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關于司法機關人才吸引力的研究
何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摘要:隨著司法體制改革大步推進,司法機關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法官、檢察官辭職轉為律師、法務等。對此,我們不應做過度解讀,但確實應當認真思考其中的問題和對策。本文結合相關數據分析司法機關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借鑒國內外司法隊伍建設先進經驗,為我國司法機關提高人才吸引力、推動法治建設建言獻策。
關鍵詞:司法改革;司法機關;人員流失;人才吸引力
隨著依法治國和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當今中國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司法人才工作,為依法治國和司法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中提到了社會各界尤為關注的法官檢察官離職潮問題,方案明確:將從管理制度、保障體系等方面入手改革和完善,建立起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專業職務序列和工資制度,以留住人才,如何提高司法機關對于法律人才的吸引力已成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新課題。
一、司法機關人員流失現狀
據《人民法院報》統計近5年北京法院系統有500多人調職,離職問題在司法改革時期愈加凸顯。
(一)涉及范圍較廣、數量不斷增加
全國數據調查顯示:江蘇近4年有2402人流出法院,法官有1850人;廣東各級法院調離或辭職的法官人數超過1600人。近5年上海有近300名法官離職。由此可見,司法機關人員流失并非只是小范圍的問題。
法院離職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以上海為例,法院2013年法官離職數超過70名,2014年達到86名,而僅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有18名法官辭職,而離職總人數達到50人,接近去年總離職人數(包括法官)一半。
(二)部分地區流失人員呈“高學歷、年輕化”傾向
據調查,上海法院2013年離職的法官大多是35歲至45歲,并且學歷均較高,其中甚至包括中級法院副庭長這樣的資深法官。而在2014年辭職的86名法官中,有63人是身為法院中流砥柱的“70后”,同時,辭職法官中曾經擔任審判長的多達17位,碩士以上學歷的“高才”占到43人。
(三)法官人員流失去向
法官選擇新職業時并未完全偏向所謂的高薪職業。據相關調查顯示,從法官流失的流向來看,離職法官選擇最多的是去其他黨政機關,占比為31.6%,調到上級法院的有17.5%,調到其他企事業單位或者從事律師職業的分別為1.5%和1.9%。
法院離職潮的表象下,是司法機關的人才吸引力較弱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逐漸凸顯,我們應當重新反思法院的相關工作制度。
二、原因分析
(一)基層法院待遇低,缺乏職業榮譽感
基層法院的待遇低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政治待遇低。長期以來,法院、檢察院在“一府兩院”中的憲法地位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基層法院除院長是副處級,其他人員最高級別是正科級,職級待遇受職數限制。二是經濟待遇低。與同樣處于縣城的工商、稅務、林業、電力及銀行等部門相比,工資差距較大。法官職業素質要求高,任職條件要求嚴,高要求與低保障之間形成的矛盾十分突出,法院和法官的整體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較低。
(二)部分法院工作壓力過大
隨著立案登記制的實施,立案之門得以敞開,此前被立案審查制卡掉的一些案件,也將進入訴訟程序。隨著司法改革中法官員額制的推進,案子更多,人數更少,人均工作量更多。
除了案件絕對數量的增多,我們還要關注到區域性因素。案件數量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員額制的硬性規定則可能會導致部分區域的員額與案件數量不相適應,導致法官辦案壓力過大或相對較輕。如珠三角核心地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基層法院,一線法官人均辦案超過250件,多的達400多件,而部分欠發達地區法院,法官年人均辦案不足百件,有的才20多件。
(三)選調環境寬松,加快了人員流動
當前,國家人才政策發生了極大變化,選拔人才方式日趨公開透明,干部流動渠道日趨暢通。一是自上而下的選撥機制,加快了人員流動。高中級法院面向本省、本地區或面向全國招納賢才,這對于選拔優秀人才、充實上級法院審判骨干力量大有裨益,也為基層法院干部走出去提供了方便。優厚的條件對基層法院法官而言,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不少干警,特別是年輕干警紛紛通過這樣的方式離開了原有工作單位,調至經濟條件更好的地區。
三、對策及建議
改革當前,司法人員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究竟該如何堅定優秀司法人員的職業信心,穩定基層司法隊伍結構,亟須認真對待。結合前文的分析,我認為可以從兩個不同方向完善司法隊伍建設:
(一)“節流”——減少優秀辦案人才流失
1.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和職業保障制度
由于司法機關職業化的特點,社會對其的期望與一般公務員的也不同,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和職業保障,可以按照不同工種、不同等級在合理程度上提高司法工作人員待遇。
深圳市在這方面的改革經驗值得借鑒。2014年2月,深圳啟動了法院人員分類管理的方案,法官與其他公務員區別開來成為第四類別公務員,依照獨立職務序列進行管理,并且每一個法官等級對應若干薪酬級別。同時,法院人員也建立了住房保障、醫療保健、退休待遇等制度。院長、庭長也按照其法官等級確定審判工作和薪酬。
由此可見,提高司法人員職業榮譽感不完全是給他們漲工資,而是要通過完善職業保障增加司法職業的吸引力,這樣才能留住人才。”
2.根據區域因素調整員額比例
在員額制與經濟區域差別之間的矛盾方面,廣東省的改革嘗試是較為可行的折中之策。珠三角地區案多人少,其他地方案少人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周玲接受采訪時說,對這種極不平衡的編制、人員構成,目前做法是將39%的員額比例在全省統籌,粵東西北地區不到30%,珠三角地區則突破39%,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期,逐步達到改革目標。
3.適當提高司法人員薪酬
讓法官檢察官拿一份體面的工資福利,這是確立司法職業尊嚴的基礎。國外確定法官檢察官的薪酬標準主要有: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政府公務員的工資水平,律師的收入水平。我國法官檢察官工資標準的確定,很難與律師行業進行簡單對比,它需要在綜合上述工資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法官檢察官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工作量、責任大小進行設計,尤其是將工資薪金與辦案的數量質量掛鉤,以發揮工資對于司法職業的激勵功能。
4.妥善解決過渡時期人員去向問題
在改革試點過程中,無法進入員額制的法官何去何從,也是一大難題。對此,可以借鑒上海的做法,對于不能進入員額的,保留法官身份及等級,并可以協助入額法官辦理案件,另行制定相應的業績考核管理辦法。這也符合法官法的有關原則和規定。同時還要暢通法官入額與出額渠道,保證人才正常流動。
(二)“開源”——增強對新生血液的吸引力
伴隨著案件數量的增加和政法系統工作人員的流失,補充新生血液、吸引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加入將逐漸成為司法體制改革的新重點。
1.重視學生實習過程中的意識培養
除了積極配合各政法院校的實習計劃,相關部門還可以建立、完善實習生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評價獎勵機制。鼓勵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積極參與法院各項工作,促進單位工作人員對實習生進行耐心、深入的培養,營造健康友好的實習環境,幫助實習生和其他學生形成對于政法系統的理性認識和擇業傾向。如果這其中最終有人進入司法機關工作,此前對于實習生的培養也成為對未來工作人員的培養,提高了司法隊伍的專業水平。
另一方面,集體實習的學生通常集中在北上廣等熱門實習地區,可能出現實習熱門區域資源緊缺的同時,冷門地區的實習資源又大大浪費的現象。因此,我們建議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能夠積極聯系政法院校給予實習名額,提供更優良的工作環境,加強法官對學生的指導,增加與法律專業學生的接觸,幫助更多高素質人才了解基層司法工作,產生對司法部門的親切感和歸屬感。
2.與法學教育結合,增強司法機關形象宣傳
司法體制改革是當今中國所進行的一項重大工程,是將對每個人生活產生長遠影響的重大舉措,民眾只有了解相關內容,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權利和取得救濟。但根據對法律專業學生的調查,他們對于司法體制改革的了解并不深入,由此可能產生對司法工作的誤解,片面地認為未來司法人員責任加重、工作壓力增大,因此不愿意進入司法部門工作。這對于司法隊伍的壯大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除了普通的司法改革內容宣傳,司法機關在條件允許時應當支持和鼓勵部門工作人員接受政法院校的邀請舉辦講座或者客串教師,與政法院校共同組織學生旁聽庭審,增加學生對于優秀政法干警的接觸和對司法機關工作的理解,強化學生對于政法系統的良好印象,吸引更多有志向、高素質的法律人才加入司法隊伍。
3.邊遠貧困地區提供適當的就業優惠政策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崔智友介紹,高學歷層次人才、獲得全國或全區各類業務競賽獎勵和入選全國、全區檢察人才庫的優秀檢察人才,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桂林等經濟較發達的市級院和城區院。
這種情況在全國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必要逐步縮小不同地區之間檢察人員政治經濟待遇的差距,并實行待遇向基層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的常態化機制。出臺更多鼓勵優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和急需專門人才到邊遠貧困地區任職的優惠政策,如對到邊遠貧困地區檢察院工作的優秀檢察人才,從中央或省級財政給予適當的住房補貼,對愿意隨調的家屬,當地黨委政府給予適當的安排等,從而增強這些地區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改善這些地區的檢察人才隊伍結構,提升隊伍整體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動檢察事業全面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冰.關于基層法院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實思考——從法院人才招錄制度與人力資本成本收益談起[J].行政與法,2014,01:58-61.
[2]曹夢潔.地方政府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創新研究[D].安徽大學,2014.
[3]仉巍.我國司法機關人力資源績效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
[4]陸顧斌.公安基層青年人才隱性流失問題與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5]高芳.我國法官流失問題及對策[D].湘潭大學,2008.
[6]蘭玲.基層法院法官保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5.
[7]劉婷婷.基層法院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再設計[D].山東大學,2013.
[8]韓璐.我國法官薪酬制度問題初探[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
[9]呂晨陽,徐春鳳.基層法院人才流失現狀分析[N].江蘇法制報,2013-12-1200D.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42-02
作者簡介:何嵐(1995-),女,湖南永州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