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玉然
[摘 要]壯族傳統文化應該在廣西高職院校教學中得到傳承與創新。壯族作為廣西主要的少數民族,經過歲月的洗禮,歷史長河的沉淀與積累,壯族兒女代代傳承與創新,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但是近年來,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壯族傳統文化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究其原因,因素多多,而高職院校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陣地,作用不言而喻。
[關鍵詞]壯族;傳統文化;高職院校;教學;傳承;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1-0052-02
文化是每個民族固有的特色之一,是人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通過創造而形成的一種產物。它經過人類的代代繁衍,不斷傳承與創新,延續至今。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缺乏一定的傳播載體,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壯族傳統文化雖然歷經時間長,人數眾多,傳播范圍廣,并且在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但是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高職院校應發揮好傳承和創新平臺的作用。高職院校作為培養職業人才的重要陣地,通過日常教學可以把壯族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學生畢業以后又可以把這些傳統文化進行廣泛傳播,這就為壯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一、壯族傳統文化簡介
壯族以前又稱“百越族”“僮族”,幾經發展,直到建國以后在周總理的提議之下,才改稱為“壯族”。壯族分布區域較集中,大部分集中在廣西、云南,一小部分分布在廣東、四川、貴州等省份。壯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古老的先秦時代,在駱越國(今廣西)就已經發現壯族祖先活動的軌跡,后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壯族祖先活動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壯族的名稱也隨之不斷發生著變化,其主要源流:百越—甌—甌駱—西甌駱—西甌駱越—烏滸—俚僚—僮—俍—沙—儂—壯。另一方面,壯族的文化藝術是人們了解壯族情況的一面旗幟。壯族人民在音樂、舞蹈的基礎上創造的壯戲,民間樂器銅鼓,有著獨特織錦藝術的壯錦,壯族男女青年最愛跳的“板鞋舞”,以及從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采茶舞、扁擔舞、春牛舞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壯族的傳統文化還體現在其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方面。壯族服飾顏色分明,主要有紅、藍、黑三種顏色。男裝與女裝各有特色,常見的男裝“長衫配馬褂”,女裝“無領右襟”俗稱“反膊衫”,同時女性手腕佩戴銀手鐲,寓意驅邪避兇,頭上還經常佩戴奇特的頭飾,可以有效保護頭部免受風吹日曬,同時壯族人民非常好客,壯族人民自釀的壯族酒,美味可口,飲酒時配以特色小吃,更是讓人贊不絕口。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以及清明時期,各地的壯族人民制作的花糯米飯,則是壯族人民的傳統風味小吃。花糯米飯又稱“五色糯米飯”“烏飯”,因糯米飯呈現出“紅”“白”“黑”“黃”“紫”五種色彩而得名,同時因為花糯米飯具有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美好寓意而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歡。壯族人民的節日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每年一次的體育盛會——陀螺節、吃立節等。相傳吃立節乃是壯族人民為了保家衛國,犒勞擊退法國侵略者凱旋的英勇將士而得名,具有很深刻的紀念意義。
二、壯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認識不足
壯族傳統文化作為壯族人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寶貴財富,同時作為與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橋梁與紐帶,理應得到傳承和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壯族人民與各族人民交流融合程度的加快,生活習慣、飲食等各個方面趨于同質化,很多壯族人民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是上一輩的事情,我們是現代人,應該提倡現代文化,傳統文化與我們無關等。這種觀念嚴重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只有轉變觀念,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與創新。
(二)傳統文化活動的市場化運作現象較突出
傳統文化活動的舉辦、組織是為了滿足人們正常的文化交流,同時也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更是少數民族這一寶貴財富得以有效傳承和創新的內在要求。這一活動理應是壯族人民和民間組織自發組織和參與的,而當地政府深知傳統文化作為當地最有效的“名片”之一,為了有效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也為了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把傳統文化活動作為對外招商引資的工具(無可非議)。傳統文化活動的舉辦也不再遵循少數民族的特定時間,完全是由政府一手操辦。傳統文化活動變得不再“傳統”,而是現代明星歌手與傳統文化活動混合其中。這雖然能獲得招商引資的成功并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卻會導致傳統文化活動的民族傳承和發展與政府的商業化運作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
(三)缺乏有效的傳播載體
壯族傳統文化雖然歷史悠久,但如何將其進行有效的傳播、發展、繼承和創新,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僅僅依靠政府組織幾次活動、進行幾次大型演出,或者在每年固定的時節壯族人民舉行的文藝會演等活動,顯然是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的,更談不上傳承和創新。進入21世紀以來,壯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些傳統文化技藝瀕臨失傳,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傳承載體。高職院校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培養優秀技術人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壯族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傳承和創新策略探討
近年來,針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廣西遵循“職業院校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的基本理念,積極推進職業院校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同時,2013年年初,國家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下發《教育部 ? 文化部 ? 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必須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進一步推動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模式改革,促使傳統手工技藝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服務相關民族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和發展有哪些策略呢?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探討。
(一)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不僅體現在職業技術的傳授方面,還體現在壯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教學方面。其中教師自身的重視與否是關鍵。有的教師認為,職業院校就是培養技術人才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可有可無,有的甚至認為傳統文化的教學是在浪費時間,這些時間還不如用來進行職業技術的實踐教學。這種觀念的存在直接導致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的教學形同虛設,同時造成各種教學資源的浪費。在這種情況下,當務之急是轉變高職院校教師的觀念。只有觀念轉變了,教師才會端正態度,才能對壯族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所蘊藏的巨大價值;才會對是否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改革和創新,以何種形式進行教學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思考。只有這樣,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和創新才能順利進行。
(二)組建多方傳統文化活動合作機構,科學有效開展活動
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和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文化活動的組織既要體現壯族民族文化特色,還要讓學生以及各界人士深有體會,其中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是必不可缺的。可以把很多與傳統文化活動有關的單位或團體凝聚在一起商量活動的具體方案,而活動可以采取以當地政府和高職院校為主辦方,其他團體為協辦方的形式。協辦方可以是民間團體、傳統文化管理協會、旅游協會或旅游職能機構、宗教事務機構等,參與人員則為政府領導、職能部門領導、高職院校的領導及全體師生、民俗研究專家、當地壯族群眾以及群眾代表,最后還要有精通傳統文化活動策劃的專業人士。這樣各界代表一應俱全,集思廣益,能更好地展現壯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最終讓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得到傳承,發展。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書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長時間如此還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枯燥,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課外教學以及道具教學法,可以給傳統文化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解壯族傳統技藝時,可以把有關傳統文化技藝的工具拿到課堂上讓學生邊觀摩邊講解;在講解傳統服飾課程時,教師可以身穿傳統服飾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給學生煥然一新的感覺;同時還可以聘任一些當地有名的民間傳統文化代表進行課外實踐講解,現場教學,如一些傳統的體育活動,拋繡球、壯拳等。這樣學生們邊學邊練,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顯而易見。
四、結論
總之、高職院校作為壯族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其作用不言而喻。傳承和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利用一切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為壯族傳統文化在廣西高職院校教學中傳承和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 溫和瓊.民族地區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歷史使命[J].前沿,2011(6).
[2] 覃主元.對壯族傳統文化的幾點反思[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12).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