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試論私法自治與意思自治的關系
張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摘要:私法自治是近代法治的基礎,也是滲入市民社會的一種法律精神,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一種法律反映。私法自治統(tǒng)領著民法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地理、歷史、文字翻譯等原因,我們總是將“私法自治”與“意思自治”相混用,但是兩者是否完全等同的呢?這需要我們對私法自治與意思自治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私法自治;意思自治;基本原則;個人自由
一、私法自治的起源
羅馬人允許個人在人民會議上處分自己的財產,也就是說,國家承認了私人遺囑的法律上效果。這無疑預示著“私法自治”理念的萌發(fā)。因為立遺囑的任意性表現(xiàn)了一種個人最基本的自由的價值取向——即自由處分私有財產,也正如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學家西塞羅曾經指出:“國家和城市的特殊功能就是保證每個人都能自由而不受干擾地支配自己的個人財產。”也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經過羅馬法學家們的努力,奠定了羅馬法重視私權和個人主義的法理基礎和制度設計。然,“私法自治”作為一個完整意義法學上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私法自治其實也可以翻譯為“私的自治”。私法自治在當時社會的廣泛應用與其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它其實就在法律層面上肯定了市民社會的自律性。即使在當時的德國民法中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私法自治”原則,但是其對法學家思維的影響和民眾行為的指導卻是極為深遠,以致當時德國理論界與實務界皆認為私法自治是民法中看不見而影響深刻的最基本的原則。
二、意思自治的在私法領域的應用
對于“意思自治”此語的出現(xiàn),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1804年法國《民法典》,其第1134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在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之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這種合同只能根據(jù)當事人之間的合意或法律規(guī)定的原因撤銷之。”該部法典首次以條文的形式規(guī)定了意思自治原則。但意思自治的具體內涵又是什么呢?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等等都似乎可以視為是“意思自治”的內涵。但似乎又極易陷入語意反復的怪圈中。卡爾波尼埃對意思自治的界定則比較圓滿,他認為:意思自治是一種法哲學的理論,即人的意志可以依其自身的法則去創(chuàng)設自己的權利義務,當事人的意志不僅是權利義務的淵源,而且是其發(fā)生根據(jù);在合同的范圍內,一切債權債務權利義務關系只有依當事人的意志而成立時,才具有合理性,也才能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意思自治在加強市民意思自主,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理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私法自治與意思自治的內在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石田穰強調私法自治是民法的一種內在原則,它并不是基于民法上的規(guī)定而被直接承認,換句話說,無論民法是否承認,私法自治都是存在的,它的效力源自于民法的內在性。這也就表明私法自治是私法領域中的一種天生的原則,并不是被人所創(chuàng)造,而是等著人去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梁慧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私法自治是指在民事生活領域,要獲得權利、承擔義務,進行一切民事行為,完全取決于當事人自己的意思,不受國家和他人的干預。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私法自治所揭示的是法律體系問題——法秩序建立問題,在劃分公私法后,私法領域內奉行“私法自治”的原則,整個代表私法的民法法律體系在此的指導下建立。德國法學家拉倫茨(Larenz)將私法自治的內涵界定為意思自主(Selbstbestimmung)和自行負責(Eigenverantwortung)。這里面包含了:行為的自由和對自由行為所產生結果的承擔。借此可以認為:私法自治和意思自治都強調了個人意思的自由,但是私法自治的意思自由更強調法律體系的構建中,即除了某些特殊的、基于對公共利益考慮的法律關系,法律須對其作出強制性的規(guī)定外都應賦予當事人充分的自我決定自由。而在被賦予充分自由的這一范圍內,當事人就可基于意思自治原則來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因此,私法自治與意思自治所處的層次是不同的,意思自治是在法秩序之下的意思自治,而這一法秩序的建立須遵循私法自治原則。
四、結語
私法自治和意思自治都是一種法律理念、法律原則,但是私法自治是針對整個私法領域的法律關系而言的,在構建民事法律關系中,私法自治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強制性的規(guī)定,一類是任意性的規(guī)定。私法自治基本上適用于一切私法關系和私法領域,而意思自治則是在任意性規(guī)定的這一大類民事法律關系中可以基于自己的意思創(chuàng)立權利義務而排除任意性的規(guī)定,即當事人擁有自我決定自我事物的自由,并且國家法律賦予此種自由以法律上的效力。故,私法自治和意思自治作用的領域并不是一致的,其具體內涵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具體使用時加以區(qū)分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塢.論法的精神(下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01.
[2][古羅法]西塞羅.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M].徐弈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05.
[3]尹田.法國現(xiàn)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3.
[4][日]石田穰.民法總則[M].日本:悠悠社,1992:258.
中圖分類號:D9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95-01
作者簡介:張艷(1989-),女,苗族,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