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玉
摘 要:現代教育觀點認為:誰獲取知識誰就是課堂的主體。“以人為本”成為當前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思想: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語文教育更應該注重回歸人性,培養身心健康、內心自由的人,應該讓孩子長成他自己,進而成為社會的棟梁。這即為教育者之責任,這也應該成為教育人共同堅守的信念與夢想。因而,語文課堂自然應將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它應該在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陣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發展自己的個性,完善獨立的人格,提高語文素質和人文素養。主要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9課《春酒》為例,談談對于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及看法。
關鍵詞:春酒;以人為本;生本課堂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以人為本”成為當前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校一直以來所倡導并踐行的教學理念。作為我校一名年輕語文教師,我深知要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在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中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新,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進入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享受語文的無窮樂趣,感受語文的精彩魅力,體驗學習語文的自信成功,發展自己的獨特個性,完善自己的獨立人格,提高語文素質和人文素養,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兩年,我深刻地體會到在生本教育中構建有效、高效的語文課堂是很重要的,真正的高效課堂是要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程度。看教學效果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否是愉悅的。本文主要結合我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9課《春酒》為例,談談我對于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及看法。
一、精心備課,正確引導
作為語文教師,上每一節課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閱讀文本數遍,從而得到自己對文本最真實的閱讀感悟。然后,還要廣泛地查閱資料,搜集各種教學資源、參照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教學參考、優秀教案、課件、教學實錄),汲取其他資源的優秀之處,廣采博納,取其精華,從而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
在上課前,還要再次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等,并結合學生所學內容及已有的知識、理解能力,還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知識需求、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及習慣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比較合理、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當代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多種多樣。如果讓學生有一杯水,老師就要是一條河,這樣才能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迅速而準確的解答,只有站在另一種高度,才能夠對學生作出正確的引導。
例如,本學期在教授琦君的散文《春酒》時,學習的重點是通過學習關于童年家鄉過年喝春酒的幾幅圖畫,賞析精美語言,體會深厚的情感。為此,我準備了《品讀》關于作者琦君的動態視頻介紹、《春酒》課文朗讀精美視頻、《舌尖上的中國》關于海外華僑對故鄉味道的癡迷與依戀、學生自繪的圖片以及閱讀文章的感悟。在上課時,用作家琦君的傳奇經歷導入,引發學生的興趣:
有這樣一位作家,1917年生在溫州,1949年遷至臺灣,50多年間,都沒有回過家鄉溫州。
有這樣一位作家,一生寫過很多思念家鄉的作品,直到她90高齡才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
有這樣一位作家,故鄉是她魂牽夢繞的地方,但她沒有吟詩,沒有作畫,也沒有唱歌,只是斟上了一杯故鄉的“春酒”。
她就是臺灣女作家琦君。今天,讓我帶著同學們一起來細細品嘗這杯故鄉的“春酒”吧。
在合作探究環節,我精心準備了幾個閱讀步驟,制作了精美課件,層層深入:
(一)酒醒落花風里,夢回啼鳥聲中——開懷暢飲,美讀春酒
(二)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細酌慢飲,品味春酒
(三)醉心造佳釀,溫情還舊香——精心醅制,釀造春酒
詩意引導,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由美讀到品味,由初品到細品,由細品到創造,讓學生深入體會、認知,并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和再創造的欲望。
在初讀課文時,我請學生通過合作回答:“我”泡的八寶酒與兒時喝的味道相同嗎?不同在哪里?從而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初步感受“春酒”的不同:
時間——童年
人物——母親
地點——故鄉
這一環節,學生的眼光與篩選能力以及課前預習都很重要,學生勤于閱讀、敢于發現,才能在課堂上突出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了充足的準備,老師才敢于放手,多給時間讓他們去展現自我,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精準設計問題,深入領悟
精準設計問題,符合學生實際,合理引導,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課程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勢必將成為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的橋梁,成為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精神的催化劑。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先認真去解讀文本。有些課文中有些字或句是此篇課文的“根”。抓住了這一個“根”,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體,悟透文本。
通過對文章細節的品味,很容易得出結論:我們看到的節日里孩子的快樂里蘊藏著原汁原味的童真童趣;母親是一個勤勞的人,善良的人,溫柔的人,慈愛的人,質樸的人,賢淑的人;作者懷念的家鄉是一個處處充滿溫馨的、充滿融洽的、充滿快樂的故鄉。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童年的趣味、母親的情味、家鄉的人情美和風俗美。這才是春酒的真正味道——琦君永遠懷念的母親的味道、家鄉的人情和風俗的味道。
對于本文的結尾,很多教學設計都粗略地匆匆帶過,而筆者認為,本文結尾深意十足,非常值得讓學生好好品味,這恰恰才是進一步領會作者蘊含在文字當中款款深情的鑰匙。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閱讀、問答、討論、評判等學習活動,給予精心指導,巧妙引領。對一些當前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留待以后適當的時候再研究,力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三、以生為本,合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投入實踐活動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與完善。要從學生實際的學習需要出發,抓住教學中的興奮點,真正實現對話,不斷幫助學生去“發現”,使課堂上有盡可能多的精彩生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展。
合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礎,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變現象為直觀,變復雜為簡單,寓情于景。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結合文章的主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理解,又將目標達成一致,趨于一定程度的統一,就需要教師要有充分的教學設計,且引導要得力,只有讓眾多個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顯示,讓矛盾的雙方或諸多對立面不斷轉化,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在平衡與不平衡中不斷地動態變化發展,讓課堂呈現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態勢,課堂教學才會真正地充滿生命力。這就是生本教育的力量,它讓這些鮮活的生命有了蓬勃奮發的美。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說:“孩子的心靈能夠因為大自然撫摸而變得更加充盈而豐滿。”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