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雷朝
(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 上海 200062 / 云南大學 大外部,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 作為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在西南地區的“試水者”,云南大學從2013年起開設了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此門課程的設置符合學校建設、課程體系改革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從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教材和教學方法的采納、到考核評估等各個環節,我們結合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對課程效果進行了客觀地分析總結,并提出了下一步“學術英語”課程建設的期望和反思。 我們把學術英語課程目標概括為三個問題: 1. 怎樣寫英語學術論文(包括和文獻綜述)? 2.怎樣聽英語學術講座和搜集閱讀文獻?3. 怎樣用英文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學術英語教學內容的核心。根據這些目標,我們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方法(蔡基剛,2014),即把要求學生期末交一篇至少1200詞的英語學術論文作為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并據此安排教學過程。學生結合教材單元的主題,選擇合適的題目開展研究。學生自選的論題大多結合了他們的專業特點和個人興趣,從“昆明市121大街交通擁堵的原因”、“從阿里巴巴看財務報表對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到“中國式個人在線借款創新——以拍拍貸為例”等,各具特色。教師則根據學生在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選題、查閱文獻資料,教學生做問卷調查、采用訪談和實驗等方法展開研究。同時,也指導他們聽學術講座、演示匯報研究成果,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遵守學術規范的重要性。由于所教的都是學生論文寫作中急需的方法、方式和技巧,學生們的積極性發揮了出來,學習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關鍵詞] 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課程設置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4-008
云南大學開展學術英語教學改革的調查與思考
廖雷朝
(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學院, 上海200062 / 云南大學 大外部,云南 昆明650091)
[摘要]作為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在西南地區的“試水者”,云南大學從2013年起開設了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此門課程的設置符合學校建設、課程體系改革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從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教材和教學方法的采納、到考核評估等各個環節,我們結合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對課程效果進行了客觀地分析總結,并提出了下一步“學術英語”課程建設的期望和反思。 我們把學術英語課程目標概括為三個問題: 1. 怎樣寫英語學術論文(包括和文獻綜述)? 2.怎樣聽英語學術講座和搜集閱讀文獻?3. 怎樣用英文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學術英語教學內容的核心。根據這些目標,我們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方法(蔡基剛,2014),即把要求學生期末交一篇至少1200詞的英語學術論文作為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并據此安排教學過程。學生結合教材單元的主題,選擇合適的題目開展研究。學生自選的論題大多結合了他們的專業特點和個人興趣,從“昆明市121大街交通擁堵的原因”、“從阿里巴巴看財務報表對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到“中國式個人在線借款創新——以拍拍貸為例”等,各具特色。教師則根據學生在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選題、查閱文獻資料,教學生做問卷調查、采用訪談和實驗等方法展開研究。同時,也指導他們聽學術講座、演示匯報研究成果,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遵守學術規范的重要性。由于所教的都是學生論文寫作中急需的方法、方式和技巧,學生們的積極性發揮了出來,學習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關鍵詞]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課程設置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4-008
收稿日期:2015-04-30
作者簡介:廖雷朝(1973-),女,云南大理人,副教授,現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英對比,哲學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 1002-2643(2015)04-0056-07
Abstract:Yunnan University, a key university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troduced the EGAP courses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2013. This act was to “test the water” of EAP courses in the hope of constructing a more appropriate curriculum for the non-English majors.It was in response to the blueprint of Yunnan University and echoed with the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on curriculum provision.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 put emphasis on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GAP courses in Yunnan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done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EGAP courses. The discussion includes aspects such as choosing suitable students,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ways of grading and evalu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EGAP courses in Yunnan University are provid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put forward.
A Survey and 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e of EGAP Courses
in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of Yunnan University
LIAO Lei-zhao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Key words: EGAP; requirement analysis; curriculum provision
1.0引言
教育部即將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高校開展大學英語課程,一方面是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是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繼續深造、工作就業等方面的需要”。為此,學術英語被首次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中,并分為通用學術用途英語和專門用途學術英語課程。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學術英語教學是最近幾年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學術英語教學的嘗試主要集中在學術英語需求較強,學生英語水平教高,教學資源比較雄厚的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高校。中西部地區高校學術英語教學基本還沒開展,相關情況鮮有報道。本論文以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大學開展學術英語課程教學的情況為例,通過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探討在此類高校中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實施學術英語教學的具體方法,以期為下一階段全國學術英語教學改革的普遍開展,尤其是中西部高校提供一些經驗和教訓。
2.0文獻回顧
根據Hutchinson & Waters(1987),學術英語(EAP)是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一個分支,具體可分為通用學術用途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用途英語(ESAP)兩大類(Jordan,1997)。通用學術英語主要訓練學生在各學科中通用的聽、說、讀、寫等學術英語交流技能,例如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閱讀文獻、撰寫論文和參加國際會議及學術討論等能力;而專門用途學術英語則是以某一學科領域為內容的英語教學,注重該學科的詞匯、句法、篇章、體裁和交流技能的培養。學術英語最初是在英美國家為國際留學生開設的英語課程,但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和英語成為國際學術通用語,學術英語逐漸成為世界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主要課程(蔡基剛,2015a)。
2010年10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正式頒布,明確指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要培養大學生專業領域內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增強他們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因此,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改革要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切實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中國的學術英語教學改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相繼在2011年開始了學術英語課程。2013年上海市教委在總結了上海高校的學術英語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批準了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并發出通知,要求上海各高校以《框架》為指導,推行以學術英語為核心內容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根據《框架》,學術英語為必修課程,其中通用學術英語占到整個大學英語的60%。根據蔡基剛(2015b),通用學術英語主要訓練學生學術英語技能和學術素養,前者如(1)用英語聽講座/講課、記筆記、閱讀專業文獻;(2)用符合學術規范和格式的英語撰寫文獻綜述、論文/大會摘要和學術文章;(3)用英語宣讀論文,陳述演示研究成果,參加學術討論。后者如:(1)運用網絡和圖書館資源搜索與專業學習相關的信息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2)分析和綜合從各個渠道搜索來的信息,并對其進行評價、提出問題,形成自己觀點的創新能力;(3)規避剽竊,遵守普世的學術規范能力。上海有26所院校參加第一批試點,其中華東師范大學是在全校新生中展開,替代了原來的大學通用英語,其他學校則在英語水平比較好的新生中開設,但規模越來越大。不少學校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一進來就接受學術英語教學(紀要,2015)。
與此同時,中國政法大學和山東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始了學術英語教學改革。一些專家認為學術英語適用對象較少,比較適合碩士和博士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本文結合云南大學的學術英語教學實踐,擬回答以下問題:1)學術英語教學是否可以在中西部地區高校的本科生中開展?2)學術英語教學能否改善大學生在通用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學習懈怠情況?3)學術英語能否提高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需要的學術英語技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0需求分析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基于需求分析基礎之上的。學術英語課程的開設是由云南大學的辦學特色和區域優勢決定的。作為中國西南部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云南大學是國家西部重點建設院校,“211工程”大學之一。其特色辦學思路是:“立足邊疆、服務云南、面向全國”。2011年5月6日《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批準出臺,至2013年6和2015年6月,中國南亞博覽會兩次在昆明舉辦。從地理優勢上來看,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直接接壤,鄰國有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國等,因此與諸多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強。近年來,到云南省各高校學習的東南亞學生人數激增,云南大學成為國際留學生們青睞的大學之一。同時,很多國際研討會在云南大學召開,如2014年8月24日的“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環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4月17日-18日:“亞太地區教育質量保障組織(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簡稱APQN)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國際學術與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的形勢下,將學術英語引入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就成為必然:國際留學生大量招收,對國際化課程尤其全英語專業課程的建設需求增大,尤其是與國外多所知名重點大學開展交換生項目或保研項目。這都要求學生的英語水平必須適應到其他大學交流學習以及用英語直接進行專業學習研究的需要,而學術英語正是學生從高中的通用英語轉向為用英語直接開展專業學習之間銜接的橋梁。
云南大學的學術英語教學改革試點是從2013年開始的。為了在試點基礎上評估該課程在本科生中推廣的可行性,2015年5月,筆者及所在教學團隊對參加試點的學術英語課程的68名學生做了需求問卷調查;其中有26名女性受訪者,42名男性受訪者。文科生23人,理科生45人,上過該課程的學生21人,正在上該課程的47人;并且重點訪談了已經完成了該課程學習的4名女學生和2名男學生。同時,針對大學外語部開設過學術英語課程的19名教師和27名未上過該課程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了其中4位(1人是主管此項工作的部門領導,3人是開設過此課程兩個學期以上的老師。各部分情況如下。

表1.對學術英語教學的需求調查
訪談的主要問題:

針對教師針對學生1.你認為有必要開設“學術英語“課程嗎?為什么?1.你認為“學術英語”課程對你有幫助嗎?請具體說說。2.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紹嗎?2.你能給準備選這門課程的學生一些建議嗎?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問題3. “您現在或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是否有下列的需求?”(可多選),絕大部分(95%)的學生表示有學習此門課程的需求。學生對此門課程的需求各不相同,58.82%的學生認為有完成本人研究領域英文文獻閱讀、翻譯或者用英語寫摘要、文獻綜述、實驗報告或小論文的需求(占總比19.8%):38.23%學生認為需要聽國外學者專家的英語講座或講課(占總比12.9%);35.29%的學生認為有選修一門或多門全英語或雙語課程的需要(占總比11.9%), 還有35.29%的學生雖然沒什么明確目標,但希望通過學術英語課程的學習提高英語水平(占總比11.9%)。
4.0學術英語教學實施
2013年3月起,學術英語課程成為2012級II級起點班學生的必修課程。從課程開始醞釀至今,部門多次派出老師參加在上海和北京舉辦的全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公開課、教師培訓等,前后達到22人次。比如,2014年4月19-20日,派出10名教師參加了外研社在北京舉辦的“學術英語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研修班”;2014年5月17-18日,派出8位老師參加了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辦的“2014全國學術英語教學研討會暨教師培訓會”。此外,還參加了2014年11月7-8日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舉辦的“學術英語的秋天”以及2015年5月的上海學術英語教學開放周活動。老師們通過觀摩學習對學術英語課程的理念有了新認識,對于如何開展教學不再那么發怵。除了走出去,云南大學也積極地“請進來”,鼓勵老師們參加在云南舉辦的外語類專家講座,邀請了楊惠中和蔡基剛等EAP專家來開辦講座,學習了不少外語教學方面的新理念。在此基礎上,2015年《云南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正式修訂,規定學術英語課程不僅為大學英語學生的必修課,同時進入到全校性通識選修課體系中。
4.2.1 教學對象
“學術英語”的課程對象如何選定?是否適合本科生?在課程論證會上,各學院其他學科的專家參與了討論,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意見。根據云大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在本科生大學英語II級起點班中開設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是可行的,這能讓學生更早地對今后學術論文的資料收集、文獻閱讀、文章構架、研究方法、創新思路等有所思考。學生們越早接觸到學術英語的研究方法,越有利于與今后的全英文課程、國外大學課程、研究生階段課程接軌。
云南大學10個II級起點班的學生是通過新生英語分級測試篩選出來的,有600余名。這部分學生歷年來四級通過率都在95%以上,最有可能接受雙語課程及全英語課程教學并進入更高層級專業學習領域。2013年開始,此部分學生在第四學期改為上“學術英語課程”。
4.2.2 教學內容
云南大學學術英語團隊選定通用學術英語作為課程教學內容,這是由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專業學習需求所決定的。蔡基剛(2015b)也指出:“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這一重大問題上,不能由英語教師學歷結構、教學特長和研究方向決定”。課程設置應將學生需求放在教師偏好之上。通用學術英語培養的是跨學科的學術英語能力,同時又把重點放在繼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上。學術英語課程開設的具體情況見下表:

開設時間課程名稱課程性質班級人數班級規模周課時主教材2013-2014學年上學期學術英語讀寫學術英語聽說必修1060人22030人2《學術英語(理工)》,外研社2014-2015學年上學期綜合學術英語2014-2015學年下學期綜合學術英語選修150人2160人2《綜合學術英語教程(4)》,上海交大出版社2014-2015學年下學期學術英語讀寫學術英語聽說必修1060人2030人《學術英語(理工)》,外研社備注:1.班級規模此處為平均數。2.參考教材:《學術英語(社科)》、《學術英語(人文)》,外研社
因目前國內出版的學術英語教材有限,我們選取了《學術英語(理工)》和《綜合學術英語教程》兩套教材,這兩套教材主線突出,理念明確,有實例有歸納,和之前的通用英語教材在編排理念上有根本的不同。在針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的第19題,您對本課程使用的學術英語課程的教材滿意嗎? 68位同學中有64人選擇了滿意或基本滿意。
4.2.3 教學方法
4.2.4 評估方式
學術英語必然需要有新的評估方式(蔡基剛,2015c)。我們把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結合起來。前者是完成一篇1200詞以上的學術論文。學術英語教學有兩個核心,一是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技能, 二是培養其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學術素養。我們首先考察論文的新意,如我們要求學生在期末匯報論文時需上交紙質摘要,準備好三張PPT,重點回答一個核心問題:“What’s new in my paper?” 這樣一來,學生會把口語匯報的主題貫徹到論文寫作的思考和實踐中,注重創新意識。其次,我們考察論文的深度,如能否搜索歸納大量資料。我們引導學生查文獻,聽難度適中的科普講座,認為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藉此得到提高;第三、考察學生語言規范(如語言正確性和表達得體性);第四、考察學術規范。如我們規定第16周學生必須上交論文定稿,并通過中國知網等檢測平臺進行“查重”,只有重復率在30%以下的論文,才可以進入期末評分環節。此規定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如何“引用”、“轉述”、“改寫”。最后,10個班級中僅僅有3個同學文字重復率超標,半數以上的同學重復率在15%以下。嚴重超標的是一名學習態度有問題的重修生,另兩位同學超出標準不到處5%,均在第19周以前修改至達標。
4.2.5 教學團隊
一門嶄新的課程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的挑戰是史無前例的。英語專業背景的教師能否指導學生做各自不同專業的學術論文?這是各科專家和學術英語課程授課老師們都不免擔心的問題。對此,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在學生的論文涉及的專業內容方面建議學生們主動征求專業老師的意見和指導,而英語學術論文的行文規范、語言表達的適切性和有效度方面英語老師完全能夠做到。我們以II級起點班老師為主體成立了學術英語教學團隊,開放性地吸納其它教通用英語的老師。開課前,團隊成員一起選教材、分任務,教案和教學計劃的準備需具體到每一堂課怎么安排,任務之間如何銜接,以個體還是小組合作方式解決,哪些講座精聽精練,哪些要求學生自學,上交各種作業的時間表等等。學期中,我們堅持兩周一次進行集體備課,主要活動內容有三:一是說課,以此保證在尊重教師們的自主性的同時教學能保持一個基本的節奏;二是聽取師生們的反饋意見并進行及時的調整;三是對學術研究方法進行梳理和規范確立。盡管老師們在教學之余都做科研,但真正要上好學術英語這門課,我們認為需要確認各種模板和范例,對于自己不夠確認的學術規范絕不可“信口開河”,而是一一確認。從學生論文封面、文章結構、到字體、行距等,老師們切切實實做了一次假想的“學術刊物編輯”,教師深切感受到自身的學術水平也提高了。
5.0學術英語課程效果評估
課程結束后,我們專門對授課教師進行訪談。訪談中四位老師均表示,學術英語課程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項“挑戰”。工作量巨大,但收獲也不少。最大的收獲來自于解決學生們不斷提出的新問題。一位接受訪談的中年老師說:“以前上通用英語課程時,學生們看看教材,覺得自學也可以的,看不出我們老師有什么水平。現在上學術英語,一翻開文章又長又難,定個選題不容易,動筆寫起來真難。當求助于老師,得到切實有效地指導,學生看我們的眼神立馬不同了。”當然,這位老師也幽默地指出:“為了輔導他們,我也沒少熬夜臨時抱佛腳啊!”。
當教師問卷中問到:“您認為有必要針對云南大學的學生進行學術英語課程的開設嗎?”
開過學術英語課程的老師當中, 4位老師(21%)認為“非常有必要”; 14位老師(74%)認為“有一定必要性”; 僅有1位老師(5%)認為沒必要, 0人選擇“無所謂”。未開設過學術英語課程的老師當中, 15%認為非常有必要; 62%認為“有一定必要性”,12%認為沒必要;還有12%認為“無所謂”。由此可見,老師們的開課意識是需要培養的,開課中也會有老師不適應的情況,需要我們進行引導和培訓。
學生們在學術英語課程結束之后,在問卷和訪談表示出對此門課程的學習效果是基本滿意的。如問卷中第22小題:“您對該課程學習的效果是否滿意?”對該課程學習效果滿意(62.9%)以及非常滿意(12.9%)的學生累積百分比達到了75.8%。對于表示不滿意(僅有1人,1.6%)和感覺一般(22.6%)的同學,我們進行了重點詢問: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 整體感覺較為零散,不成系統; 2. 這么難的課,要求分數高。
上述分析提示:老師們在課程開設中更應該注意課程的體系性和循序漸進,這也和我們初次開設此門課程有關,有時難免“見子打子,見招拆招”。當然,學生因為感受到課程難度,對于成績不夠理想有些不滿意。II級起點班的學生屬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各科成績相對優秀,屬于學生中拿各種獎學金和獎項的中堅力量。盡管我們不贊成分數和功利掛鉤,但的確也要考慮到課程難度問題對學生造成的困擾。
學生們在學術英語課程的收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從問卷調查的第14小題:“您學習學術英語后的感受是(可多選)”的調查結果顯示:較為突出的四項按照比率高低顯示為: 61.67%選擇了“閱讀文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占總比的24.7%);48.52%選擇了“學術詞匯和專業詞匯量增大了”(占總比的19.4%);39.70%選擇了“基本學會了用英語寫摘要、實驗報告和小論文等”(占總比的15.9%);38.23% 認為“對什么是學術研究有了基本的理解”(占總比的15.3%)。
學生的批評性思辨能力及創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開課前,大學英語教師認為“很多中國大學生善于死記硬背,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維較弱”,“很多中國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也認同這樣的看法。但一個學期的學術英語課程下來,我們詫異地發現,這點未免有些 “老眼光”和“偏見”。當問到:“當您在寫學術論文時遇到問題,您如何解決(可多選)? ”86.76%的學生表示“碰到問題,自己會搜索資料來解決疑問”。由此可見,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提高。對于如何從文獻中發現問題,設計問題,采用恰當的研究方法,他們有自己的思考。這一點在訪談中也得到了學生的證實:新聞學院的陳同學提到:“學術英語課程讓我思考我的論文如何才能有新意。盡管老師說準備三張PPT把創新點說清楚了就行,我越寫越覺得好像都是別人的觀點啊,的確很挑戰”。物科的傅同學表示:“我覺得和自己專業相關的論文寫起來很有意思,以后畢業論文可以繼續寫這方面呢, 會繼續關注最新研究動態”。
6.0期望與思考
云南大學本科生學術英語教學實踐證明:1)學術英語教學完全可以在中西部地區高校中開展;2)學術英語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提高英語的“自我挑戰意識”;3)學術英語比起過去的通用英語更能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的需求;4)學術英語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素養。根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我們擬在下一步的“學術英語”課程建設中繼續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繼續加強集體備課,不僅僅是現在的讀寫課老師之間或和聽說課老師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還要加強讀寫課老師和聽說課老師各方面的配合。第二、繼續外出取經。盡管各高校的學生層次不一樣,學校政策不同,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不同,把外來的經驗應用到云南大學學術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來,有一個“種試驗田”過程。但保持開放和虛心的態度,遠遠好過我們閉門造車或者緣木求魚。下一步的交流活動將更注意其他學校在課程體系化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線上或學生空余時間進行的活動安排。第三、做好學術論文各個部分范例和模板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好本校學生學術論文范例的整理工作;做好論文意見回饋和對反映的集體性要求的處理。第四、控制班級規模,激發老師們的責任心。學術英語課程要求老師們成為“導師”,從開始選題到最后的參考文獻規范都要督促提醒。因班級規模大,絕大多數老師們反映太耗時間精力。當然也有個別老師依賴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不作為”或“少作為”。目前我們向云南大學教務處提出申請并已經獲得批準,2015級II級起點班學生讀寫課班級規模確定以40人為上限。下一步工作中將注意強化老師們的 “終身學習”理念,注重“教”與“研”相長。
參考文獻
[1] Hutchinson. T. & A. 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Learner-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Jordan, R. 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GuideandResourceBookfor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蔡基剛. 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學術英語與大學英語差異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4,(2):1-7.
[4] 蔡基剛. 國際化和英語化—語言政策是一種選擇[J]. 外語電化教學,2015a,(3):1-8.
[5] 蔡基剛. 再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b,(4):83-93.
[6] 蔡基剛. 通用學術英語評估體系探索與研究[J]. 山東外語教學,2015c,(4):40-47.
[7] 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8] 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擴大會議紀要[EB].http://120.27.54.97:88/files/shtefl/site/E.pdf.2015. [201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