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娟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
——基于委托人與代理人博弈視角
李華娟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摘要:從委托人與代理人的視角出發,利用委托代理理論對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處于較高水平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議,包括:完善銀行內控機制,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推進國有企業的改制,實施干預責任制。
關鍵詞: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委托人;代理人

隨著我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不斷深入,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越發受到重視。對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的成因分析,不同的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但從不良貸款形成參與人自身這一角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較少。因此本文以委托人與代理人博弈為理論基礎,站在對不良貸款率產生影響的參與者的角度,理解分析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原因,并對此提出政策建議,化解國有銀行長期不良貸款率較高造成的風險,提高銀行競爭力。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不良貸款率是評估一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如果一個銀行的不良貸款數額較高,則需將其營業利潤的很大一部分用來清理不良資產,這樣就導致銀行經營效率低下。我國貸款業務的盈利占了銀行盈利的絕大部分,所以不良貸款率是一個能夠較好地評價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抵御風險能力的一個指標。不良貸款率越低,說明銀行貸款質量越高,風險越低,經營管理也就越穩定[1]。
(一)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
2010年到2012年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從時間軌跡來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得到一定控制,不良貸款率正在穩步下降,到2012年除了上市較晚的農業銀行外,其他四家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都已降到1.00%以下。
(二)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比較大
雖然相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五大商業銀行近幾年來的不良貸款率整體有所下降,但從縱向各個銀行之間的比較來看,后者不良貸款率還是普遍高于前者。這說明,雖然之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大幅度下降,但是相比較而言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

表1 2010—2012年中國商業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五大商業銀行及其他銀行2012年報表整理所得

表2 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占比變動情況
注:自2012年9月起,原深圳發展銀行與原平安銀行合并為新平安銀行,本表數據未作可比口徑調整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銀監會網站數據整理統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之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大幅度下降絕大部分原因是國家對不良貸款集中處置剝離造成的表象,大型商業銀行仍然占到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絕大部分。不良貸款率的下降不能夠單純靠政府對其支持,現下找出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的成因十分重要,值得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探討。本文試圖從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博弈這一深層次原因來解析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的成因,并為完善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尋找解決途徑。
二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原因
委托代理這一概念的現代含義最早是由羅斯(Ross,1973)提出,并由莫里斯(Mirrlees,1976)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4)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委托代理理論建立在這兩個假設之上:(1)參與雙方的目際并不一致,雙方都盡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信息不對稱,即委托人不可能完全觀察到代理人的行為,或者說由于信息收集成本和監督成本很高導致委托人想完全收集到代理人的個人隱藏信息和行動信息是不可能的[2]。
本文把銀行借貸雙方和與貸款行為有關聯的機構人員分成4對的委托人與代理人,分別是:1.存款人——銀行;2.政府——銀行;3.總行——各級支行;4.銀行——受款企業。分別對它們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對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產生影響的因素。
(一)存款人——銀行
除去特殊原因,高低利率銀行之間相比較,理性人都會選擇前者進行存款。然而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利率非市場化導致利率不能夠反映銀行的經營狀況,存款者在估計銀行資產組合風險時缺乏足夠信息,不能夠全面地了解到銀行的狀況。這時根據存款人的偏好選擇,存款人通常會選擇經營規模大由政府支撐的大型商業銀行,這就使得銀行為了獲得更多的存款選擇把關心的重心由經營效益轉移到擴張規模上,進一步造成銀行之間的競爭轉移,銀行注重項目資金大小而非盈利[3]。結合上述原因,這時銀行的貸款選擇就會偏向資金大規模大的企業,導致銀行之間形成“規模不經濟”狀況,銀行為了完成上級指標就會發生只注重項目金額大小而非項目質量的狀況發生,因此加重了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增高。
(二)中央銀行——國有銀行
中央銀行作為國家向社會提供的一種服務類公共產品,卻導致了銀行“搭便車”成為最大的受益方,偏離了最初設立的效用軌道。各銀行有了中央銀行這樣一個“大而不倒”的靠山,經營者就有了更高的風險偏好,各銀行成了這種利益的享受方的,而存款人承擔了風險。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保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在一定時候中央銀行會給予各銀行流動性支持。到最后,各銀行由于高風險項目的失敗導致的呆壞賬還是要由中央銀行承擔,這樣由于各銀行偏向投資高風險項目而影響至中央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再者,作為監管機關的中央銀行對其轄內銀行的不穩健的經營行為沒有采取有效的監管干預措施,不試圖采取措施積極解決問題,而是放任其無所作為,基于中國銀行系統長期形成的套路,這個問題在短期內得不到根本解決。以上種種原因最終導致本該是給予支持的銀行最后貸款人的制度卻產生道德風險,因而加大了不良貸款產生的幾率。
(三)地方政府——銀行
一方面,政府自身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日常消費等方面的開支,企業稅收和銀行貸款是政府主要的資金來源,當政府收入入不敷出時就需要銀行的支援。而縣際競爭導致地方政府一味地以GDP作為衡量政績的一大方面。鑒于我國長期以來外延擴大再生產、粗放式經營和資源型經濟的特征和政府領導班子任期短這些特點,導致在一些政府財政收入不高的階段,就沒有辦法還清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從行政上來說,地方政府的行政級別要比銀行高。而且銀行在今后的發展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幫扶,因此政府容易以一些行政上的大項目作為籌碼與銀行進行博弈。這就導致銀行貸給地方政府的某些項目的款項其實是高風險低收益的。綜上原因所述,地方政府對于銀行來說其實是不良貸款增加的一大幫手。
(四)銀行——受款企業
1.銀行視角
由于銀行內部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責任分權不明晰,發放貸款偏向行政意圖,短期利益吸引力大。致使銀行一味地靠上級索要資金來擴大信貸規模。對于掌權者來說,貸款的沉淀以及不良貸款可能帶來的損失,都是之后的事。由于銀行內部管理機制,等到問題被發現之時,也許已經人去樓空。這就導致銀行盲目地向企業投放貸款,助長一些大企業在高負債情況下快速發展,但實際上卻是低效益運營,而且會將資金偏向用于高風險領域。在這樣變相的作用下企業的負債急劇增多,更使企業陷入難以還貸的局面。在這樣反復的惡性循環之下只會導致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得更加快速。
2.企業視角
(1)國有企業方面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國有企業管理帶有濃重的轉型期色彩,產權不明確,沒有真正實現自主經營,管理模式滯后,導致企業追求短期效益,過于盲目。企業盲目的借款投資于更大的新項目,導致在經營方面效益較低,市場競爭力較弱。當問題集中時,財務上的資金鏈就會第一時間反映出問題。當國有企業自身不能夠解決資金問題時,商業銀行就成了企業首要考慮的求助對象。這樣就使得企業過分依賴于銀行貸款,銀行成了企業尋求資金的“后花園”[4]。銀行也習慣于將大部分款項貸給國有企業,而且大多數銀行會下意識地簡化國企貸款流程、放松審核。當經濟發展到下行周期時,此時不良貸款埋下的隱患就會給銀行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

表3 2011年金融機構(含外資)境內大中小型企業人民幣貸款統計 (單位:億元)
(2)中小私營企業方面
由于我國目前金融體系中缺乏信用評價機制,信息不對稱導致國有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不能夠相互充分了解。而且相對于可由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的國有企業來說,中小企業資產規模較小,可用于貸款抵押的資金就明顯要少很多[5]。這時雖然中小企業的效益及創新能力都會比國有企業要高很多,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以及中小型企業的資金鏈、擔保鏈的風險較大,導致其向銀行貸款利率較于國企貸款來說高很多。由于中小企業的逆向選擇,只有高收益的中小企業會選擇向銀行貸款,然而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風險的加大導致了企業經營的風險增大??墒怯捎谄髽I資金是向銀行借的,就導致最后還是銀行承擔了這份風險,導致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不良貸款的產生。
三政策建議
(一)完善銀行內控機制
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由于自身管理機制的原因,導致在行使監督職能時效率底下。筆者認為,國家應加快調整大型商業銀行的經營結構,清除歷史遺留下來的產權制度、行政管理模式等諸方面問題。可以通過增加控股方這一角度,改變大型商業銀行所有者單一的問題。這樣就可以確保在國家控股的前提下,來自外部的監管者增多,增強銀行經營能力。此外,銀行自身也需要對其結構進行調整,通過對銀行管理層結構進行改善,建立健全對員工的激勵機制,爭取讓銀行實現科學的企業管理機制。
(二)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長期以來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是融資難、貸款途徑單一。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滿足中小企業需求的多層次融資體系是首當其沖的任務。在大環境下國家應完善其融資規范制度。其次可以建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一個專業的具有政府公信力的融資平臺,匯聚各地優秀的資本投資方和一些優質的項目信息,整合資源,發揮資源效用最大化讓需要投資和有意愿投資的雙方都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以引導代替直接幫助,推動中小企業能夠更加自主的發展。
(三)推進國有企業改制
經過國家的不斷努力,國企改革已經有了飛速的發展,但是依舊存在許多問題有待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任務還是企業股份制的改革,應對其進行深化,致力尋求共同合作者,讓投資主體和產權能夠更加多元化。其次應完善企業內部的管理及監督機制,加強企業市場化經營。對于公司職員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應加大對社會招聘的強度,保證公平公正公開,用簽約機制激勵員工。最后國有企業的資金應向民生領域傾斜,發揮國有企業應起的主導作用,為人民辦好事做實事。
(四)實施干預責任制
政府應自覺地退出對銀行發放貸款方面的干預,明確干預造成問題時的權責問題。建立一種規定由誰干預就要對其負責任的機制,如發生后續問題要根據責任大小進行賠償,提高干預的成本以及風險,迫使政府減少干預。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只需要考慮經濟效用,不用花費多余的代價與政府之間進行周旋。而銀行就會基于經濟角度對貸款進行選擇,讓有限的資源被需要的人利用,發揮其最大化效用。這樣有利于提高銀行對受貸方的正確選擇,降低不良貸款率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周南.我國商業銀行對房地產市場貸款風險探析——基于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壓力測試分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2]劉艷梅.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時代金融,2015,(5).
[3]喻心怡.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法創新研究[J].金融經濟,2015,(4).
[4]周立.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李東.中國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責任編校:陳婷)
On the Status of Non-performing Loan Rate of
Chinese Large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 Hua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Fujian 350202,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s centralized disposal has led to the decline of non-performing loan rate of large commercial banks. However, the rate is still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in the bank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xy and ag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high non-performing loan rate of large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conclud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Key Words:large commercial banks; non-performing assets; proxy; agent
作者簡介:李華娟(1982— ),女,福建福清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濟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收稿日期:2015-05-08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4-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