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興 孫堅


摘 要 主要針對高三一輪復習如何做到高效有序進行了教學策略的探討:① 構建知識整體框架體系,讓學生對復習內容有整體性,系統性的認識,從而有效驅動課堂教學;② 充分利用診斷—評價—鞏固體系,采用二維練習,來突破學生的知識斷點、思維缺點、作業漏點;③ 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在備考中應該具備的一些能力。通過三種有效教學策略讓學生的備考更充分,更有效。
關鍵詞 教學策略 探討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高三的一輪復習有承上啟下之功效,既是在短時間內高中所學內容的一次全面的、系統呈現,更是二輪、三輪復習的奠基石。在一輪復習中,學生可以很好地查漏補缺,尋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盲點,為高考備考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一輪復習時,必須采用高效有序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復習中更好地接受,更好地消化,更好地整理生物知識。如何做到高效有序,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 構建知識整體框架體系,驅動課堂教學
構建整體知識框架體系,可以使學生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在第一輪復習,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他們的知識點是零碎分散的,缺乏對學科知識系統化的認知。所以教師不能像上新課那樣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教師應該對知識具備一個總體的立體化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構建框架意識。
知識框架可以有效驅動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整合,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在一輪復習中,教師應該構建每一節內容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在框架構建時尋找知識的異同點,了解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整合知識。比如“細胞的增殖”這一節,筆者首先出示了相應的整體知識框架(圖1)。
圖1所示的知識框架中,對整節內容都有涵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而且能夠將以往零星知識進行歸位,從而尋找知識點跟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立體的知識體系就形成了。教師還要尋找本節要詳細講述的知識考點(圖中加粗的部分),并告知學生重難點,使學生對本節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可以很好地引領下面的復習。
知識框架體系不僅僅可以利用于整節內容,還可以用于一些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如概念圖、思維導圖、點狀散射圖等其實都是知識整體框架體系的小型版。
2 利用診斷—評價—鞏固體系,突破學生的知識斷點、思維缺點、作業漏點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
① 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
② 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能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一輪復習中尋找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著重找準學生的知識斷點、思維缺點、作業漏點。找準這三點,教師才能在開始一輪相關復習時,摸清學生現有水平,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突破這三點,教師可以采取二維練習來達到這個要求,也就是采用診斷練習和鞏固練習相結合的方式突破。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清楚學生現有水平的情況,然后做出有針對性的復習、有重點性的剖析。
比如在講授“細胞的增殖”中動植物有絲分裂的問題時,筆者首先出示學生前一天的預習作業: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的手繪圖。教師可以從圖中了解學生在復習前的知識貯備,然后對學生所畫的圖形進行針對性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診斷性練習以及評價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跟教師一起互動。評價完后,筆者及時出示了課本上準確的完整的有絲分裂各時期圖像。通過診斷性練習,教師可以輕松找出學生的知識斷點;通過相互評價,精準找出學生的思維缺點。
而作業漏點則需要教師通過鞏固性練習來發現。鞏固性練習是根據所學內容精選出來的,必須要有比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在鞏固性練習中,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找出作業漏點:
① 做:獨立做鞏固性練習,用黑色簽字筆;
② 對:參考答案,找出漏點,用紅筆做好標示或者把問題集中在章節前面;
③ 問:輔導課上及時問教師或同學。按照這樣的模式,教師可以利用鞏固性練習,幫助學生準確找到漏點,及時解決漏點。
掌握診斷—評價—鞏固體系,采取二維練習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一輪復習中發現知識斷點,催生思維缺點,解決作業漏點。
3 發揮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備考能力
高三復習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相應的備考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則需要學生從自身出發,尋找亮點,養成長期的良好習慣和科學文化素養。所以,教師必須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激發,培養出自己的能力。
在高三復習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以下幾種能力:
① 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高考考試越來越注重文字的敘述,這對語言表達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多讓學生說,不僅要注意學生所說內容的知識的完整性,更要注意語言的完整性。
② 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的培養。每年的生物學高考試題中都有很多圖表,需要學生具備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夠從圖形、表格中獲取相關信息,轉化相關信息,利用相關信息。比如“細胞增殖”中教師提供圖2,要求學生在橫坐標上寫出相關的時期。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坐標圖,首先觀察橫縱坐標,然后觀察起點、頂點、底點、拐點。注意,這里的縱坐標是“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這跟平時講的“細胞核中DNA含量”不同。學生獲取到這條信息就明白了,原來是在考查復制前的染色體和復制后的染色體上的DNA數目。這樣相應的橫坐標時期就不會寫錯了。
③ 遷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學生對高中知識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在遷移時,教師要找準切入點,讓學生的遷移變得順乎自然。比如:在講完上面這條曲線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是“減數分裂”,圖中的曲線是怎么對應各個時期的。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由簡到繁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高三的一輪復習中,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各種基本技能,讓學生能夠利用這些能力有效地突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筆者在高考一輪復習中經過反思總結的幾個備考教學策略。事實上,筆者堅持這幾種教學策略,在高三的幾次月考中,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都比較突出。相信通過高考備考,還能探究出更多高效有序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石高榮.“框架性問題”驅動下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 ?中學生物學.2014(5).
[2] 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