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 石恩宇
?
試論潮州僑批的經濟文化功能①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 石恩宇
摘 要:僑批,俗稱“番批”,指華僑匯集成批寄回國內、以匯款為主的家書,具有海內外交流的書信與金融匯兌兩種功能。在很長時期內,潮州僑批是僑眷維持生計、培育后代、求學創業、婚慶喜喪和公益建設等活動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僑鄉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潮州僑批業的運作形態對于今天的經濟發展具有借鑒作用。關鍵詞:潮州僑批 金融功能 經濟發展 啟示
潮州古屬“七閩之地”,瀕臨南海,面向世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人文傳統豐富多彩,是聲名遠揚的“海濱鄒魯”、“領海名邦”。在這片熱土曾發生過許多對中國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涌現出許多名垂青史的卓越鄉賢,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留下光輝篇章。
潮州僑批在近代潮人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它留下了潮人的移民史和海外潮人的深厚鄉情,對潮汕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1僑批
古代有“家書后批”的做法,與僑批有異曲同工之妙?!掇o源》對“批子”條的解釋是“支取銀錢的字條”,但此處“批”的含義卻有所延伸,既包括“信”,又包括“錢”。故這種“銀信合一”的書信被稱為“批”,而不稱“信”。在僑批業發展的繁榮階段,僑批局遍布潮汕地區,平均每年有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僑匯經僑批局進入國內,維系和改善了數百萬僑眷的生活,為潮汕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2緣起
民國以前沒有郵政,也無銀行從事匯兌業務。由于“客頭”經常往返于家鄉和南洋,有時帶人出洋,有時則帶人回鄉,因而最初寄款都要托付這些經常帶人往返的“客頭”攜帶。這樣“客頭”便承接這種匯兌的業務。家人收到信與款后要寫回信,也由客頭帶回給僑居海外者。這樣大大地方便了僑居者與家人的聯系。“客頭”雖從中能賺點酬勞,但在當地很受人尊重和信賴?!翱皖^”的工作既方便僑親,又能賺些手續費。隨著業務量的增大,僑批局應運而生。批局的出現,使這項業務的操作更加規范。批局收取的手續費也從以前“客頭”的15%降至10%。
1.3范圍
潮汕地區自明清以來有大批民眾移居海外。特別是鴉片戰爭后,戰亂使得民族工業難以發展,加上本地區非常突出的“人多地少”的生存環境,大批潮人為了謀生,許多青壯年勞動力不得不離鄉背井,不遠千里到海外求生。東南亞是潮人集中奔赴謀生的主要地區,因而潮州僑批業的主要來源就在東南亞一帶。
家鄉的“根”是他們所無法割舍的。出于對故鄉和親人的掛念,海外游子只要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首先想到的就是千方百計將在外賺得的血汗錢寄回國內接濟和贍養親人。于是潮州僑批局在清道光年間應運而生,并于20世紀初進入鼎盛時期。在潮汕地區流傳著“番畔錢銀唐山福”這樣的一句俗話(海外華人稱其家鄉潮汕地區為“唐山”)。這句話反映出來的是海內外潮人不可割舍的血肉之情,同時也指明了僑批的涉及范圍局限在“番畔”與“唐山”之間。
1.4文化
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僑批一直都正常運作,幾乎沒有發生過信款被獨吞或縮水等情況。但是,在國家淪陷之時,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胡作非為使僑批的良好聲譽受到破壞。常有僑批被日本強盜扣留,或者受干擾而無法送達的情況。不過在日本投降后,不少積壓的僑批被及時清理,并送達當地僑眷。這遲來的僑批是相關批局恪守信用的最好證明??梢娭沃鴥S批業發展的是其鮮明的信用文化。
從收集到的僑批看,其書寫水平遠高于同時代人的平均值,而當時南洋華僑與國內僑眷識字的不多。為了溝通,很多人只好請人代筆。專業的代書人有良好的文化修養,能準確表達委托人要表達的內容。許多僑批書寫工整,行文得體,表述準確,內容全面,再現了時代的風貌,承載著厚實的文化。
金融活動也是基于現實需要而產生的,并在一系列變革和危機后逐步完善。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從人類社會開始有金融活動到現代金融體系的形成,金融已由簡單的匯兌工具發展成為承載著現代經濟的核心機構。
僑批從“客頭”的單獨作業,逐步發展為專門機構代理僑批業務,最終形成了集書信往來和金融匯兌為一體、專門服務于僑胞與僑屬的具有金融與通訊特色的僑批業,具有民營郵局和銀行功能的特殊行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結構的變化,金融與社會公眾的聯系更加緊密,金融的社會性更加凸顯。雖然潮州僑批的金融功能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推展的浪潮中日趨式微,但是,僑批作為中華民族與世界的記憶遺產所體現的信用文化和精神值得永久記憶和傳承。僑批業具有鮮明的特征。
2.1業務范圍的特定性
潮州僑批業作為一種金融業務,恪守的是傳統的信用文化。僑匯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社會的發展。僑批對于改善地域性的社會經濟生活在相當長的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分層。
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維系僑批業務通過非正式社會群體的利益相關者的對話、競爭和合作推動其歷史演進?!皞€人信用”是屬于低水平的社會信任,其作用范圍具有顯著的特定性。因此,地域性的僑批業受制于上層統治階層的政治、機構與經濟環境的變化。上層對這種地域性的僑批業產生深刻影響,甚至能導致它的興衰存亡。
2.2社會功能的多樣性
“銀信合一”是僑批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使其不同于一般的金融產品,它賦予了僑批豐富的情感。僑批業經營者堅守“靈活守信、不見利忘義”的經商原則,體現了我國蘊含著忠義孝悌、信義經商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僑批業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金融屬性。僑批是典型的個人信用產品,同時是貨幣流通載體,僑批局是集經濟性和社會性功能于一身的金融組織,堪稱中國近代貨幣流通史書。
由于早期文盲者眾,華僑要寫批只能請人代筆,回批也然。這些專業的寫信人有良好的文字修養,能清楚表達出華僑與僑眷的心聲,解決了國內外溝通不暢的問題,也使僑批的內容更加真實、準確,承載著厚實的文化。這對于研究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也是保存歷史記憶的史料。
2.3運行模式的進化性
僑批最早出現的狀態是通過“都是村中熟人的客頭,或是鄰村有交往者,比較可靠。在潮汕地區從未發生過有客頭私吞僑款的事”。到了民國初年,才有批局的設立。設批局者都是府城及下屬各縣的有名商號,如潮州府城的“吳祥記”、揭陽縣城的“林泰記”等都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大字號。他們委托南洋的大商號設收批站,把華僑的家信、匯款收集后,寄至家鄉,批局派出專人,把錢款、書信,即“番批”送到僑眷手中。僑批業的發展歷經了從人倫金融信用、契約金融信用到社會金融信用的信用模式進化。從做“水客”到辦“批局”,批局從一國經營到多國經營及代理聯營演繹了金融信用模式的階段性變遷。
2.4信用體系的單一性
“個人信用”是僑批業興盛的關鍵,盡管僑批業進入門檻低、競爭激烈、關系信任及地域分割嚴重、風險內控機制相對較弱等制約因素的存在,但是,同業公會、僑眷和海外華僑都支持這種極具特色的“個人信用”,并提供相應服務,使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僑批局規模不斷擴大。有的批局還為國內家中有急事發生,而又手頭拮據的有良好“個人信用”的華僑提供“先寄后還”信用服務,類似于今天的信用證結算。
這種單一的“個人信用”有效地規避了政府不同時期的限制、打壓、取締政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形勢變化等阻礙僑批業的發展的因素。
研究僑批的歷史演進,探討其金融屬性,深度挖掘僑批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信用模式變遷,歸納和分析信用體系與經營模式在潮汕僑批業興衰中的地位和作用,彰顯僑批在經濟史、文化史、金融史中的價值和意義,為現代金融信用體系構建提供思路。特別是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大,而中國金融改革、金融風險防范進入關鍵時期的背景下,研究潮州僑批的信用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3.1恪守信用是發展的前提
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是金融的生命線。從金融企業本身來說,信用是金融企業本身的生命線,是老百姓在你這兒存款、投資的唯一理由;而從向金融機構借貸的企業信用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企業的信用就是金融機構愿意把錢貸給你的唯一理由。任何在信用問題上投機取巧的人,最終一定會受到懲罰。
通過對僑批業通過“個人信用”經營機制的考察,可以發現其對今天現代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體制,特別是“信義合一”與“以信為本“的信用制度和企業文化構建很有借鑒作用。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經濟活動中要恪守信用是安身立命之本的信條,還要不斷升級,以適應新的要求,致力于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誠信體系。
3.2良好環境是發展的條件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東西,是滲透到骨子和血液里的東西,也是最難改變的東西。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點和認知,雖然全球化和自由市場經濟對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不斷加大,但文化差異始終存在。理解和比較國際主要金融制度不能脫離文化屬性。
從潮州豐富的僑批歷史檔案中,通過對僑批業獨特的經營方式、興衰原因等的探討,可以明晰僑批業的成功經營經驗及發展受阻的教訓。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具備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良好環境。而從人文的角度,文化環境的影響力可能更大。從保留下來的僑批信封、僑批匯票及僑批電匯單等實物豐富的僑批檔案看,僑批真實地記載了各個歷史階段的經濟金融和時事政治等信息,是研究金融史的重要史料。金融信用體系具有準公共品性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軟性基礎設施”。潮州僑批業的信用體系對于構建現代金融信用體系的內容、模式和路徑等方面很有借鑒價值。
3.3與時俱進是發展的保證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只有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過程中,圍繞著實體經濟運轉的過程中,才能成為中心。
僑批是僑鄉地區所獨有的文化元素,具有極其鮮明的“僑”的特色,是僑鄉文化研究中值得關注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金融的信用屬性也會相應發展,僑批業在一定時期內得以發展。但是,僑批業已從今天的社會經濟中淡出的事實說明,它的這種信用是屬于低層次的,而且自身也缺乏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僑批業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日益衰落的教訓很值得我們借鑒。
金融業的發展基礎是信用體系的構建,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國的金融業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社會治理的模式。通過“頂層設計、分步推進”,實現政府推進、央行運作、協同治理,以利于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潮州僑批蘊含的信用模式,對于現代社會金融信用體系的構建,對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潮州市市志辦.潮州市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2] 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饒宗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3] 王煒中.潮汕僑批[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4] 廣東省檔案館.僑批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126-02
基金項目:①本文為2013年廣東省科技規劃項目《潮繡文化研究與數字化保護》(2013B0216000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