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 以“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一節為例,就“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生物學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講評課等不同課型中的運用提出實踐思考。
關鍵詞 學案導學 教學模式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學案導學”是近年來應用比較多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的單向知識傳遞方式,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同時注重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滲透。
1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不同課型中的運用
1.1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新授課中的實踐
新授課以學習新知識為主要任務,關注學生知識網絡建構的過程,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過程。新授課教學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導學案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網絡建構和習題鞏固等板塊。新授課的一般流程為:課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中以活動的形式將知識進行分塊,合作學習后師生建構知識網絡,最后通過習題鞏固提升,模式框架如圖1所示。
1.1.1 分塊活動,點撥引導
教師在課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學生預習課本后獨立完成導學案中自主學習內容,在了解學習的基本內容之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上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系列活動。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點撥引導。每個活動后讓學生展示活動成果,其余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甚至會出現爭論,學生正是在碰撞和爭論中能力的提升。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新授課中,設計了3個活動:
活動一:探討孟德爾如何通過“假說—演繹法”發現遺傳因子的自由組合定律。筆者在此環節設計了4個問題:
① 你能說出通過“假說—演繹法”發現遺傳因子自由組合定律的步驟嗎?
② F1代中出現的現象說明什么問題?F2代中重組類型是哪些?其在F2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③ F1產生的配子有哪幾種?F1配子的結合方式有幾種?在F2代中雙顯性、單顯和雙隱性表現型的比例各是多少?
④ 假如孟德爾的測交實驗結果與其預測的測交結果不一樣,怎么辦?
活動二:假設豌豆子葉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種子圓滑(R)對皺縮(r)為顯性,請通過演繹推理預測下列雜交組合的結果:①Yyrr×yyRr;②YyRr×yyRr;③YYrr×yyRR;④Yyrr×YyRR;⑤Yyrr×yyRR;⑥YyRr×YyRr。
活動三:設計表格比較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比較項目有相對性狀(遺傳因子)對數、F1配子種類及比例、F2基因型與表現型種類及比例、測交后代基因型與表現型種類及比例等(可自己設計比較項目)。
該環節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生成。當然,教師的主導作用必不可少,要時刻關注課堂,適時進行引導、參與討論,該環節活動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如該節課中活動一的設計使學生掌握“假說—演繹法”,并沿著自由組合定律發現的軌跡,重溫探究過程;活動二的設計瞄準自由組合定律的運用;活動三的設計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層次很明顯且環環相扣。同時問題的設計要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有智慧啟迪的功效,這在新授課中尤其要注意。如對活動一中的4個問題,如果學生能真正地自主解決,課本內容也基本掌握了。
1.1.2 網絡建構,知識完善
學生通過分塊活動、師生討論、自主展示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知識,但是學生的能力畢竟有限,知識學習難免不全面,知識之間的聯系難免不扎實。這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可以先讓學生自我總結、自主構建,其他學生進行即時補充。教師掌握基本學情后,可進行知識的回顧與再現,對重點和難點部分再次進行精講精析,注重與前面所學知識的聯系與辨析,注重方法和規律的總結。通過師生互動的網絡構建,使學生掌握得更加牢固、更加全面。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新授課中,在學生自我總結之后,教師在帶領學生重溫了自由組合定律的探究過程,尤其對“假說—演繹法”進行了補充講解,對親本型與重組型、配子種類與雌雄配子結合方式、雙顯、單顯、雙隱、演繹推理及實驗驗證等進行了辨析。通過拆合法講解了遺傳題的解題規律,并進行演示,比較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區別與聯系,由一對到兩對再到n對同源染色體,使學生通過網絡構建豁然開朗。
1.1.3 習題鞏固,學以致用
習題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鞏固所學知識以及提升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課堂訓練可讓學生上黑板完成,學生點評后,教師精析。布置學生課后完成變式訓練。教師批閱后再進行精講,針對學生的錯誤,再設計二次訓練。試題的質量是關鍵,設計原創試題,至少是改編試題。試題的解答使學生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1.2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復習課中的實踐
復習課前,教師要摸清學生的薄弱點,分析高考重點等。然后有針對性地編制導學案,并在課前發給學生,使學生自主對基礎知識逐一過關,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導學案包括:基礎過關、重難點突破、習題鞏固等環節。復習課的模式框架如圖2所示,其一般流程為:上課時,首先請學生展示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接著就重點和難點知識,分塊進行師生討論突破;最后通過精心編制原創試題鞏固提升。
1.2.1 基礎展示,補充完善
教師課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并布置學生復習課本和新授課學案。導學案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可以是對基礎知識的深層次思考、方法和技能的考查,或是知識的前后聯系。在課堂中,教師首先請學生展示對該節內容的理解,其他學生進行完善。學生甚至可以提出新的問題進行相互考查,教師進行及時點撥與引導。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復習課中,筆者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自主學習:①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發生在什么時期?F1的配子類型及比例是什么?② F2中雙顯性狀比例多少?與雙親類型相同的比例多少?重組類型比例多少?③ F2基因型有多少種、各占多少比例?純合子、雜合子分別占多少?表現型有多少種?比例如何?④ 根據解釋對測交結果進行演繹推理,請寫出其遺傳圖解。⑤ 如果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能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嗎?⑥ 請自編自由組合試題并運用拆合法解題?
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識,并能熟練解題。
1.2.2 難點突破,重點精析
難點問題一直是學生學習成績提升的瓶頸,在復習課中突破難點尤為重要。在導學案中,教師要注明哪些知識是難點,哪些知識是考查重點,使學生心中有數,從而使學習有所側重。課前,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進行討論。教師以活動的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對問題逐個解決,可參與學生的討論和辯論,真正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復習課中,筆者設計了以下4個活動以突破難點:
活動一:嘗試分析配子產生的類型,如基因型為 AaBbCc(每對基因獨立遺傳)的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和一個初級卵母細胞分別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基因型的種類數比為多少(若細胞改為個體呢)?
活動二:通過后代表現型及比例,推測親本基因型組合:①9∶3∶3∶1;②3∶3∶1∶1;③1∶1∶1∶1;④3∶1;⑤1∶1;⑥1。
活動三:分析以下特殊比例產生的原因:①9∶6∶1;②9∶3∶4;③13∶3;④9∶7;⑤12∶3∶1等。
活動四:嘗試總結自由組合定律非選擇題的一般解題步驟。
以上4個活動的內容均是難點內容,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2.3 規律總結,能力提升
復習課中,教師尤其要注意規律的小結,可通過設計一些原創題,對于上一環節中的難點內容,再次進行鞏固訓練,使學生真正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浮于知識的表面。設計的習題要注意針對性,要以中檔題為主,適當增加部分難題,通過解題鍛煉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規律,形成方法。
1.3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習題講評課中的實踐
習題講評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鞏固雙基、規范解題、提升能力等有著特殊的意義。課前,教師首先要精選試題,測試后及時批閱并進行歸類統計,并據學生的典型錯誤編制導學案、設計二次訓練,課前讓學生對試卷進行自查分析。導學案包括:典誤分析、規律凝練、矯正補償等環節。講評課的一般流程為:課上首先進行合作交流,解決簡單錯誤,接著對典型錯誤進行師生合作剖析、歸類和總結,然后進行二次訓練,模式框架如圖3所示。
1.3.1 自查交流,互評互析
在精心命制試卷測驗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錯誤情況對典型錯誤進行歸類編制導學案。課前將導學案和已批閱的試卷發給學生,讓學生自查解決部分錯誤后,帶著不懂的問題進入課堂。課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通過兵教兵,能解決的問題基本已經解決。該環節不但節約了試卷講評時間,也提高了試卷講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習題批閱過程中,發現試卷上的特殊比例、個體致死、兩對基因控制一對性狀以及自由交配等4類問題錯誤率高。于是,筆者針對以上4個問題設計4個活動。
【例1】 某種鼠中,皮毛黃色(A)對灰色(a)為顯性,短尾(B)對長尾(b)為顯性。基因A或b純合會導致個體在胚胎期死亡。兩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相互間獨立遺傳。現有一對表現型均為黃色短尾的雌、雄鼠交配,發現子代部分個體在胚胎期致死。則理論上子代中成活個體的表現型及比例分別為( ?)
A. 均為黃色短尾
B. 黃色短尾∶灰色短尾=2∶1
C. 黃色短尾∶灰色短尾=3∶1
D. 黃色短尾∶灰色短尾∶黃色長尾∶灰色長尾=6∶3∶2∶1
參考答案:B。
1.3.2 經典剖析,歸類精講
在學生自查、互評后,對錯誤原因已經大體了解,但難免研究不夠深入。這時教師的歸類精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聽取學生講解后,可以對問題進行經典剖析,對該類問題進行歸類,舉一反三,確保學生在今后解該類題時不再出現錯誤,通過分析使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講評課中,對個體致死問題進行了歸類講解。如例1解題時,先據正常程序解題,然后根據題干信息進行排除。例1中黃色短尾的雌、雄鼠的基因型均為AaBb,如果子代全部存活,則后代黃色短尾有1/16 AABB、2/16 AaBB、2/16 AABb、4/16 AaBb,黃色長尾:1/16 AAbb、2/16 Aabb,灰色短尾有1/16 aaBB、2/16 aaBb,灰色長尾:1/16 aabb。接著據題意:基因A或b純合會導致個體在胚胎期死亡,則1/16 AABB、2/16 AABb、1/16 AAbb、2/16 Aabb、1/16 aabb個體胚胎期死亡,所以答案選B。也可用拆合法,Aa的雌雄親本交配,由于AA致死,其后代為黃色Aa∶灰色aa=2∶1,Bb的雌雄親本交配,由于bb致死,其后代全為短尾(BB∶Bb=1∶2),兩對基因自由組合為黃色短尾∶灰色短尾=2∶1。
1.3.3 矯正補償,規律總結
在經典剖析、歸類精講之后,及時的二次訓練顯得很重要。教師可原創或精選幾道與典型錯誤相關的習題,通過二次訓練使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通過再次訓練增加學生的信心,確保下次遇到類似問題能夠游刃有余。
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講評課中,針對特殊比例、個體致死原創了以下兩題。
(1) 在西葫蘆的皮色遺傳中,已知黃皮基因(Y)對綠皮基因(y)為顯性,但在另一白皮基因(R)存在時,基因Y和y都不能正常表達(兩對基因獨立遺傳)。現有基因型為RrYy的個體自交,其后代表現型種類及比例是( ?)
A. 4種;9∶3∶3∶1 B. 2種;13∶3
C. 3種;12∶3∶1 D. 3種;10∶3∶3
參考答案:C。
(2) (多選)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頂生的垂花是雄花序,側生的穗是雌花序。已知玉米中有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T對t、B對b)可以改變玉米的性別,即把雌雄同株轉變為雌株或雄株。當基因b純合且t不純合時,使植株沒有雌花序成為雄株;當基因t純合時,使垂花成為雌花序,不產生花粉。現將基因型為BBTt植株與bbtt植株相間種植,子代基因型可能為( ?)
A. BBTT B. BbTt
C. BBtt D. bbtt
參考答案:ABC。
2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問題反思及解決策略
2.1 學生的學習習慣有待改進
學生長期在傳統教學的熏陶之下,畏手畏腳,不敢突發奇想,使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等流于形式。所以教師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初期,要詳細告訴學生導學案模式的優點,在教學中要營造氛圍,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慢慢地該問題便會引刃而解。
2.2 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待適應
部分教師不講不放心。實施初期對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力不放心,所以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思想轉變很關鍵。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和學生成績、能力的發展提高,最終會打消教師的顧慮,使該模式教學走上正軌。
2.3 合作學習的效率有待提高
采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教學時,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很有講究,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性格、成績、優勢學科等合理分組,使每個學習小組都有領頭羊式的學生。這樣合作學習的效率會日益提高。
2.4 導學案的質量有待提升
導學案的編寫要集中集體智慧,可將任務分配到每位教師,1人主備課,備課組討論后定稿,每份導學案上都寫明主備人和審核人。導學案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要體現教學過程,彰顯教學思想,要營造問題情境,使學生思維得以拓展。每份導學案要連續編號,注上日期,從而有利于學生整理和保存。通過以上環節使導學案的質量得到保證。
3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前景展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導學案”的形式可嘗試新的變化,如可使用電子導學案,聲音、動畫的加入可使導學案更加生動,更能獲得學生的青睞。如可將導學案瘦身為導學單,給學生以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甚至可以嘗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我編制導學案等,這樣更能體現分層教學。
參考文獻:
[1] 黃忠蘭.走近導學案[J].中學生物學,2010(5):17-18.
[2] 李福榮.“學案導學法”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J].中學生物教學,2008(9):13-14.
[3] 嚴建農.“學案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學生物學,2005(3):18-19.
[4] 盧秀榮.對“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反思[J].學周刊,2012(6):13-14.
[5] 吳舉宏.學案設計及其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0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