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蘇曉娜
?
淺談“互聯網+”背景下《外貿英文函電》的研究分析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蘇曉娜
摘 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概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教師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方法并努力探索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模式。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外貿英文函電》進行研究分析,以改變傳統函電的教學模式,努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互聯網+” 《外貿英文函電》 研究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概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國家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國家層面對“互聯網+”發展的助推。
通俗來講,“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入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從中不難看出,互聯網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互聯網在教育行業中的廣泛應用,教師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外貿英文函電》課程的教師來說,“互聯網+”背景下對外貿人才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如何順應互聯網的發展和要求開展《外貿英文函電》課程的教學呢?探索更科學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外貿英文函電》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模仿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通過介紹外貿業務主要環節中英文業務函件的寫作格式、行文方法及相關專業術語的表達,旨在訓練學生對外貿英文函電的格式、寫作技巧及其相關內容的認知,提高學生在外貿業務中準確使用英語的能力,以及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國際商務背景下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以便將來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迅速應對外經貿業務的需要。
目前該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通常是以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復習選修課程“國際貿易實務”中基礎性的外貿背景知識;然后重點分析函電課本中樣信的詞匯,句子結構及語法;繼而相應翻譯典型樣信;最后要求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根據所給情景寫一封外貿英文函電。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差等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教師通常加入案例,但仍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以獨立學院學生為例,他們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體現在單詞發音不標準、單詞記不住、語法掌握不扎實等。而且目前的教學對象全部都是90后,他們不再喜歡刻板、沉默的課堂教學。只有設計新鮮、生動、靈活多變、豐富的課堂活動才能將他們牢牢吸引住。
(1)加強實訓平臺操作。創建多媒體實訓教室,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負責外貿流程不同環節中的任務。教師分配模擬項目,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互相交流信函,談判或處理交易事宜,最終共同完成貿易項目。這里推薦使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南京世格軟件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SimTrade實訓平臺。該平臺采用基于互聯網的3層體系開發,是互聯網時代模擬教學的全新概念。它融合國際經濟學、電子商務理論、外貿實務和外貿英文函電等課程,通過歸納總結整個外貿行業的流程和慣例,在互聯網上建立幾近真實的國際貿易虛擬環境,讓學生在其中親身體驗國際貿易的風險和樂趣。每個參與SimTrade虛擬貿易的學生都將按照實習計劃,扮演進出口業務流程中的不同當事人,從而共同組成了模擬貿易環境。通過這樣相互競爭和協作的角色扮演以及往來函電溝通業務,他們將面對出口商、進口商、供應商甚至銀行的日常工作,從而熟練掌握各種業務技巧,體會客戶、供應商、銀行和政府機構的互動關系,真正了解到國際貿易的物流、資金流和業務流的運作方式。最終達到在“實踐中學習”的目的。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提升老師的教學質量,豐富教學手段。
(2)課堂教學以互聯網為載體。網絡條件下,課件里創建鏈接,教學課件內容可以無限擴充。例如,在講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一章時,教師可以將建立貿易關系的不同途徑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直接導入。比如通過主要B2B專業網站尋找客戶信息,教師通過互聯網可以直接導入阿里巴巴、環球資源網、香港貿發局等專業貿易網站,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這些網站。比如介紹通過展覽會途徑尋找客戶,中國第一大貿易展廣交會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導入廣交會官方網站,讓學生了解廣交會的詳細信息、知道如何參展以及與客戶通過面對面方式建立貿易關系。
(3)建立網絡互動平臺,提高師生之間的交流。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外貿的結合,催生了蓬勃興起的跨境電商。借助互聯網、現代物流與支付等基礎設施建設,以網絡方式進行貿易,意味著基于互聯網上的書面溝通更為重要。目前公司往來的函電大都是通過E-mail、微信或QQ完成,而手寫的函電基本用于起草正式的文書。如何鍛煉學生通過互聯網書寫函電的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絡建立《外貿英文函電》課程互動平臺。通過該平臺布置、批改作業,解答疑難問題,將與該課程相關的充足資源進行共享。學生利用該平臺提交作業、與老師溝通、提問等。通過互聯網平臺的運用,學生不僅能鞏固所學語言知識,而且能有的放矢地學習,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為步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4)加強校企合作,如果條件允許院校可以成立貿易公司。加強校企合作對于經貿類專業的學生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找到校企合作單位,從公司獲取真實的往來外貿英文函電的語料,在課堂上予以分析,讓學生近乎零距離體驗真實的辦公環境,接觸到一手的貿易資料,以改變目前函電課本教材內容陳舊、零散、缺乏與國際貿易相關最新真實語料的現狀。
另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如果各方面條件成熟,院校可以自己成立貿易公司,其產生的價值將是相當可觀的。聘請外貿公司專業人士進行培訓,教師和學生成為外貿公司的“員工”,確定公司經營的產品,通過購買阿里巴巴和環球資源等平臺尋找客戶,利用網絡平臺操作詢價、報盤、還盤、下訂單、租船訂艙、通關、支付、辦理保險、退稅、融資等外貿流程。對于教師來講,不僅改變了目前理論過硬,但缺乏實踐經驗的現狀,為努力成為“雙師型”人才打下基礎。對于學生來講,外貿公司不僅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使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若公司運轉良好,還能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一舉多得。
(5)開發與課程相關的APP應用程序。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許多APP應用程序成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筆者建議可以在教師的帶領指導下,鼓勵學生開發一些與《外貿英文函電》課程學習相關的APP應用程序,不僅為師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動機會和方式,而且使學生課后學習該課程更方便、更快捷。
“互聯網+”背景下外貿企業對外貿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與日俱增。信息技術與網絡使知識呈現方式更符合學生認知需求,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建構,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互聯網豐富了《外貿英文函電》的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要善于發現和思考,將互聯網技術帶給我們的變革融入到教學中去。通過互聯網使學生了解真實的國際貿易,通過實訓培養學生的業務技能和外貿業務流程操作,從而提高學生的書面語言能力并能夠熟練撰寫外貿業務各環節的信函,為學生最終成為優秀的國際貿易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繼玲.網絡背景下《外貿英語函電》教學模式改革[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2] 黎宇華.以網絡貿易為導向的外貿函電課程改革研究[J].教學實踐研究,2014(34).
[3] 胡娟.互聯網+時代下再議互動式教學以高職-外貿函電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4] 馬榮華.獨立學院《外貿英文函電》課程的實戰型教學模式探討[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5] 程同春.新編國際商務英語函電[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6] 吳雯.國際商務英語函電[M].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