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佶欣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上海 201620
?
“互聯網+”形勢下幫教工作開展
楊佶欣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上海201620
摘要:當今幫教工作,社會力量介入乏力、主體間協作共享不足、幫教思維和手段滯后。大數據分析、互聯網平臺具迅速、高效、全時段、精確預測分析能力及強交互性,成為克服障礙之利器。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幫教互聯網化價值應兼具破舊和推新。因此,應立足于推新,即建設互聯網化幫教體系,促使互聯網幫教深入獄中、獄外,分別針對出獄人、服刑人員特征群體。確保經費、編制保障亦為工作體制化之必要。
關鍵詞:幫教目標;優勢路徑;互聯網
(一)社會力量難以有效介入幫教工作
客體獄中、出獄后幫教工作均具高難度。其一,出獄人情況復雜。據調研,對象未成功改造或生活無著落的客體,則出現大量重犯;據相關調查,對象再犯率高出社會犯罪率數十倍。其二,獄內情況復雜,牢頭獄霸、獄內違法犯罪、頑危犯、犯罪心理普遍消極等問題長期存在。
(二)幫教主體間難以實現工作協同、資源共享
現今幫教工作協作、交流不暢。其一,出獄人幫教與服刑人員幫教協作不暢;據調研35名基層司法所人員,74.2%認為監獄存在誤導宣傳,這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和不穩定性;此符合上海P區司法所人員所述監獄誤導對象“出獄依賴司法所”的現象。根源為司法行政內部溝通、共享機制缺乏。現較為有效的司法所、監獄之間的銜接機制僅有刑釋出獄的文書及情況銜接。其二,條塊間交流、協作不足。
(三)幫教難以擺脫傳統工作思維、措施的局限
獄內、獄外客體改造均存在思維局限。其一,獄內改造觀念陳舊。據抽樣調查203個獄警、30個管教、54個服刑人員、25個其他人員,68.9%獄警認為幫教主要是對其懲罰,66.6%的管教和70.3%的服刑人員、60%的其他人員認為幫教流于形式。此體現傳統“報應刑罰論”與新形勢下“目的刑罰論”的矛盾,進而獄內改造工作難以突破。其二,出獄人安置幫教仍體現形式主義。上海P區司法民警、社工每月僅了解1次對象情況,四川L市安置幫教人員多兼職武裝、綜合治理、社區矯正、人民調解等工作,幫教工作應付了事,工作局限于特殊個案、特定時間。
(一)互聯網化幫教將使工作改良走出困境
以傳統思維克服幫教障礙陷入矛盾境地。針對工作主體素質有限性、社會力量參與乏力的問題,學術界如吳宗憲教授等主張幫教的“基層沉淀機制”與行政系統“人才上升性”以及其本身觀點“工作社會化”存在一定矛盾,而未看到互聯網時代新技術、新思維的力量。對于工作協同機制,學術界、實務界僅停留于工作例會、小組組建等傳統思維,終究陷入工作條塊協調的矛盾。而技術設施落后、工作方式滯后、新手段缺乏與實務、理論界倡導的新思維、措施變革也存在根本性矛盾。
(二)幫教工作互聯網化具一定潛力
幫教互聯網化可利用基礎信息工程,以“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信息和技術支撐。目前,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23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同時,司法行政內部建設也漸趨信息化。2010年后,全國已有江蘇等8個省(區、市)在網絡基礎平臺上,建立了規范統一的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了對罪犯服刑改造信息的實時網上管理,70%的監獄使用獄政管理系統,15個司法廳級單位初步建成了連接基層單位的省級廣域網。然而,幫教領域尚未互聯網化,大數據分析機制、互聯網交互平臺有待建設。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信息挖掘、網絡平臺建設,將使幫教工作由固態到動態,由人力主導到信息主導,由定點被動到全程主動。
(一)獄內幫教大數據化、眾包化
建設、完善獄中大數據系統。通過給罪犯佩戴記錄儀、監控記錄、電話記錄和其他方式進行數據搜集,通過大數據平臺匯總對象的位置信息、監控信息、交往信息和其他有效記錄,利于數據科學家和IBM、SPSS、SAS等分析軟件,分析、預測、呈現對象動態信息。其二,應建成以監獄為主導的網絡眾包模式。參考電商眾包模式、以銀行為主導的互聯網支付模式,建立由基層司法行政控制平臺的眾包模式,使心理咨詢、就業培訓、對象管理等社會工作主體在監獄掌握、篩選、跟蹤、監督、考核下介入犯罪幫教。其三,基于對象大數據分析,分別決定其適用頑危犯防護、解除危重防護、接觸機房的電腦、享受眾包化服務等幾個階段。最后,采取技術避免重要情報和數據的泄漏和流失,同時加大有關信息共享和限制保密等方面的強調和教育。
(二)出獄人安置幫教網絡動態化、分類化
利用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分析,使社會力量科學有效介入出獄人就業培訓、職業介紹、心理疏導、生活關懷、信息獲取等工作。司法所工作人員應組織出獄人利用網絡平臺,使對象享受網上動態的技能培訓、網上心理疏導、在線職業介紹平臺等專門的服務,促進對象接受正能量、穩定就業、融入社會。其二,可以通過智慧城市大數據建設的途徑,與騰訊等通信公司合作,在微信、QQ內設置獨立的、專門針對出獄人的APP應用平臺,整合相關資源,為出獄人搭建良性互動、學習的平臺。據騰訊問卷調查,QQ空間以40.82%絕對優勢為95后最常用的社交平臺;微信量預計2016年也將超過短信,故軟件內置APP更具威力。其三,早在2007年,實務界就提出了建立科學分類幫教體系的呼吁;據主流觀點,可將對象分為創業、安居、隱患和弱勢四個類型針對性幫教。分類亦應據針對對象的大數據分析、呈現、預測。而后,通過網絡組織相關部門、社會工作人員對創業型的進行技術、免稅幫扶;對安居型的進行網絡化長效關懷、心理疏導;對隱患型的進行長期網絡跟蹤、心理咨詢,并進行技能培訓、就業安置;對弱勢型的引導其利用融入社會、學習技能。
(三)出獄人再犯預防數據化、協作化
利用大數據“用戶分析”模式、技術,逐步建立以Web2.0時代對未成功改造出獄人的分析系統,通過出獄人的基本信息、移動終端的觸摸與點擊行為、鍵盤等其他設備的輸入行為、社交圖譜關系、位置和臨近追蹤等基本數據的搜集、匯總,有效捕捉其特征、實時預測其再犯罪可能,并及時采取針對性的幫教、管控,預防其再犯罪。其二,在對出獄人大數據采集、匯總、分析、利用的工作體系建設基礎之上,應植入針對“重點對象”的個性化工作思維;可借鑒新疆幫教重點人員的經驗,針對“未改造成功”出獄人,建立“紅橙黃”三色再犯預警方案,作為進行不同頻率、不同內容的幫教之依據。其三,構建預防犯罪的網格化協作平臺。基層司法行政、派出所和社工組織等的一體化預防再犯信息共享和交互系統,使得再犯預防更具執行力。互聯網辦公框架方面,而現代WEB環境下,J2EE應用平臺甚至更為輕量級的將StrutS框架和Hihernate持久化框架相繼出現和成熟,也為司法所、派出所、社工等一體化預防再犯幫教提供了技術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宗憲.罪犯改造論——罪犯改造的差異性理論初探[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8:293,300.
[2]吳愛英.全面推進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水平[J].中國司法,2010(11).
[3]喬成杰.監獄哲學的現代構建[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5(7).
[4]劉建華.刑事司法研究領域的互聯網思維——評<網絡時代刑事司法理念與制度的創新>[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
中圖分類號:D9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78-02
作者簡介:楊佶欣(1995-),男,漢族,四川樂山人,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犯罪學、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