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高翔,翁惠根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體育軍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
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制度的歷史嬗變與比較分析
范高翔,翁惠根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體育軍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以文獻資料和比較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對本世紀以來國家相繼出臺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三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制度出臺背景、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等級評分、測試項目及身體素質項目評分標準調整幅度及其趨勢特征等的分析和比較,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制度的歷史繼承性、發展性和局限性,為各高校解讀并貫徹實施新標準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大學;體質標準;嬗變;比較
1問題的提出
學生體質健康一直是政府部門關心、社會各界關注、學校教育敏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25年下滑的情況下,近年正呈現積極變化,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個別指標出現連續上升勢頭,但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趨勢依然沒有得到遏制[1],學生體質健康形勢依然嚴峻,“運動不足”問題仍然突出,體質健康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為更加科學地發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系統和監測評價系統的功能,教育部于2014年7月出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教體藝[2014]5號[3])(以下簡稱《2014修訂版標準》),這是本世紀以來,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繼2002年7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4]》 (以下簡稱《2002試行版標準》)、2007年 4月《國 家學 生體 質健 康 標準[5]》 (以下簡稱《2007調整版標準》)出臺后的最新標準和要求。
為便于更好地便于廣大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解讀和貫徹《2014修訂版標準》,本文以大學組別為主要研究對象,對三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出臺的教育背景、大學組別體質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內容特征、等級區間與比例、測試項目以及身體素質項目評分標準等方面分別進行了一一比較和分析,以期演繹出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制度的調整“軌跡”,在此基礎上,分析《2014修訂版標準》的歷史繼承性、發展性和局限性,為廣大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深入解讀并貫徹實施《2014修訂版標準》,全面開展大學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也為行政決策部門修訂新一輪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提供參考。
2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制度的歷史演進
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制度與我國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制度的發展歷史[6]總體上同源同脈,從《勞衛制暫行條例》(1954年)、《勞動衛國體育制度條例》(1958年)、《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1964年)、《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75年)、《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修訂)》(1982年)、《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1990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2002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7年)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修訂)》(2014年),除1990年國家教委分別出臺《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和《小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外,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都作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一個組別整合于整個條例或標準中。
共六十年間國家和有關行政部門共出臺了九個有關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專門性條例和標準,平均6.7年調整或修訂一次,但本世紀以來,頻度明顯提高一倍,反映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夠樂觀以及政府、社會、學校對學生體質問題的重視和急切的提升愿望。
3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制度的比較與分析
教育背景、指標體系、內容特征、等級區間與比例、測試項目以及身體素質項目評分標準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制度的核心內容,以下就以本世紀以來,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大學組別評價標準制度進行比較和分析。
3.1教育背景
從1985年第一次國民體質監測到2010年第五次監測,我國學生體質發展水平總體趨勢為:在身體形態上,形態發育水平不斷提高,身高高了,營養狀況不斷改善,但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在身體技能上,耐力性運動減少,肺活量不斷呈現下降趨勢;在身體素質上,速度、耐力、柔韌、爆發力和力量素質均有所下降;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運動不足”問題一直突出。2010年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25年來一直在下降,與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m跑、男生1 000m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了2.72cm和1.29cm;學生或者過重或者過瘦;近視率近90%,學生體質健康逐年下降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本世紀以來,國家政府部門相繼出臺的《2002試行版標準》、《2007調整版標準》以及《2014修訂版標準》(以下簡稱“三個健康標準”)都是對該時期各級學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測試和監測評價后的整合反映,分別與全國不同時期提高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滿足國家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培養人才戰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表征出國家對青少年體質以及學校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后續重點加強的發展方向和具體要求,“三個健康標準”出臺的主要背景基本相同。
3.2主要特征
“三個健康標準”都主要從身體形態、身體技能以及身體素質與運動水平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個體綜合測試與評價,其中身體素質權重都為70%,身體形態占10%~15%,身體技能占15%~20%。在項目設置、項目選擇、組別、總分以及生成性指標的體系構建方面各有不同,體現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指標的動態性。《2014修訂版標準》是”三個健康標準”中組別和受測項目(必測)設置最多但項目總數最少、生成性指標最少的一個標準(見表1)。
3.3評價等級
將評價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個等級是“三個健康標準”的共性,但各等級的區間劃分除不及格等級外都有所不同(見表2)。同時,等級分布在標準設計過程總體趨于“正態分布”,但在良好率和及格率的調整幅度最大(見圖1)。

表1 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的特征比較
注:項目總數指男女生所有測試項目合計數

表2 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等級評價標準比較

圖1 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等級設計比例比較
3.4素質項目評分標準
“三個健康標準” 的調整變化還體現在男女生身體素質項目的評分標準上,其調整幅度與變化趨勢呈現出男女50m總體呈較大幅度下調趨勢,男女立定跳遠總體高低兩端等級上調;男女生坐位體前屈總體上調,其中及格標準上調較大,男女生耐力跑總體呈現優秀等級標準大幅度上調,良好以下等級標準較小幅度下調,男生引體向上各等級標準大幅下調,女生1min仰臥起坐等級標準除良好以下等級標準略下調外,其它等級標準均大幅上調。(說明:因《2002年試行版標準》各素質項目評分標準均采用區間評分,為統一比較,對其采取區間極限分差法進行了百分制折算)。
4《2014修改版標準》的繼承性、發展性與局限性分析
《2014修改版標準》是在積極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要求,全國億萬學生掀起校園陽光體育運動熱潮,但青少年“運動不足”問題仍然突出、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儀器準確性低,校園耐力跑測試安全事故多發,測試標準激勵性不強等背景下出臺的,繼承了《2002試行版標準》和《2007調整版標準》的指標體系等特征,也進行了改革創新和突破,對當前各級各類學校強化素質教育,實施教學創新,提升內涵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但從教育實踐和歷史的視域來看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1繼承性分析
4.1.1指標體系與測試項目。繼續采用學制年限每學年測試一次制度,以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三項指標作為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的指標體系,其中身高、體重、肺活量、50m、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女生1min仰臥起坐、1 000m跑(男)/800m跑(女)9個項目一直作為必測或選測項目。
4.1.2身體素質權重。身體素質項目評分標準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0%,注重耐力素質、速度素質、力量素質和柔韌素質的全面發展。
4.1.3畢業班和評先推優學生的成績規定。要求畢業班學生畢業當年體質健康必須及格,同時成績按畢業當年的成績和其它學年平均成績各占50%之和進行評定,成績不及格者按肄業處理,繼續強調對評先推優提出須達到良好等級及以上的規定。
4.1.4中間等級比例:通過項目權重和評分標準調控,基本確保及格率和良好率合占75%左右,以確保中間等級占大多數的正態分布原則。
4.2發展性分析
4.2.1“固化”測試項目,取消選測項目。基于前兩個標準在選測指標不合理,同類選測項目相關度不高,造成項目之間評分標準差異性較大、評定等級不一致、缺乏整體性統一評價指標等問題,《2014修改版標準》完全采用固定測試項目,確保了全國不同地域測試項目、評價項目、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的統一性。
4.2.2測試項目與鍛煉項目的同一性。只有測試項目與鍛煉項目的高度一致,鍛煉項目才具有最高的關聯度和直接促進作用,也最容易激發學生鍛煉積極性。
4.2.3測試項目的可操作性和檢測性。取消了臺階試驗和握力兩個完全依賴測試儀器的測試項目,從而盡量減少因儀器不準確、測試技術不規范而引起的測試誤差和系統誤差。采取直接百分制評定法和固定項目測試法,生成性指標更趨減少,直接性指標增多,便于直接測試和評價,測試者和評價者對等級標準更加簡單明了,激勵性更強。
4.2.4整體性上調標準,激勵鍛煉,提供補償機制,揚長補短。《2014修改版標準》將大學組分設低年級和高年級兩個組別,并將兩個組別的身體素質評分標準除50m和男生引體向上首次列為必測項目后的等級評分標準下調外,其它身體素質項目評分標準總體上調,尤其是優秀標準。通過降低及格標準,取消設置最低標準的規定來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在基本分的基礎上,設置附加分進行補償性獎勵,促使學生向更好、更強、更全面方向發展。
4.3局限性分析
4.3.1上位法規與下位法規之間的不相呼應與“矛盾”仍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的法律風險和糾紛隱患。“三個健康標準”都規定了“學生畢業時,《標準》測試的成績達不到及格標準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而教育部現行《全日制普通高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中并沒有響應的規定以及解釋說明,根據我國目前“上位法優于下位法”是法律規范沖突的適用規則,當造成學生因體質健康標準成績不能畢業時,容易產生法律糾紛以及校園群體性事件。
4.3.2測試項目和評價標準的動態調控與變化直接影響系統監測的科學性。通過宏觀調控等級比例來調整測試項目和評價標準,容易使達標合格率考評指標失去了全面性、系統性和連續性的監測與評價實質。作為“國家標準”,應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的統一測試項目和評價標準,確保該時期內各年級、各等級達標等級率與項目達標成績得分的分布趨勢一致性,真實反映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變化趨勢,避免合格率的“被調控”、“失真”、“失聯”現象。
4.3.3測試學年制與監測上報年度制之間的不一致,直接影響測試質量。國家學生體質標準政府支持系統、學校測試評價系統與國家監測系統是目前我國學生體質測評的工作系統,“三個健康標準”都規定了按每學年測試一次,理論上測試結果也應該是按學年上報,但近年來都將測試時間統一規定為9月1日~10月30日,上報截止時間為10月30日,也意謂著進入了高一級別年級,頭兩個月的體質健康水平代表了整個學年的水平,何況遇到國慶假期、新生軍訓、天氣下雨等因素,測試時間本身就難以保證測試任務的完成,沒有時間進行鍛煉指導和補測,倉促測試和報送的結果必然導致成績不真實、不理想、“水分”增多、安全隱患多,測試評價系統與監測系統的不協調工作機制,一直是影響測試工作科學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4.3.4對特殊學生缺乏一定選測項目,以提升更高的受測率。對正常學生取消選測項目是一種進步,但對部分非肢體性殘疾、但短期內局部功能性障礙的特殊學生,因缺乏統一性的替代項目,只能放棄某一項目或直接申請全部免測,造成受測率的降低。對特殊學生仍有必要制訂一些相對應、關聯度較密切的替代性項目(每人限選一項),須憑有關證明,經申請后簽批同意方可替代,但需要注明替代項目,以維護特殊群體的基本權益,激勵這些學生積極參加鍛煉和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工作。
5基本結論與對策建議
5.1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的綜合比較與分析,反映出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制度的演變進程及趨勢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5.1.1本世紀以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調整修改的頻度增加,反映出政府、社會、學校對學生體質問題的日益重視和增強學生體質的急切愿望。
5.1.2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評價體系主要由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三部分構成,其中身體素質占70%,良好率和及格率合計比例調控在75%左右是“三個體質健康標準”的共同特征。
5.1.3《2014年修訂版標準》取消選測項目,實現測試項目與鍛煉項目的合一,生成性指標減少,激勵性增強,測試項目的可操作性、檢測性和直接性日趨提高。
5.1.4我國學生體質標準的指標體系、等級評定、等級比例設定以及評價標準總體處于動態調控狀況,缺乏“國家標準”的相對穩定性,致使長期采用達標率指標衡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失去內在緊密聯系。
5.1.5身體素質項目除50m和男生引體向上項目各等級評分標準下調外,其它身體素質項目評分標準總體上調。
5.1.6學生體質測試上報不以學年為單位的監測制度直接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水平質量和有效性,好的“國家標準”需要與之相協調的監測機制,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成效。
5.1.7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畢業年級畢業生不通過達標合格標準的規定具有一定的法律風險和糾紛隱患。
5.2對策與建議
5.2.1完善《全日制普通高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上位法規對畢業生國家體質健康標準達標不及格作結業或肄業處理的規定和說明,避免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的不對應而可能引起的法律糾紛與群體性事件。
5.2.2《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無論在指標體系、測試項目、評分標準、等級評定等方面應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性,便于監測工作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對特殊學生應設置統一的選測項目,以提高受測率。
5.2.3將目前由每學年初的10月底上報制度調整為學年末上報,使所有體質健康成績都是經過一定鍛煉期的測試和補測后成績,較好地反映出學生本學年體質健康的較高水平。
5.2.4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增多,標準提高,約束機制趨嚴,激勵性增強,對高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健全學校體質測試制度和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的聯動機制,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廣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
5.2.5體育課程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核心載體,通過深化體育課程改革,實施“課課練”制度,適當增加運動負荷,形成“課內外一體化”健身氛圍,健全校園體育活動安全保障機制和保障條件,有效促進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喜有憂[N].光明日報,2014-07-29.
[2]劉延東.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 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R].上海: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2014.
[3]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通知[Z].教體藝[2014]5號.
[4]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的通知[S].教體藝[2002]12號.
[5]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通知[S].教體藝[2007]8號.
[6]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吳鍵.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J].中國教師,2011(20).
[8]中國孩子體質已到危險邊緣[N].青年時報(杭州),2007-02-03.
[9]甄志平,毛振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指標體系結構與嬗變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2).
[10]鄭殷玨,方愛蓮,蔡金明,鄧蜀李,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9(7) .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tandard Evalu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ional Health Criterion
FAN Gao-xiang,WENG Hui-gen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based on the country have issued three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systems since this century. They ar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on trial)”,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and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revised in 2014)”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backgrou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ating, the adjustment and trend of the test project and physical quality that analyze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Standards (revised in 2014)”. And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for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physical standard; change; comparison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