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泗鈺
【摘 要】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很大一部分都依賴于各種各樣的題目。而對小學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衡量也同樣很大程度依賴于題目。在新課標之中明確規定,學生有必要掌握多種類型的解決問題策略。本身基于此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采用多樣的解決問題策略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策略;教學
學生解決一項題目,得出結果;這個過程并不能認為學生就真正掌握了所需的知識。而應當認為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真正的知識才能被認為完成了課程。目前來說,在小學教學之中方法和教學策略都很多,然而這些策略究竟有沒有真正的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的作用還有待考察。
一、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培養的必要性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數學的能力培養更偏向于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之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教學知識的實用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實際上也是基于教師對應性的教學方法;過去的以題目和知識點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因此,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師來說,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的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了教學方法改進中的主要方面。這些改革方法首先是對教學模式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做出了改革,比如說改革題目形式;采用趣味題目;又或者鼓勵學生自行學習和解決問題等等。
另一方面,在新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中,更多的強調了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之因素。我們知道,小學生正處于個性自由發展的年齡;每個學生也會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手段。這也是教師在進行分類教育的主要依據。在教學之中,教師應當鼓勵每個學生開發自身的能力與潛能,學習多方向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改進他們的思維模式,發展他們的能力。
二、對小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培養的具體建議
1.以提高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為出發點
在任何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都應當以學生的能力發展作為基本原則和教學目標。雖然在教學之中教學標準的知識概念與問題解決方法,但是也鼓勵學生自主的探索與突破。既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來指引學生對課堂之中的內容產生興趣,也要幫助他們自己探索如何來解決問題。
然而也要注意到,學生掌握太多方法也并不是好的。效率不高的學習方法會反而降低學習的效率。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正確的使用學習方法和策略,既要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成長,也要指導學生正確的發揮其效率。在實踐中,可以在講述一個新問題時提出幾種思考方法和可能的答案,讓學生自行判斷何者正確何者錯誤。又或者在講述與之前的內容有較強聯系的課程,如在方程式基礎的教學之中,就可以與之前一些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相互比對。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使他們對如何解決問題有更深的了解;在遇到問題時也就能夠采用最有效率的策略加以解決。
2.對教材給予充分解讀
數學課程授課的基礎是教材。對于教師來說,對教材的全面認識和深刻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教材各個知識要點要充分體會,并在課堂之中加以體現。另一方面要關注的是學生表現出來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認識程度。才能對應的根據其情況來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若要學生能夠靈活的面對和解決問題,也必須要保障授課過程的質量,學生的問題解決方法本質上是依托于扎實的基礎知識的。
3.充分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盡量的把握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這不僅要求教師積極的在課堂上與學生展開交流,也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比如說,在計算對向行駛的兩火車之間的狗究竟跑了多長時間和多遠這個問題之中:一部分學生使用了標準的方法;另一部分的學生則可能會試圖先去計算狗跑了多遠的問題。作為教師而言,不能簡單的說某個方法是錯誤的,而應當指出兩個方法之間各自的區別和原理,使學生認識到解題方法的選擇方式。
4.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置情境
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之中假如一些獨特的情境,對于他們解決問題來說也是有益的。趣味數學題不僅起到了傳授知識的作用,也能夠同時開拓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在接觸問題之后不是直接使用傳統的方式,而是對題目整個的展開思考。我們以一道智力數學題為例。一個人花了50元買了一件衣服,之后店主找他五元,最后店主發現這張錢是假的,店主究竟損失了多少錢。學生可能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將衣服的價值加入等等。但是實際上店主損失50元。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之中承擔著培養能力和教授知識的兩方面任務。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也是與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息息相關的。目前來說,雖然相關經驗很多,但是還缺乏統一的策略。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之中需要教師多多摸索,同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學勇.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分析[J]. 科學中國人,2015.02(25)
[2]程艷萍,向坤.探究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J].時代教育,2015.04(23)
[3]劉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