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建華
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習力是學習型組織的根基。學習力是伴隨一個人終身發展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強弱的尺度,被視為現代人基礎性的文化素質。下面就提升初中學生數學學習力必須關注的因素提出我的觀點和看法。
一、 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
學校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并不斷鞏固的過程。事實上,只要有了堅定持久的學習信心,就能爆發出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從而將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就能徹底改變學習后進的面貌。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是提升學習力的重要心理因素。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需要科學的方法作指導。
1.理解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只有緊跟不斷發展的學科時代教育理念,了解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知識結構基礎,才能在教學工作中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教育學生。教育改變社會,知識成就未來,教師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為著眼點,關心他們,了解他們,做他們的知心人。
2.多給學生提供課堂參與的機會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要多采用情境引導、問題激發、練習展示等手段盡可能地提供學生展示的舞臺;多采用幽默、親切的語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覺地接受知識,走上知識探求之路;面向全體學生,有意識地給不同層面、不同氣質、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參與回答問題、練習展示的機會。對于學生的應答、展示、交流,要以正面評價為主,采用問題階梯式目標達成進行激勵,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多給學生提供課堂參與的機會,他們獲得成功和表揚,自信心就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能不斷提高。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的興趣濃了,學習就有勁頭,求知欲也就高了,上課也就專心聽講了,課堂上的表現也會越來越好,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就加強了。數學教師可以用數學文化感染學生,結合課堂實際給學生講一些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數學家的故事,聯系實際生活滲透數學的用途,編一些便于理解記憶的口訣或詩詞,既可以了解數學的歷史,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愛好。同時教師上課要有趣味性、藝術性,利用個人魅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到課堂參與的喜悅,樂中求知,樂中成功,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學
概念的界定過程,知識的產生過程最能體現數學邏輯思維的嚴謹性。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學就應重視以下兩個方面。
1.溫故知新
數學學科原有知識的積累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力的重要因素。根據構建主義的觀點,學生知識的內化、智慧的發展需要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主體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結構才能真正理解、內化所學知識。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原有知識積累相對較少時,會直接影響后續的學習。根據已學知識,結合自己的經驗與想象,進行新知識或新方法的創造,這是學習力培養的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是學習力體現的最高境界。溫習與新知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是對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的檢查,是對相關知識的喚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引導,是系統建構知識的有效手段,是學習效率提高的科學方法。
2.設計鏈接問題還原知識的發生過程
數學定理的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即定理知識的認識教學和運用教學。對新知,如果僅僅引導學生用數學結論解決數學問題,這樣的引導屬于運用解題范式的“引導啟發”。經常這樣,就會弱化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創新知識的能力。什么叫新的知識點?是學生沒有學過的知識,如果在學生沒有作出辨別的基礎上就直接讓學生推理說明,這樣的教學看似教師在引導,實質是教師在灌輸,是教師主體的課堂表現。如同教孩子吃瓜,看到西瓜,問:這個瓜怎么吃?然后進一步啟發孩子打開它,告訴他里面的瓜瓤好吃。但是如果下次沒有別人的告知,拿到西瓜,孩子會不會直接也打開只吃瓜瓤呢?如果先讓孩子辨別一下這個水果與吃過水果的區別,讓孩子不僅找到吃的方法,而且學會選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先發現知識,然后再證明知識、應用知識,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是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課堂表現,學生才能更自覺地學習、掌握知識。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發現并且解決問題的喜悅與被動解決問題的任務感有著本質的區別。
比如,在講解蘇科版七年級下冊“三角形外角和”時,在學生理解外角概念的基礎上類比內角和,引導學生提出外角和大小問題的研究方向,然后由學生分組研究討論三角形外角和大小的規律和證明方法。這樣要比直接讓學生證明三角形外角和為多少度更有價值。在講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線段的軸對稱性”這一內容時,我呈現了兩個問題作為鏈接新知的導引。問題一: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l上任意取一點P,連接PA、PB,PA與PB有什么關系?證明你的發現。問題二:已知線段AB,若在平面上取一點C,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使點C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l上?進行探索并證明。教師讓學過這一知識的學生與沒有學過這一知識的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發現沒有明顯的區別,學過與沒有學過幾乎一樣。這樣的引導,學生的課堂表現更積極,思維更投入,能力提升更有效。這樣的引導,才能真正體現學生主體的引導,才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更有效方式。
當然,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學不是無節制地夸大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作用,而應對以往相對弱化的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學進行矯正。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不可或缺的教學過程。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學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重要環節。
三、進行知識運用練習與重復提升訓練
1.簡單重復操練
簡單重復操練更多的是關注練習的數量,即平時所說的“題海戰術”,其理論基礎為行為主義,即“刺激—反應—強化”。塑造行為的過程就是強化的過程,行為之所以發生改變,就是因為強化作用,因此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這種重復操練對于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如數、式的計算,解方程、不等式,使用直尺、圓規作圖等動手能力)是有效的。但它不能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深刻把握,特別是單一題型的重復操練。
2.變式練習
針對盲目使用重復操練的弊端,可對之使用變式練習。變式練習不是簡單、重復訓練的次數累積,而突出訓練中所包含的變異的性質,隱含著知識的認知、信息的篩選、模型的建構等更深層次的思維訓練,是一種積極的重復。這種重復提高了學習的質量和效率。變式練習有變情景、變題設、變結論、題設結論逆變等。當今的數學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變式練習,體會變式思維,學會變式思考,本身便是一種創新。數學理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理解的途徑有多種方式,但其中必須經歷一個從模仿到內化,再創造性應用的訓練過程。另外,由于變式練習突出了練習中“變”的因素,故有利于克服簡單重復性操練引起的學習厭煩情緒。所以,變式練習是一種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益并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以知識的有效掌握為前提,充分利用變式進行練習,既能夠幫助學生促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不至于過重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知識運用練習與重復提升訓練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力的主要手段。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