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雪
摘 要:音樂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學生唱會幾支歌么?是給學生以簡單的識譜以及簡單的“樂理”么?是教會學生能在某件樂器上得到一些初級練習技能么?在前些年,如果能做到上述三點,已算是不錯的音樂教師了。如果他能數年如一日,或者還能在課外活動中再多灌輸一些知識和技能給學生,那可能還會算得上先進的音樂教師,因為在那些年來對音樂教師稱職與否多是以上述這些條件來衡量的。
關鍵詞:音樂教學;美育功能;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27-01
“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和需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從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出發,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真正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這種教育是潤物無聲的,是其他課程所不能代替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
一、欣賞性教學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通過音響來塑造音樂形象;而音樂形象對人的心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為此我根據音樂這一特點,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和心理特異,讓他們欣賞不同的樂曲,以達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如有的學生厭學,讓他們聆聽《校園的早晨》、《中學時代》等,激起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的熱愛;針對容易自卑的學生則讓他們聆聽《長江之歌》、《中國的土地》、《亞洲雄風》,幫助學生增強其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畢業班學生學習緊張疲憊,我讓他們聆聽《春江花月夜》、《藍色的多瑙河》,帶給學生輕松、愉快的感覺;針對嬌弱心理,讓他們聆聽《黃河大合唱》、《馬刀舞》,培養學生堅強、剛毅的性格;針對焦慮心理,讓他們聆聽《童年的回憶》、《我們多么幸福》,掃除學生的煩悶與苦惱。我校曾有位學生因家庭的不幸,產生了悲觀、厭世的心理,我則積極配合班主任,向他介紹了貝多芬在生活上歷經的磨練,介紹了《命運交響曲》的由來,喚起他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幫助他渡過了“心理危險期”。長期以來,我就是通過這種特殊手段,組織指導學生聆聽一些格調較高、積極向上的中外優秀音樂作品,使學生從這風格各異的音樂形象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感受到人類偉大的力量和生活的無限美好,從而達到了藝術審美與人格塑造的雙重提高。
二、背景性教學
所謂的背景性教學,是創造一種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聯合體,設計一種與音樂情緒相吻合的情景氛圍,幫助學生了解音樂內涵、產生音樂共鳴。在《大海啊,故鄉》的教學中,為了喚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激發學生感受母愛的深情,我運用電教手段,展示出大海的畫面,使學生通過歌詞、旋律、畫面進入意境,在大海的澎湃壯美中感受音樂的深情;又如在欣賞器樂三重奏《春天來了》這課時,我首先運用電教手段,給學生展示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進入作品的意境,感受春天生動、美好的氣息,喚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欣賞歌曲《松花江上》時,我首先是給同學們精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亡,百姓受難的歷史背景,然后再從悲壯低沉的音調、高低起伏的旋律、力度的變化等音樂表現手法讓學生感受音樂形象所表達的思想內涵。
三、技能性教學
技能型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多種感官的并用,去展示表現音樂的教學。如舉辦學校藝術節,組織合唱隊、器樂隊、舞蹈隊等表演形式,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機會,進而達到提升自我價值、展示音樂技能、增強自信的目的。與此同時,平時還注重與班主任配合,利用班、隊會時間,結合教育重點,創造各種平臺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天地,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的感官需要得到滿足,而且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視野上得到開拓,心靈上獲得升化,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長期的實踐證明,不少所謂 的“差生”,通過技能訓練不僅個性特長得到了充分的培養與發揮,而且提高了他們在學習其它學科中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促進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綜合性教學
美育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她不僅在音樂、美術等學課單獨存在,還應該將其貫穿到其他各學科的實際教學中,只有加強橫向滲透,互相聯系,才能提高建立健全的審美結構的整體效應。所以我在進行綜合性教學中,把音樂帶入語文王國,搞配樂朗誦,使音樂與文學融為一體,以增強美的感染力;配合外語教學教唱英語歌曲,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外語的興趣;根據品德課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組織“十月歌會”;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實施,開展綜合文藝演出活動等。通過以上這些全方位的綜合性教學,使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知識傳授、能力教養、情操陶冶三者融為一體,有力地加速了學生健康的心理結構的形成。
五、創造性教學
人的思維分為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二者不可分割共同發展。要提高智力素質,美育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因為它的根本優勢在于發展人的形象思維。像“白發三千丈”、“銀河落九天”就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所以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其聯想音樂塑造的藝術形象,并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己去創作新的音樂作品,或通過歌唱、表演、演奏等手段,對原有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嘗試,盡可能的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提高創造能力。不少學生通過這種教學手段,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以上所談,是我在實際教學中把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力求最大化的初淺嘗試。幾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強大的美育功能可以使學生成為陽光、自信、善溝通、懂感恩的高情商的人。所以,我將繼續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把藝術教育作為終身使命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杜永壽.淺談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體例[J].兒童音樂,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