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朱松柏 陳 昆 吳 洋
1.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云南 昆明 650021
?
溫陽通絡法治療寒濕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進展
杜娟1朱松柏1陳昆1吳洋2
1.云南中醫學院,云南昆明650021;2.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風濕科,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主要累及脊柱、中軸骨骼和四肢大關節的慢性免疫炎癥性疾病,腎陽虧虛,寒濕痹阻為其主要病機,溫陽通絡法是治療本病的不易之法。從微觀角度探析寒濕痹阻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關系,為溫陽通絡法治療本病提供臨床依據。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寒濕痹阻證;溫陽通絡法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免疫炎癥性疾病,主要癥狀為腰背部僵硬、疼痛及活動障礙,以及非對稱性下肢關節腫痛。我國的總體患病率約為0.3%[1]。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未明,可能與遺傳、慢性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環境等因素有關。強直性脊柱炎屬于中醫“痹證”、“大僂”等病的范疇,多與腎陽虧虛,寒濕痹阻相關。在臨證治療時,當以溫陽通絡法貫穿始終。本文對于寒濕痹阻與AS的發病關系和現代機理,以及溫陽通絡法治療AS的臨床應用,淺析如下。
1寒濕痹阻與AS密切相關
《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曰:“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提出AS的發病與陽氣不足,肝腎虧虛,復感風寒濕邪相關。李奇等[2]認為春冬兩季為AS易發季節, 以冬季發病例數最多,提示風、寒、濕邪在本病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郭云柯等[3]認為先天不足,腎陽虧虛,溫煦作用減退,陰寒之邪又乘虛侵襲,久則經絡之氣不暢發為AS。商阿萍等[4]認為先天之精不足,腎虛督空是AS發病的內因,風寒濕邪是致病條件。馮興華等[5]認為腎虛是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加之外邪侵襲,終成AS。因此腎陽虧虛,寒濕痹阻是AS發病的主要病機。
2寒濕痹阻型AS的現代機理
2.1血流變學風寒濕邪可引起血漿冷凝蛋白增多,影響血液流變性能,使外周組織發生缺血再灌注性損傷,從而導致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6]。許德英等[7]對120例AS患者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壓積等指標均有顯著增高(P<0.01),紅細胞沉降率、紅細胞聚集和剛性指數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紅細胞變形和電泳指數有明顯降低(P<0.05),因此表明AS患者有明顯的血液流變學異常和微循環障礙。
2.2細胞因子與炎癥反應鎮蘭芳[8]在不同壞境中觀察CIA模型大鼠,發現風寒濕環境能加重CIA大鼠血清及關節液中IL-17的表達,且與濃度呈正相關,可見大量滑膜細胞及炎性細胞浸潤,血沉的增快更明顯。張六通等[9]研究發現外濕可使滑膜充血,關節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炎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研究顯示[10],IL-23與IL-17在AS患者血清中均升高,提示AS患者IL-23誘導IL-17產生并使其在發病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2.3凝血機制研究發現AS患者體內血小板計數的變化與疾病活動性有關,可作為判斷AS病情活動的臨床指標[11-12],王鋒等[13]研究發現AS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明顯高于正常人。
3溫陽通絡法治療AS依據
溫陽通絡法是通過溫熱藥調補、振奮、宣通陽氣以治療陽氣痹阻或者陰寒內盛所致病癥的方法。《醫理真傳·卷二》中“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吳佩衡先生認為“多一份陽氣,便有一份生機;多一份陰霾,便多一份殺氣”,陽氣是機體生命之根本,然一身陽氣實根于腎,在生理狀態下陽氣是生命的動力,在病理狀態下又為抗邪之活力,強調了陽氣對機體的重要性。AS的病機為先天不足,腎陽虧虛,陰寒之邪侵襲,閉阻經脈氣血,在臨證治療時多采用溫陽通絡法。吳生元教授認為“溫”可以扶陽溫里祛寒,“溫”則氣血流通;“通”可以通降理氣,舒經活絡,利濕化痰,使氣血調暢。他認為“溫扶陽氣”,宜溫而不宜補,溫則氣血流通,補則寒濕易滯。溫陽通絡法不僅能扶陽固本,溫陽化氣,更能溫經通脈,祛除風寒濕邪,使正氣充足,扶陽化陰,調節陰陽,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狀態。
4溫陽通絡法用藥特點
4.1善用溫陽藥溫陽藥多味辛、性溫,能祛寒散邪,使氣血流通,筋脈關節得以濡養而止痛除痹。常用的溫陽藥物有附子、川烏、草烏、肉桂、吳茱萸等[14],梁善皓[15]研究分析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溫里藥頻次最大的前三味中藥為附子(196次,1.82%)、肉桂(52次,0.48%)、吳茱萸(42次,0.39%)。附子的散寒作用可以理解為與增強免疫系統、鎮痛、增加血氧等作用相關[16]。吳佩衡把附子列為“中藥十大主帥”之首,吳生元教授提出應用附子要最大限度發揮其溫扶陽氣的功效,同時要避免其毒副作用。在多年臨床實踐中,常用附片30~120g[17]。此外,張明發[18]研究發現大多溫里藥具有鎮痛、抗炎、抗變態反應的作用,且能抗血栓形成,擴張外周血管。
4.2配伍活血化瘀藥物痹癥多夾瘀,瘀則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在溫通散寒的同時,應配伍活血化瘀的藥物,以達溫經通絡、散寒化瘀,驅散陰寒凝滯之邪,取“寒者熱之”、“血得溫則行”之義。梁善皓[15]分析發現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牛膝、川芎、雞血藤、紅花等。
4.3配伍理氣的藥物溫陽藥物配伍理氣藥物,針對陽虛寒凝之氣滯、氣逆兼證,可使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一則引導氣血趨向于表,再者引導邪氣從表排除體外;理氣藥得溫陽藥既能使氣血流通,又能調節人體氣機、促進氣血津液流通。尹中信[19]分析發現溫陽藥中常配伍的理氣藥有陳皮、半夏等。
5溫陽通絡法治療AS臨床應用
張仲景在《金匱·中風歷節病》中“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此兩方的關鍵在于用溫通之品,體現了溫陽通絡法在治療歷節病中的應用。袁滿等[20]用加味烏頭湯(制川烏、白芍各30g,黃芪30g,麻黃、干姜、桂枝、薏苡仁、蒼術、澤瀉各15g,炙甘草10g,蜈蚣2g,全蟲3g)治療60例寒濕痹阻型AS患者,有效率86.67%。吳洋等[21]用蠲痹顆粒(附子、黃芪、防己、桂枝、白芍、細辛、川芎等)治療寒濕痹阻型AS患者30例,結果:顯效16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吳正華[22]用溫陽通絡法治療AS患者28例,結果:有效13例,好轉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4%。張付祥[23]用附子湯加味(制附子15g,茯苓10g,黨參12g,白術12g,赤芍12g,桑寄生20g,補骨脂20g,淫羊藿20g,桂枝12g,地龍9g,全蝎9g,穿山甲10g,制馬錢子0.5g)治療AS患者68例,結果:治愈25例,顯效23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9.7%。王一荃等[24]用新加陽和湯加味(鹿角片10g,熟地黃15g,桂枝10g,麻黃6g,白芥子6g,蒼術10g,白術10g,桑寄生15g,獨活10g,防風10g,秦艽12g,川牛膝10g,炙甘草6g)治療AS患者20例,結果:有效16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00%。徐連登[25]在陽和湯的基礎上加附子、補骨脂治療AS患者45例,總有效率95.00%。郭會卿等[26]在桂枝芍藥知母湯的基礎上加補肝腎、強筋骨類中藥組成溫督補腎丸,治療30例腎虛督寒型AS患者,結果患者功能改善情況良好,各項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潘存生[27]用溫陽散寒蠲痹湯(黃芪、淫羊藿、巴戟天、獨活等)治療AS患者43例,結果:顯效5例,有效3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69%。
6小結
寒濕痹阻證是強直性脊柱炎臨床常見證型,臨床實踐證明溫陽通絡法是治療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辯證論治基礎上,應重視溫陽通絡法,并進一步探究溫陽通絡法治療AS的機理,為中醫藥治療本病提供科學依據,值得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吳珊珊,段振華.強直性脊柱炎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8):988-992.
[2]李奇,張艷珍,喻建平.從中醫證候逆向分析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機[J].光明中醫2011,26(4):625-626.
[3]郭云柯,紀偉,汪悅.陽和湯加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腎虛寒濕證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4,33(12):980-983.
[4]商阿萍,潘廣博.辨證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J].河北中醫,2008,30(6):599-601.
[5]梁慧英,馮興華.馮興華教授對強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機認識的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9):2012-2014.
[6]葉應陵,崔仲禮.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和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57-58.
[7]許德英,常永超,程國平,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16):20-21.
[8]鎮蘭芳.外感風寒濕熱與痹證相關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33-36.
[9]張六通,梅家俊,黃志紅,等.外濕致病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99,40(8):496-498.
[10]Paul Bowness, MBChir, DPhi, et al.Th17 cells expressing KIR3DL2+ and responsive to HLA-B27 homodimers are increased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J Immuno1,2011,186(4):2672-2680.
[11]黃建華,黃建武,阮利云,等.活動期強直性脊柱炎血小板參數的表達及臨床價值[J].中醫正骨,2012,24(5):13-14.
[12]姜楠,馮興華,何松蔚,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計數變化及中藥干預作用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2,32(7):692-695.
[13]王鋒,汪年松,晏春根,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11(7):911-913.
[14]顧玲麗,粟榮,狄朋桃,等.應用扶陽理論治療骨痹體會[J].光明中醫,2014,29(5):1056-1057.
[15]梁善皓.中醫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系統評價及用藥分析[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54.
[16]丁濤.附子的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J].中醫學報,2012,27(12):1630-1631.
[17]杜義斌.吳生元教授“扶陽”為特色治療老年病經驗拾萃[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2):8-10.
[18]張明發,沈雅琴.溫里藥溫經止痛除痹的藥理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29-32.
[19]尹中信.理氣藥在方劑中的配伍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24.
[20]袁滿,周振坤,馬政濤,等.加味烏頭湯治療寒濕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12,41(3):24-25.
[21]吳洋,馬銘.蠲痹顆粒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1,26(11):2222-2224.
[22]吳正華.溫陽通絡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28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5):343.
[23]張付祥.附子湯加味治療強直性脊柱炎68例[J].河南中醫,2010,30(8):741-742.
[24]王一荃,汪悅.汪悅教授運用新加陽和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20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1):135-137.
[25]徐連登.加味陽和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5例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1,31(9):873-874.
[26]師麗萍,郭會卿.溫督補腎丸治療腎虛督寒型強直性柱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3):25-26.
[27]潘存生.溫陽散寒蠲痹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3例[J].吉林中醫藥,2012,32(10):1028-1029.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049-02
作者簡介:杜娟(1989-),女,甘肅隴南人,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風濕病的防治與研究。E-mail:1141943706@qq.com通信作者:吳洋(1962-),女,云南昆明人,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風濕病的診治,E-mail:455104220@qq.com
基金項目:云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