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建
【內容摘要】本文作者從課堂教學的知識要義講解、數學案例解析、學習成效評價等三個環節,對初中數學課堂雙邊互動開展作了粗淺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雙邊互動 ?教學效能 ?芻議
教育構建學指出,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師生、生生雙邊互動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活動,歸根到底就是師與生、生與生深刻交流、深入互動、深切碰撞的發展進程。雙邊互動活動的開展,對教材內容的講解,學生主體的展現以及教學活動的效果等方面,有百利而無一害。沒有師和生、生和聲之間雙邊互動的教學活動,缺乏生命力,缺少實用性,難以推進和促成教學相長、互惠共贏的目標達成。教師開展雙邊互動教學活動,能夠實時了解初中生認知現狀、學習實情和問題不足,從而設置出針對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舉措。本人現結合教學實踐體會,簡要論述初中數學課堂雙邊互動的開展。
一、在探知知識要義中,實施雙邊互動
數學知識點講解,是數學學科教學進程中的首要工程,基礎工作。學習對象只有具備深厚的知識素養,才能更加深刻、更為高效的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數學知識點講解,不能采用教師一人“獨角戲”,自說自話的單向模式,而應該將學生納入課堂數學新知講解之中,引導初中生和教師交流討論,組織初中生之間合作分析,在深入探討、深刻合作中,講授數學知識,掌握知識要義。因此,在數學新知內容的講解中,教師要運用教學活動互動性特征,通過師生之間談話交流的形式,圍繞數學概念、性質、定理等等內容,教師引導初中生就知識點中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等進行深入細致的交談、開展循序漸進的互動引導、進行深刻的數學知識點探知指導等活動,展現出教師的主導特點和學生的主體特性。如“梯形的中位線”一節課“梯形的中位線定理”知識點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如圖所示,有一塊四邊形的地ABCD,測得AB=26cm,BC=10cm,CD=5cm,頂點B、C到AD的距離分別為10m、4m,求這塊地的面積”案例,組織學生一起師生互動探究。
師生互動討論認為,此圖形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計算其該圖形面積時,需要借助于輔助線進行分割,把它分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梯形,然后利用相應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采用與學生談話、交流的方式,在相互談、引導思、雙邊探等互動形式中,實現對知識點內涵的深刻認知和全面掌握。
二、在探析案例思路中,實施雙邊互動
數學學科教學,離不開數學案例教學活動。教育構建學認為,案例教學時數學學科教學體系的重要構建因素,也是學習能力素養錘煉的重要“載體”。筆者以為,數學案例教學,目的不是案例解決的“結果”,而是案例解析的“過程”。傳統數學案例教學,采用的是“到嘴到肚”,直接告知解答方法的形式,不利于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不利于學生主體的技能培養。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案例講解,應該充分挖掘案例解答過程的豐富內涵,延長案例探析活動的時間過程,圍繞案例的條件關系、隱含的數學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等“核心”,讓初中生做案例解析“主角”,教師有的放矢、見縫插針進行深入引導、深刻指導、科學點撥,在疏密有致的互動活動中解析案例,掌握精髓,提高素養。
問題:如圖所示,AD平分△ABC 的∠BAC,DG⊥BC且平分BC,DE⊥AB,DF⊥AC。求證BE=CF;如果設AB的長度為a,AC的長度為b,求AE.BE的長度。
學生解析:要求證BE=CF,需要證明Rt△BED≌Rt△CFD,通過問題條件可以知道,需要構建圖形,連接BD,CD。求AE、BE的長度,可以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內容,進行解答。
教師指點:本題綜合考查了角平分線與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
學生再度思考,認識到該案例解析的關鍵是:正確運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添加輔助線構造圖形。
上述解析案例過程,學生成為“當事人”,教師成為“旁觀者”,圍繞解決問題思路探析這一任務,二者之間進行既相互獨立的探究活動,又有相互合作的互動活動,實現了在協作中進步,在互動中提升。
三、在評判學習成效中,實施雙邊互動
評判學習對象學習成效,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課標、新理念、新要求。這就對教師課堂教學評判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傳統教師評、學生聽的評判方式,已不適應課改要求,初中生面對教師的“說教”,內心會產生抵觸情緒,把教師的評說當作“耳旁風”,不能達到指點迷津、明晰思路、提升進步的效果。筆者認為,評判學生學習成效,應讓初中生參與其中,組織初中生組建評價合作小組,開展評價和自我評價學習活動,要求初中生之間相互討論、相互指點,認識學習不足,聽取他人建議,提高評判成效,提升學習效能。
總之,初中數學課堂的運動特點、互動特性,決定了教學活動離不開雙邊互動活動的開展。教師要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讓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真正“動起來”、“探起來”,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五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