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強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對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沒有現成的教材作為依據,教師需要根據學校條件,地方的自然、經濟、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開發出滿足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
下面,筆者就如何挖掘閩侯縣以及閩侯縣洋里鄉的地方資源,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明確遵循原則,找準開發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活動領域、開發線索、學段目標及活動方式,構成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它們共同搭建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開發的立體框架。
綜合實踐活動開發應遵循針對性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針對所在學校、學生、地方的差異,根據所確定的活動主題、學校和地方特色、學生特點的不同來進行。
綜合實踐活動開發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在校本課程開發時,不僅要考慮校內課程資源,還要考慮豐富的校外自然與人文環境等資源,做到校內外資源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
綜合實踐活動開發應遵循經濟性原則。由于學校的財力、教師的精力、學生的學習時間等都是有限的,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盡可能地用最少的開支和精力,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挖掘地方資源,奠定開發基礎
地方資源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課程資源庫,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自覺地把理論知識與直接感受和活動體驗結合起來。下面,以閩侯縣地方資源為例,談談如何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城福州,是中國橄欖、根藝之鄉。
1.閩侯名人。
《走進閩侯名人》,通過查閱資料,閱讀書籍,制作PPT,從閩侯名人的生平簡介、人物評價、主要事跡、軼事趣聞、相關紀念、書法成就、故居等方面進行研究。閩侯名人眾多,通過開展走進閩侯名人活動,讓學生認識閩侯名人,學習閩侯名人可歌可泣的事跡。
2.閩侯美食。
《走進閩侯美食》,分為實踐準備、實踐活動、成果展示、活動延伸四個階段。通過搜集有關閩侯美食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到現場訪談閩侯美食從業人員,了解閩侯美食的種類及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就近觀察閩侯美食的制作過程并品嘗美食,用制作活動手抄報、幻燈片等方式進行展示。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熱愛家鄉的情感。
3.閩侯風景名勝。
《走進閩侯風景名勝》,帶著有關風景名勝的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溫泉資源)、發展歷程、人文歷史(文化記錄、傳統習俗)、景區交通、景區景觀(景區概述、水項古道)、景區特產(果品、手工藝)、旅游攻略(旅游特色、旅游住宿、住宿提示)、交通信息等問題,走出校園,走進景區,走進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家鄉,立志長大后為家鄉作貢獻的遠大抱負。
4.閩侯特色水果。
《走進閩侯特色水果》,閩侯盛產橄欖、柑橘、龍眼、荔枝四大名果,譽為“八閩珍果”。其中,橄欖分布區域廣,種植面積大,產量多,1996年,閩侯縣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評為“中國橄欖之鄉”稱號。引導學生從主要品種、產地分布、營養成分、歷史發展、地理標志、產品榮譽、相關信息等方面,了解閩侯特色水果。
5.閩侯工藝品。
《走進上街根雕》,讓學生從根雕藝術(流派、特點、價值)、創作的基本手法、制作過程(采集根材、去皮清污、構思造型、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工具及輔助材料、防裂處理、根材防菌防蟲等方面認識閩侯上街根雕。
《走進鴻尾竹編》,從竹編的歷史源流、特點、流程、地域、分類(細絲工藝品、粗絲竹編工藝品)、歷史、名人、作品、傳承意義、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展望等方面認識閩侯竹編。
6.閩侯特色農產品。
《走進閩侯茉莉花》,引導學生從茉莉花的形態特征(葉、花)、適應氣候、地理分布、分類學、繁殖(扦插繁殖、壓條繁殖)、盆栽養護(施肥方法、土質、上盆、水分、喜肥、修剪、換盆、換土)、花期管理(修剪、施肥)、花期養護(綜合管理、裝土定植、植后管理、成株管理)、病蟲害防治、主要價值(觀賞價值、經濟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物種分類(單瓣茉莉、雙瓣茉莉、多瓣茉莉)、植物文化(花語、傳說、歌曲、文學詩詞)等方面了解茉莉花。
7.閩侯民俗文化。
《走進閩侯民俗文化》,讓學生了解“半丈”(神誕節)、坐花轎、拜堂、鬧洞房、抓晬(zuì,周年,特指嬰兒周歲)、縛手關、祝壽、花朝節等閩侯古代傳統習俗。帶領學生走進位于閩侯縣城、與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隔河相望的閩都民俗園(生產民俗園、生活民俗園、文化教育園),了解、體驗閩侯民俗文化。
8.閩侯古橋梁。
《走進閩侯古橋梁》,引導學生從古橋梁的簡介、人文歷史(相關史料、建筑歷史、關聯名人)、旅游信息等方面了解閩侯古橋梁的知識,學習先輩聰明巧妙的建橋技藝,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體現地域特色,開發校本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應體現地域性,根據當地的鄉土和人文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多樣化的支持,為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深入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洋里小學學區地處閩侯縣西北部山區洋里鄉,可以根據本地地理氣候得天獨厚的優勢,開發“走進閩侯洋里”校本課程;內容可包括:
《尋找洋里歷史名人》,如,張利民(1598-1663年),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進士,桐城知縣。從他的生平簡介、主要事跡、故居等方面進行研究。
《走進洋里風景名勝》,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如,位于梧溪村的梧溪山寨、位于仙洋村的南閩越王廟、位于洋里最高峰的天然原始湖——天湖頂、龍潭等風景名勝。
《走進洋里“三苦”特產》,從“三苦”(苦筍、苦菜、苦橘)特產的介紹、功效、吃法、產地、詩句等方面,了解“三苦”特產。
通過挖掘地方資源來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和主動參與,不僅密切了學生與自然、社會、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還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而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洋里小學學區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 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