迷人”的科學殿堂。對于遠離學生生活的依據,教師尤其需要在課堂上呈現。如,猜想“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就需要呈現調燈光“電壓增大燈泡變亮”的情境;再如,在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為了幫助學生體驗液體內部的壓強,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橡皮手套親自感受,從“手心手背都被壓得緊緊的”的感覺來推測“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種情境的聚焦是對猜想方向的引領,教師已經將無關因素進行了過濾,以此來保證學生獲得的信息正確,這為猜想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當然,學生的猜想需要教師引領,這種引領可以通過追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情境來完成。這樣的猜想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探究才是有效的。
猜想是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很多物理公式的證明都是先大膽提出假設和猜想,再進行相關驗證和實驗,可是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這一環節。針對當前物理課堂教學過分注重演繹、推理的實際,筆者提出了培養學生猜想能力的教學。實踐證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