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云
對于歷史的含義和性質,古往今來眾說紛紜。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梁啟超說:“史者何?記敘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可見,歷史包羅萬象。歷史課應該如何上,如何構建高效歷史課堂?作為一名在一線工作十多年的中學歷史老師,我認為在有限的45分鐘里取得最大的教學成效即為高效課堂。下面我來談一談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的一點體會。不足之處,望各位同行不吝賜教:
一、靈活導入
導入是必不可少的,我認為好的導入標準是用最少的時間發揮最佳的導入效果。我認為最重要的應抓住以下三點:(1)導入要緊扣主題。(2)導入要激發學生的興趣。(3)導入要精辟。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關鍵要選擇合適的,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長期以來,我習慣用以下幾種方式:(1)歌曲導入。例如:講授“燦爛的宋元文化”這課,我就用周杰倫的《青花瓷》導入;講授“改革開放”這課,我就用《春天的故事》導入。(2)圖片導入。以靜帶動,用靜態的圖片來激活學生的大腦興奮點。例如:講授“昌盛的秦漢文化”這課,我就用“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紙”的圖片導入;講授“人類的形成”這課,我就用《創造亞當》這幅畫導入;講授“羅斯福新政”這課,我就用羅斯福的照片導入。(3)歌謠、詩詞、對聯導入。講授“鴉片戰爭”這課,我就用“竹槍一桿,打的妻離子散,未聞槍聲震天;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來導入;講授“中華文化的勃興”這課,我就用古詩《蒹葭》導入;講授“新文化運動”這課,我就用胡適的新詩《蘭花草》導入。
二、自主學習
學生要做到的是大體上了解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題是必須要看的。要有自主學習目標,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課本上所有的資料。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讀課本:(1)注意課前提示,課前提示中有很多知識點,是一些學生容易忽略的,但在考試中有時會涉及這些知識。例如,八年級第5課“義和團運動的介紹”考試時會涉及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2)注意這一課講了幾目和目目之間的關系。(3)注意課本上的圖片和圖,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別類似圖片的能力,教會他們思考問題。(4)注意每一課的課后習題,課本中的名言、材料。對于課后的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課間的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可能出什么樣的題,我一般讓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材料自己出題。
學生自主學習僅僅解決了一般的基礎性問題,那么對于需要理解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
三、激情互動
高效課堂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因此,互動很重要。
(1)組內互動:對于組內互動,一般是教師針對這節課需要挖掘的問題而提出的問題,多是關于原因、背景、結果、影響等。提出問題要難易適度,既需要學生思考,又需要學生能通過組內的討論得出結論。這就看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是否能認識到初中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個度不好把握,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第9課改革開放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①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逐步形成的?②你認為應如何保障對外開放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性質?
(2)組間互動:針對探討問題說出自己組內的意見,看別組的同學是否認同。同時對于自己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討。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學生提出宰相制度的廢除有何弊端?學習九年級上冊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時學生提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在今天可能實行?
(3)師生互動:教師的導向作用是無論在什么課堂上都不可改變的。能否靈活駕馭課堂,我認為最基本的一點應做到讓學生不偏主題。在探討相關的問題時不鉆牛角,同時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教師及時做好歸納和總結,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要完成雙基目標,又要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求。在課堂上我除了解決學生通過互動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明確事件間的內在聯系,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互動僅僅是解決了本課相關的知識點,明白了相關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目目間的聯系,本課與本單元的聯系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精講了。
四、教師精講
高效課堂是以扎實的教學內容為載體的,所以教師精講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有助于學生從總體上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歷史會更容易。一般在單元初有個總結,我都會在開始學習這一單元時讓學生先讀一下,然后我粗略地解讀一下;學完后,我們重溫一下單元綜述,學生就會加深理解了。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首先讓學生明白本單元的主題是侵略與反抗,兩條主線,四次戰爭,三個不平等條約,一個社會性質的轉變。
參考文獻:
申昌峻.淺談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園:教育科研,2012(0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