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丹作者單位:117100 遼寧 本溪,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
?
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應用體會
謝志丹
作者單位:117100 遼寧 本溪,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討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80例頜面手術病人,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口腔沖洗改良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口腔涂擦法,比較兩組舒適度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舒適度和并發癥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有利于保持病人的舒適度,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口腔沖洗改良法;頜面手術;體會
在臨床上,口腔頜面手術的切口部位往往是在病人的口腔內部,因此病人在手術后需要長時間禁食,這會降低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再加上病人術后口腔活動受限,因此口腔自我清潔能力也普遍較差,容易導致細菌繁殖及不同程度的感染,這也是口腔頜面手術后病人容易出現口腔炎、口腔潰瘍等并發癥的重要原因[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日益成熟,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收集80例頜面手術病例,探討口腔沖洗改良法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頜面手術病人,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3.2±3.3)歲。觀察組男21例、女性19例;年齡為25~65歲,平均(43.5±3.5)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口腔沖洗改良法。病人取坐位或半坐臥位。準備好吸氧設備和連接管,然后將喉頭噴霧器球囊取下,并在藥壺中加入提前調配好的漱口液。打開氧氣,期間氧流量控制在8 L/min左右。然后把喉頭噴霧器緩緩地置入病人口中,以便于進行環形噴霧。針對頜間結扎的病人,需要對其口腔進行反復噴洗;在缺損牙位或者頜后磨牙間隙部位放置沖洗管和吸痰管,然后將病人口腔內的殘留物徹底沖洗干凈;針對口腔癌的病人,醫護人員在實施沖洗操作前需要全面地檢查病人的皮瓣和口腔切口,所使用的沖洗管要避免接觸病人的切口瓣,而沖洗液則要保證與病人的病變部位充分接觸,可引導病人進行舌體攪動動作[2];針對上頜骨次全切除術的病人,需要借助于碘仿紗包隔離病人的鼻腔與口腔,以免在口腔沖洗過程中藥液從病人的口腔流出。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口腔涂擦法。將醫用棉棒浸泡于專用的護理液內,然后對病人口腔的各個側面進行反復擦拭。在擦拭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控制好力度,動作要輕柔,避免對病人的口腔黏膜造成損傷。
1.3 觀察指標 包括舒適度和并發癥發生率。
1.4 舒適度判定標準 非常舒適:口腔清理后,病人口腔內不存在食物殘渣,且在清潔過程中,病人不存在疼痛感,病人樂于接受治療。比較舒適:經口腔清潔后,病人口腔內存在少量的食物殘渣,并且伴有輕微的疼痛感。不舒適:經過口腔清理后,病人口腔內存在少量的食物殘渣,并且伴有明顯的疼痛感,部分病人甚至難以忍受,導致其不愿意配合清理操作[3]。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非常舒適21例、比較舒適17例、不舒適2例,舒適率為95.0%;對照組非常舒適14例、比較舒適15例、不舒適11例,舒適率為72.5%,兩組舒適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4,P <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中口腔炎2例、口腔潰瘍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5%;對照組口腔炎5例、口腔潰瘍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4,P<0.05)。
在常規口腔護理中,醫護人員往往是借助雙氧水或者生理鹽水對口腔側面的各個部位進行擦拭,這樣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理口腔內的殘余物,減少細菌含量,但卻往往難以徹底地清洗口腔內部的手術切口,所以仍然會有細菌殘留,效果有限。而沖洗改良法能夠將口腔內的唾液完全清理干凈,然后借助于邊沖邊吸的方法將細菌徹底清除干凈,有助于消除手術切口部位的炎癥反應,同時能夠保持口腔內的濕潤度。所以在預防切口感染的同時,也能有效減輕病人疼痛感,維持舒適度,增強病人的依從性[4]。
參考文獻:
[1] 林曉萍.常見口腔黏膜疾病的診治[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3,20(11):4.
[2] 葉蕾,賀娟,趙文,等.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5):71-72.
[3] 張學鵬.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8):60-62.
[4] 梅健,宋方慶,許峻瑜,等.頜面手術口腔沖洗改良法臨床應用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7):17-18.
臨床經驗薈萃
(收稿日期:2016-01-08)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3-0056-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3.028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