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麗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171
?
安全生產過程中的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
袁慶麗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0171
摘要:安全生產,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通過采取相應的事故預防和控制措施,避免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的事故,以保證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和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安全生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安定的保證。2015年8月12日晚23時許,天津濱海新區港務集團瑞海物流危險化學品堆垛發生火災,在消防滅火過程中,現場發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成為震驚世界的重大事故。以此事故為研究樣本,可以發現我國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法律實施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法律仍沒有發揮在安全生產中的“治國重器”作用,我們在“依法治安”的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安全生產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關鍵詞:安全生產;法律責任;違法必究
一、安全生產領域法律實施存在的問題
(一)安全生產法律意識淡薄
安全生產領域的主要責任主體有政府機關及其負責人、生產經營單位及其負責人員、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天津“8.12爆炸事故”暴露出相關責任主體安全生產法律意識淡薄。相關政府監查部門漠視法律,不認真履行監管職責、玩忽職守、甚至濫用職權,最終使安全隱患發酵成安全事故。生產經營單位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違反我國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非法儲存危險物質,最終釀成重大責任事故。中介機構無視法律規定,提供虛假證明文件,使不符合安全生產標準的企業獲得資質認定,埋下安全隱患。“8.12”爆炸事故是我們安全生產領域相關責任主體法律意識淡薄的一個縮影,安全生產的各責任主體不能認真的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就會使法律實施效果大打折扣,“有法不依”,為安全事故埋下隱患。
(二)安全生產法律責任實現方式過于片面
關于安全生產法律責任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安全生產法》當中。《安全生產法》的立法目的是“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將監督管理放在首位,表明我國在安全生產上重視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為作用,為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在我國的安全生產法律責任中,追究的大部分是行政責任,很少見民事賠償和刑事處罰,責任的實現形式向行政處罰、黨紀處分傾斜,造成責任實現方式的片面化。
(三)安全生產領域執法不嚴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實行①。安全生產事故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主要有以下表現方面:一是事故隱患和小事故不處罰。在我國的安全生產工作中,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主要建立在發生重特大事故的基礎上。對于安全隱患和小事故,盡管存在違法行為,但檢察、公安一般不會介入,更談不上追究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二是“以罰代法”。對于發生在安全生產中的違法行為,生產企業和相關從業者一般不認為是違法,而認為是違章或錯誤。單位對個人一般僅僅是進行批評教育,重者進行罰款,安全主管部門出于地方保護,一般對經營單位采取罰款的方式予以處罰。通常是為罰而罰,罰了再犯,直至發生重大事故。三是“監管部門不追究”。很多重特大事故與政府部門和監督管理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直接相關,但發生重特大事故后,受到處罰的往往是事故發生單位的負責人,但監督管理部門的責任卻難以追究,即使追究也是輕描淡寫。
二、提高安全生產領域法律實施效果的建議
(一)加強安全生產領域法制宣傳教育
知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在安全生產相關的責任主體之間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其法律意識的必要途徑。首先必須保證相關監管主體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其監管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崗前培訓、定期培訓考核等的方式,提高監管機構的法治意識,提高其“依法監管”的能力。其次,任何一項安全措施或安全衛生規范最終都要通過用人單位及職工的行為才能實現,因此,任何一種有效的職業安全制度都不能不將安全教育作為其基本內容。②因此在企業等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安全法制教育和職工接受安全法制教育沒有成為自覺行為之前,有必要通過法律的強制作用保證企業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只有常態化制度化,才能使企業等生產經營單位了解法律,敬畏法律。最后,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產的重要責任主體,如果承擔安全評價、檢測、論證、檢驗事項的從業人員在提供服務過程中弄虛作假,會嚴重干擾監管機關執法,也會誘導企業等生產經營單位“違法走捷徑”。因此必須重視對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法制教育,保證其嚴格遵守安全生產相關法律規范,自覺遵守職業道德。
(二)完善安全生產法律責任體系
如前文所述,一直以來我國的安全生產法律責任實現方式過于片面,注重追究違法行為的行政責任,部分追究其刑事責任,鮮有民事法律責任的用武之地。隨著社會權利的覺醒和人權保障意識的提高,在近年來發生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安全生產不僅僅是從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更是從個體勞動者角度提出的呼吁。“作為一個完整的安全責任制度體系,除了行政責任,還應有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③只有將民事責任逐步充實到安全生產法律責任制度當中去,發揮民事責任補償損失,彌補受損的社會關系的作用,才能減小安全生產事故造成的惡劣影響。同時應對安全生產的行政責任進行科學設置,明確刑
事責任與行政責任的界限,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調整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
(三)加大執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安全生產的實現離不開強有力的執法力度。因此在提高了安全生產領域相關責任主體的法律意識,完善了安全生產法律責任體系之后,必須在執法上狠下功夫。
1.依法查處安全生產事故中的職務犯罪
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法治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安全生產事故所涉及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失職瀆職等職務犯罪行為沒有得到有效查處。安全生產事故中的職務犯罪不能得到及時查處,一方面不能威懾瀆職失職等職務犯罪的繼續發生,另一方面也會對安全生產事故中追究其他人的犯罪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嚴厲查處安全生產事故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濫用職權的行為、玩忽職守的行為、索賄受賄的行為,妥善查處安全生產事故中的職務犯罪。
2.依法追究安全責任事故中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生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錯誤的指揮決策,埋下了安全隱患,最終釀成重大事故。無數的事故表明,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的一個錯誤決策會給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可
彌補的損害。因此必須依法嚴厲追究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以威懾其他的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使其不敢知法犯法。要防止以追究行政責任和經濟責任代替刑事責任,沖破地方保護主義,加大對安全生產事故中經營單位負責人的處罰力度。相信高昂的違法成本會使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不敢鋌而走險,安全生產形勢會得到好轉。
3.處罰前移,加大對安全生產隱患的懲處
根據海恩法則的警示,在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近年來,安全生產事故經常發生,但對事故進行深入調查后會發現,這些事故具有相似的根源,即安全意識的淡薄、責任落實的缺失、制度監管的漏洞,事故的結果往往是業已存在的安全隱患一點點積累釀成的。因此防止災害的關鍵,必須減少大量的未遂事故,從根本上防止事故的關鍵是及時發現和消除事故隱患。根據現行的安全生產法律,追究法律責任的前提是發生重大事故,對存在發生安全事故的隱患卻不追究責任,不利于事故的預防。建議修改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責任認定依據,安全事故隱患的處理也應納入刑法的調整范圍。④
[注釋]
①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407.
②賈俊玲.勞動法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236.
③陳國華,張玲.“國外安全生產事故獨立調查機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9(2).
④康樹華,張中華.“我國重大事故罪的成因與防范”[J].南都學壇,2004(6).
中圖分類號:D92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165-02
作者簡介:袁慶麗,女,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偵監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