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婷 柴冬梅 張 娜
(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幫助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助力。
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知識傳播者和意識形態工作者兩種身份,其職責的重要性和使命的特殊性都決定著這一群體必須率先于其他高校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有效性,突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培養與塑造。這就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方法,改變固有教學理念。而這些改變都需要重視一個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問題,即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與重新構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如何認識自己所傳授的這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自己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在河北省滄州市四所高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一線教師中,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工作。此次調研,從一定意義上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角色定位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從總體上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本身定位的把握上,一線教師的認知是比較一致的。然而在對自身角色的定位中,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出現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認為本學科的教師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學生搞好關系、成為朋友上,對課本上枯燥的理論知識不用做過多講解。尤其是一些枯燥的理論和程式化的觀點、語言,學生在中學階段學過、見過,不用講得過多、過深。只要簡單闡述,可以使學生順利通過考試即可。第二,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忽視教學水平的提高而片面追求科研水平的精進。一些教師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和理論是相對固定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實踐教學部分并沒有多大的延展空間。因此,教學手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并不像其他應用性學科那么緊迫。第三,部分思政課教師或多或少地對所教授學科感到自卑。相比其他學科,學校或學院對本學科投入少,關注度不高,導致思政課教師加深了這種“學科自卑感”。
在大學生的心目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是什么樣?什么樣的課堂形式對大學生有吸引力?我們在對滄州市四所大學的學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后,得出如下結論。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認同的,他們認為,大學生應該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法制教育,這對身心健康和未來與社會對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輔助和橋梁作用。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有些思政課教師的落后教學理念和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這位老師乃至這門課程產生厭倦情緒。學生的反映可以說明,大多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明確自身定位,在教學中努力扮演好自身角色,因而受到學生的歡迎。但同時有一些教師在如何認識和扮好自身角色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通過調查發現,某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被問及角色定位的相關問題時,表現得極為不屑,認為這是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沒有關系的事情。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這類教師忽視角色定位的動態過程,對自身進步的要求不斷降低,久而久之,得過且過,最終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因而走入自卑的泥潭。
通過調查發現,在年長的教師和剛步入課堂的年輕教師中,集中存在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的問題。年長的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形成固有模式,認為自己是“真理的傳授者”,“觀念”和“代溝”使他們不愿意真正走到學生的身邊,走進學生的心里,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而年輕教師則恰恰相反,由于與學生的年齡相仿使得他們在學生中具有良好人緣,一些年輕教師單純追求與學生“同樂”,而忘卻了自己教書育人的重大責任和使命。
通過調查發現,每一所高校幾乎都存在同樣的現象,即同樣的教學資源,同樣的教材和教案,學生對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價卻存在巨大差異。有的思政課課堂精彩紛呈,甚至有學生站在過道里、走廊里聽課。而有的思政課課堂則枯燥無味,門可羅雀。這種差異性的普遍存在,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正在發生兩極分化。這種兩極分化的懸殊無論對大學生還是思政課教師本身,都意味著角色定位和角色構建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大學生對于思政課教師的角色期待和教師們的現實表現還存在差異,克服這些差異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像一眼活泉,源源不斷地將那些歷久彌新的原理、定義和法則化作有趣的話語,滋潤學生的心田。這就需要當代思政課教師拋卻陳舊觀念,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和科學研究者。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整合,不斷更新,從而使學生從自己的身上不斷汲取最有用的知識。
終身的學習者和科研工作者,是從信息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挑戰談起的。從前的大學生,過著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手里拿著的是課本和筆;現在的大學生,過著線上、線下兩點一線的生活,手里拿著的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他們幾乎可以在互聯網上得到一切新鮮的資訊,提問任何專業性問題,解決任何學業和作業上的問題。那么,思想政治課課堂和教師的存在意義何在呢?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走在時代前沿,適應信息時代背景下學生的新需求。幫助學生掌握鑒別真偽、明辨是非的能力;教會學生武裝自己的頭腦,不做以訛傳訛的單向轉發者;教導學生由冷淡而粗魯的謾罵者、嘲諷者和圍觀者,變成睿智的觀察者、思考者和評論者。
終身的學習者和科研工作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不是故步自封和因循守舊,而是一門與時俱進和日新月異的課程。每年每月、每日每時發生的國內外大小事件,都可以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結合教授的知識點,摒棄糟粕,留住精華,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有原則、有準繩的前提下,暢游在知識與信息的海洋中。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終身的學習者和科研工作者。教與學,學與教之間,原本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只有教學相長,才能使課堂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
思想政治課的體驗式教學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成為課程的引導者和實踐的示范者。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做課程的引導者。首先,要設計自己的教學。小小的一本教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把自己融入到課程中,整合四位一體的教學。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四位一體的教學,即教材因素、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環境因素四位一體的教學整體。思政課教師在其中要承擔教學設計和學生引導者的雙重身份。設計教學和引導學生是一項艱巨的創造性工作,需要思政課教師付出極大熱情和心血。對同一本教材,同一個教學大綱甚至團隊教學背景下的同一套教案,也會在教學的終端——課堂上,顯示不同的風格和效果,這區別就在于教學設計。結合學生心理特點、知識儲備和專業區分,融合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用心鉆研,嚴謹到一個知識點、一句話、一個詞語的使用。這樣的課程設計,一定會得到學生的共鳴和響應。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外延極大的學習型社會。駐足校園,隨處可見拿著智能手機上網瀏覽資訊的大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和攝取知識,而思政課上的道德和法律,哲學與政治的內容有時都不如小小手機屏幕上的一條條奇聞逸聞有吸引力。因此,作為一個思政課教師,我們不再是知識圣壇上唯一的傳授者和權威。學生已經學會了質疑和提問,尤其是書本上的理論與他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事件出現不一致的時候,他們的不解和質疑將達到峰值。此時,如果教師回避學生的問題,學生就會將理論與現實的差別轉嫁到課程上,對教師失望,認為思政課無用。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做好實踐的示范者。除了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之外,更要做一個會回答問題的教師。合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認識問題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矛盾,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明辨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張忠江.關于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南方論刊,2009(2).
[2]賀天朝.角色重塑是當代教師發展之本[J].科學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