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詩歌是最具文學底蘊的一種文學體裁,但高中學生卻興趣不大,而且覺得很難。如何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呢?本文中筆者從詩歌情感鑒賞入手,介紹了幾種體悟詩歌情感的技巧,通過知人論世、關注題目、把握形象和揣摩語言來降低高中生分析詩歌情感的難度,從而減小高中生和詩歌鑒賞中的障礙,讓學生在感悟詩歌情感的過程中,享受美,提升個人素養。
關鍵詞:詩歌情感 ? 形象 ? 詩眼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62
中國的詩歌歷史悠久,凝聚著中國人三千多年的智慧結晶。詩歌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向我們展示著眾多杰出詩人的多彩生活和情感世界。每首詩歌不僅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去體味,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高中生感悟詩歌情感的過程,無疑就是享受美、提升個人素養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下的一個教學目標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欣賞詩歌、品味詩歌情感對高中生情商的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顯而易見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高中階段詩歌鑒賞卻始終是個難點,教學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已經越來越淺淡。早些年的高中生對喜歡的古詩詞句反復地背誦,還會有個別學生把詩句自然而然地用于平時的練筆里,而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下,只有調動各種方法讓學生更準確地體會詩歌的情感,并在體會情感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魅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詩歌乃至古典文化的興趣。根據之前教學的一些經驗,除了讓學生在早讀和課下多讀詩歌培養語感之外,在如何分析高中語文詩歌中的情感上,我還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知人論世
了解詩人的經歷對體悟詩人的不同情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詩歌是詩人有感而發,而“感”肯定又和詩人的經歷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想要讀懂詩詞就先要了解作者。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只要知人論世,便可以了解到白居易有著“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卻因為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對于心懷抱負、關心民間疾苦的白居易,可想而知,當時失落、悲傷的情緒自然充斥著整個胸臆,詩人也只能依靠《琵琶行》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知道了白居易的經歷和詩歌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歌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又例如,李清照,她的生活經歷以南宋為界,詩歌情感也因北宋、南宋生活變化呈現不同特點。前期多寫少女、少婦時期的歡樂美滿和相思的愁苦,清麗明快,如《點絳唇》《一剪梅》;后期因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國傷痛,詩詞變為凄涼悲痛,抒發懷鄉悼亡情感也寄托強烈亡國之思,具有愛國主義和諷政色彩,如《武陵春》《夏日絕句》。所以在鑒賞李清照詩歌情感時,只要知道屬于哪個時期寫的,所要表達的情感就很容易體悟了。
二、關注題目
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往往透露著詩歌情感方面的信息。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題目是詩歌情感的窗戶,我們可以通過“題目”這個窗戶來觀察、透視詩歌的情感。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歸去來兮辭》是很典型的例子,其中的“歸”字很有意味。即使沒有讀詩,也可以大致猜到情感主線是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向往。分析完詩歌的內容后,的確也是如此。題目還暗示著題材,詩歌題材大致分為:羈旅思鄉詩、送別詩、詠史懷古詩、閨怨詩、邊塞詩、詠物言志詩等。能初步斷定詩歌的題材,情感也就更好把握了。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首詩歌屬于懷古詩,而懷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無非就是昔盛今衰的感慨,壯志難酬的苦悶,年華流逝的感傷,渴望建功立業的愿望,對統治者的勸諫等內容。再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很容易就發現《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首詩歌的情感就是其中的兩個,即壯志難酬的苦悶和年華流逝的感傷。
三、把握形象
形象往往是詩歌情感的載體,鑒賞形象到位了,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詩歌的形象是指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從形象的定義中便可看出,形象和詩歌情感的密不可分。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漁父詞》,詩中的漁父是分析這首詩歌情感的突破口。如果能分析出詩人塑造的是一個遠離塵世、獨釣寒江的漁父形象,詩人借這個形象所要表達的堅決放棄官場生活、追求恬淡自適的隱居生活的心志就自然而然地浮現于眼前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詩歌前兩聯塑造了特定的景色,即一幅蒼涼凄清的秋景圖。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形象的塑造正是為了渲染氛圍,烘托情感。蒼涼凄清的秋景烘托出詩人孤獨漂泊、年老多病的悲苦之感。形象中還有一些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比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柳樹,以折柳表惜別等。
四、揣摩語言,推敲詩眼
“詩眼”是指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所以抓“詩眼”是鑒賞詩歌的關鍵。比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中最精煉傳神的字就是“怨恨”,這兩個字正點明了這首詩的情感。接下來再分析“誰怨恨”“怨恨什么”又“為什么怨恨”,便能順藤摸瓜,體悟出詩人想要借王昭君表達出的羈旅漂泊、功業無成的悲憤了。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這兩首詩的詩眼都是“愁”,只要抓住這個“愁”字,弄明白“愁的是什么”“為什么而愁”“詩人又是如何表達這種愁的”,就能分析出《醉花陰》表達的情感是獨處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聲聲慢》表達的情感則是亡國之痛、家破之恨、夫死之悲、孀居之苦。
綜上所述,鑒賞詩歌情感也都是有技巧的。掌握好這些技巧,學生感悟詩歌情感就不會再毫無頭緒、云里霧里了。當然,鑒賞詩歌并不一定只從上文提到的單一方面來體悟,最好以其中一個為重點,同時結合其他的角度來分析,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感悟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劉勰有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詩歌還是要多誦讀、多閱覽、多感悟,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