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瑞
摘要:近幾年頻發的地震、海嘯、颶風、泥石流、火山爆發、急速融化的冰川以及難以驅散的霧霾等已時刻給人類敲響警鐘,環境保護已迫在眉睫。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倡綠色低碳生活,保護地球母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已成為人類的共同期盼。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為了拯救我們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要在生物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責任感,形成關愛環境的態度。其次,要利用課外活動的形式來加強教育并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為保護和美化我們的家園而努力!
關鍵詞:環境保護 ?低碳生活 ?初中生物教學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82
在當今世界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環保和低碳生活已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環境保護是事關全民族的、為人類造福的事業,但也只有依靠全民族的努力,才可能搞好。因此,這不只是各級政府、各級領導人的工作職責,同時也是每個公民共同的神圣責任和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中學是培養青少年認識環境、熱愛環境、自覺地保護環境的重要階段,是對青少年滲透環境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在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的工作中,作為初中生物教師,不但要以身作則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那么在初中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了解環境現狀、認識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并培養能源危機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及樹立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習慣的呢?
一、在課堂上,利用教材,結合實例,滲透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教材是我們進行環保教育的有效工具,在教學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通過教材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一)故事法
故事具有獨特的教學功能,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是情感世界的熔爐,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融入課堂,主動熱情和不懈地探索、追求知識。下面我就談談利用故事法在課堂上怎樣進行環保教育的案例。
我們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這一節中,課后題3中,談到水污染問題時,可以給學生引入一個幽默且令人悲哀的故事,故事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一輛手扶拖拉機在葛洲壩水庫邊因沒油而熄滅了,一籌莫展的機手望著水庫里混濁的水,成片的浮油,忽然靈機一動,跑到水邊,用水桶舀了浮油灌入油箱,沒油的拖拉機居然突突地開走了。由此可見,我國的水污染是多么嚴重,多么普遍。利用夸張、幽默的故事,使學生感受到水污染就在身邊,并且意識到水污染的嚴重性,從而具有保護水資源的危機感和使命感。
(二)游戲法
游戲教學是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把知識進行科學、藝術的設計,再通過游戲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形式。游戲也是一種富有魅力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且游戲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強化記憶、消化知識,培養他們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下面我將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在課堂上運用游戲法來進行環保教育的例子。
在講到七年級上冊“生態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這一節時,課后題3題:“有人愛吃青蛙,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青蛙,這種做法會產生什么后果?”以這道題為題材,把學生分為三組,以小組為單位,課下由學生自編自演小品,課上進行表演比賽。學生在自編自演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人、青蛙、害蟲、作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感受到在自然界中,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制約關系;意識到自然界的食物鏈中,無論哪一種物種的減少或滅絕,都會給其他物種帶來影響,進而破壞生態平衡,影響人類生存;使學生懂得人們長期亂捕亂殺動物的行為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是人類居住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要自覺抵制,堅決禁止,這樣,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滲透環保教育,學生的環保意識必然增強。
(三)利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是目前比較先進的輔助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教學中,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生物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利用多媒體就可以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使學生的認識更深刻,思想意識更強烈。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我搜集了近年來環境惡化的一些資料向學生展示:(1)在縣城周邊工業區去拍攝工廠正在施工時,煙筒里冒著濃煙的視頻。(2)冬天供暖時,造成霧霾影響交通的視頻。(3)早上遛早時,走到陽光駿景小區東邊的小河邊時,不由得捂住鼻子的場景,以及河邊塑料袋等垃圾堆積成山的視頻。(4)展示孟村縣農民用被污染的河水給小麥澆水,結果小麥都發黃并枯死的圖片。學生看到后深刻意識到環境污染就在我們身邊,環境污染已真正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已迫在眉睫,并使他們真正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
這些貼近生活的畫面加上優美的語言描述,極強地渲染了課堂氛圍,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生態平衡被破壞的原因,也身臨其境地理解了環境保護和創造良好生態對人類的重要性,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愛心和環保意識。
二、利用課外實踐,增強環境教育的實效
環境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是否確立了環境要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否能參加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因此,開展中小學環境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既重視學習環保知識,又重視開展課外的實踐活動,利用不同形式的課外實踐,使中小學生從小就培養起積極的“參與意識”。
(一)參加公益活動
組織學生參加美化校園、種植成材樹,清理公共垃圾等活動,既可提高學生的公德意識,又可增強他們參加環保的自豪感。具體行動:(1)學校每天組織學生進行衛生打掃,力求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使師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2)3月15日植樹節時帶領學生參加“鹽山陽光公益”小組的植樹活動。(3)暑假帶領學生清理小河邊垃圾,還小河邊清晰的空氣、美好的環境。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改善環境。從而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形成使他們從小樹立改造環境的志向。
(二)開展社會調查
開展社會環境調查,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感知,去了解環境惡化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危害,接受環境教育。
“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名詞,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的發泡塑料飯盒、各種塑料袋、農用地膜等,給環境造成的污染。我們就針對白色污染在小區附近進行了調查。例如,我們去小區門口的小吃部,調查一天可使用100雙左右的一次性筷子,小區門口菜店調查一天可使用300個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在小吃街的一個垃圾箱口處,統計了一下,一個小時扔大大小小包裝袋、快餐盒與塑料制品的次數,早上統計大約130次,中午150次左右,晚上80次左右,這僅僅是一個小吃部、一個菜店、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料就如此之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全球廢棄的塑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在席卷全球保護環境的浪潮中,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必須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使學生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貢獻。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