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宏


摘 要:數形結合是一個極富數學特色的信息轉換思想,根據數學問題的條件和結論內在聯(lián)系,將問題的數量關系轉化為圖形的性質問題,或者將圖形的性質問題轉化為數量關系問題。通過數形結合,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效結合起來,使問題化難為易,從而得以解決。這里主要從數形結合信息轉換的方法及注意點,在集合、函數、解析幾何等方面探究數形結合在中學數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數形結合;學習;應用
華羅庚先生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非。”所謂數形結合,就是根據數學問題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其代數含義,又提示其幾何直觀,使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和諧地結合起來。
縱觀數學的發(fā)展史,數與形的結合不僅使幾何問題獲得了有力的代數工具,同時也使許多代數課題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從而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數形結合思想貫穿于全部數學之中,數軸、計算法證幾何問題、三角法、復數法、向量法、解析法、圖解法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應用。
一、數形結合的三個途徑和三個原則
進行數形結合的信息轉換,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坐標系統(tǒng)的建立,引入參變量,化靜為動,以動求解;二是轉化;三是構造,即構造幾何模型,構造函數或構造一個圖形。
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時,還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等價原則,要注意圖形不能精確刻畫數量關系所帶來的多面效應;二是雙向性原則,即既要進行幾何直觀分析,又要進行相應代數抽象探索,僅對代數問題進行幾何分析容易失真;三是簡單原則,不要為了“數形結合”而數形結合,而應取決更有效、簡便和更宜達到教學。
二、數形結合方法的一些應用
1.運用數形結合處理集合交、并、補的問題
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解決有關集合的問題,是“形”之有效的。它使抽象的集合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1.設集合M={(x,y)|x2+y2=1,x∈R,y∈R},N{(x,y)|x2-y=0,x∈R,y∈R},則集合M∩N中元素的個數為( )
A.1 B. 2 C. 3 D. 4
分析:本題的幾何意義很明顯,集合M為單位圓上的點,集合N為拋物線上的點(如圖1),M∩N中元素只有兩個,圓與拋物線的兩個交點。
2.在二次函數方面的應用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于是許多一元二次方程問題通過二次函數圖象來解決。
例2.如果方程x2+2ax+a2-a+5=0的兩個實根在方程x2+2ax+a2+a-7=0的兩實根之間,試求a的取值范圍。
分析:函數y1=x2+2ax+a2-a+5,y2=x2+2ax+a2+a-7的圖象都是開口向上且形狀相同又有公共對稱軸的拋物線,把問題歸結為兩條拋物線頂點的縱坐標間關系問題,同時要考慮頂點與x軸的位置關系。滿足題設條件是拋物線y1的頂點縱坐標不大于零且大于拋物線y2的頂點縱坐標。(如圖2)
即-a+5≤0-a+5>a-7
解得5≤a<6
3.求值問題中的數形結合
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解題,能最直接提示問題的本質,直觀地看到問題的結果,只需稍加計算推導,就能得到確切的答案。其中許多代數極值問題,就潛藏著圖形背景,借助圖形的直觀性解題是尋求解題思路的一種重要方法,畫一個圖形給問題的幾何直觀描述,從數形結合中找出問題的邏輯關系,啟發(fā)思維,巧妙求解。
例3.如果實數x、y滿足等式(x-2)2+y2=3,那么的最大值是_______。
分析:等式(x-2)2+y2=3,有明顯的幾何意義,它表示坐標平面上以(2,0)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如圖4)。而表示圓上的點(x,y)與坐標原點(0,0)的連線的斜率,如此一來,該問題可轉化為如下幾何問題:動點A在以(2,0)為圓心,以為半徑的圓上移動,求直線OA的斜率的最大值,由圖4可見,當點A在第一象限,且與圓相切時,OA的斜率最大,經簡單計算,得最大值為tan60°=。
4.構造圖形,證明代數不等式
許多代數不等式,用中學代數知識去證明會有點力所不能及,若能借助幾何圖形,則問題迎刃而解。
例4.設a,b,c為△ABC的三邊的長,求證:
于是結論得證。
綜上所述,運用數形結合方法,應根據不同問題的不同特點,或者把數量關系問題轉化為圖形性質問題來處理,或者把圖形性質問題轉化為數量關系問題來研究,從而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
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地先形象后抽象,不但能促進這兩種思維能力同步發(fā)展,還為學生初步形成辯證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且能夠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可以養(yǎng)成多向性思維的好習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傅夢生.數形結合的應用策略研究[J].科技咨詢導報,2007(11):245.
[2]黃珊.數形結合思想與解題教學研究[J].數學教學與研究,2009(23):54-55.
[3]袁桂珍.關于數形結合的若干基本觀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16(03):29-3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