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恐怖主義法律預防機制的構建研究》課題組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
高校恐怖主義法律預防機制的構建研究*
——以經濟學為視角
《高校恐怖主義法律預防機制的構建研究》課題組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300387
摘要:高校管理模式開放,容易給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機;全國各大高校大多集中在大城市,校內聚集大量知識分子,高校受襲后社會影響將十分巨大;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極端思想滲透;襲擊高校校園對恐怖分子來說成本低而收效高,高校校園成為恐怖活動的目標的可能性較大。對此,從立法上完善校園管理模式,啟用多元化制裁與應對措施,在證據上降低恐怖犯罪的定罪量刑證據標準都是預防和控制恐怖主義針對高校犯罪的可行方式。同時,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恐怖主義;高校;預防;威懾
一、引言
恐怖主義是指企圖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引發社會恐慌、影響國家決策、制造民族仇恨、顛覆政權、分裂國家的思想、言論和行為。追求政治效果是恐怖主義的一大突出特點,而恐怖主義提倡的政治目的本身即帶有一定的非正義性與非人道性,這種政治目的通過合法手段幾乎不可能實現。恐怖主義一直存在于國際社會,目前大有向高校蔓延的趨勢。目前我國反恐立法工作也在逐步開展,然而我們的高校校園并沒有隨之做出什么相應的改變,有必要構建高校恐怖主義法律預防機制。本課題主要采用目前法律實證主義提倡的規范分析的方法,同時借鑒功利主義法學與法經濟學的基本理念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構建法律預防機制的相關問題。
二、高校受襲的危害性分析
(一)我國高校校園環境與大學生心理狀態
經調研發現,我國絕大多數的高校采取開放式的管理方式,大多數高校允許校外人員任意出入校園,人員流動性較大,校園環境并非十分安全,面對目前存在的風險普遍欠缺必要的預防手段。同時極少有學校進行過針對可能發生的恐怖襲擊的應急演習,或進行過反恐應急措施的宣傳。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一旦真的面臨恐怖襲擊,也很難有能力進行自救。
此外,盡管有七成受訪高校設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學生服務的設施,但這也僅限于清真食堂,幾乎沒有一所高校為學生提供宗教活動場所。從近年來的一些新聞報道中也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活動基本持排斥態度,學生幾乎不可能在學校內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學生在此類活動中接觸社會人員的可能性大。
在分析高校受襲的可能性時,高校學生的心態同樣是應當關注的主要方面。高校學生盡管大多數已經成年,但心智尚有不成熟之處。一方面,學生群體的防范意識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學生也更容易受到恐怖主義在心理上的影響。相比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高校學生的未來并不確定,承擔的社會壓力與心理壓力也較大,更容易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這也使高校學生更容易成為恐怖主義滲透的目標。
(二)襲擊高校的經濟成本分析
恐怖主義活動是犯罪活動,而犯罪分子的行為會大致符合效用最大化模式。“犯罪行為模型可以非常簡單地將從事犯罪愛的條件概括為:犯罪的預期收益超過其預期成本。”①但與普通的犯罪不同的是,恐怖主義所考慮的并非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恐怖主義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其政治性,恐怖主義活動往往與某種政治目的掛鉤,而在實現這種政治目的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效用往往是集團性的而非單純是個人性的。而恐怖主義活動的收益也是物質性與精神性并存的,主要包括從犯罪行為中獲得金錢、物質享受等物質性收益,以及諸如冒險的刺激感、復仇或是完成某種犯罪行為的快感等。
1.成本的分析
犯罪的成本主要包括物質性成本、精神性成本、機會成本和預期懲罰成本幾點。基于現行法與客觀現實情況來看,針對高校的恐怖活動與其他恐怖主義事件在精神性成本和預期懲罰兩方面均無過多的特殊性,選擇從事恐怖活動的時間、地點對機會成本影響也不大,但是將高校校園作為襲擊目標相較于其他目標成本更低。相比于居民區、中小學、劇院、體育場等其他人員密集的相對封閉的公共場所,高校校園的開放性程度很高。大多數公共場所不會允許人員隨意出入,大多數類似于劇院、體育場等的公共場所都會有簡單的安全檢查措施,而高校校園卻很少有類似系統對出入人員進行甄別。同時,高校學生較低的防范意識以及學校本身缺乏防范措施與應急的準備措施等特點,恐怖主義選擇高校作為目標,物質性成本會較低。
2.收益的分析
分析恐怖主義從犯罪中所獲得的收益需要基于其目的來看。恐怖主義勢力希望以進行恐怖襲擊的方式報復社會與其眼中的政敵,同時制造恐慌與社會混亂,吸引關注。對于恐怖組織而言,由于其追求的目的是達到某種社會效果,其物質性收益即是獲得更高的社會關注、造成更大的破壞或造成更大的恐慌等。高校集中了各個家庭中未來的希望以及國家各方面的年輕知識人才,一旦受到襲擊,無疑會對社會造成重大傷害,相比于選擇其他目標,選擇高校作為目標的收益更大。此外,在前文中提到的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也使高校學生容易成為恐怖主義思潮滲透的目標。相比于其他目標,恐怖主義勢力顯然可以借此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對恐怖分子而言,將高校作為其活動的目標成本相對更低,收益相對更高,更符合犯罪者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的標準。
三、高校恐怖活動法律預防機制的構想
(一)從實體法的角度探究制約高校恐怖活動的有效措施
由于恐怖主義犯罪受到多方面成本的制約,反恐法律的構建也不應只涉及某一個法律部門。之所以受恐怖主義威脅的各國都在嘗試進行專門的反恐立法,原因也是如此,其目的在于將現有的行政法律規范、刑法規范以及一些法律程序要求等進行整合,對恐怖活動加以預防。
1.增加物質性成本與機會成本
“僅僅通過一定量的法律實施活動和懲罰的嚴厲性還不足以控制犯罪活動的水平,提升其他成本也是可取的。”②在提升犯罪分子的其他犯罪成本時我們需要依靠行政法手段。通過給高校管理者施加法律義務與法律責任的,提升校園的安全程度,要求高校管理者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規范,解決校園現有存在的安全隱患,如增設安全檢查設施或限制校外人員出入等。由于襲擊高校會給恐怖主義犯罪者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同時會造成較大的社會損失,采取相比于其他公共場所更高水平的社會預防措施符合情理。
此外,在校內給予學生進行正常宗教活動的空間,引導高校師生、工作人員正確認識看待宗教是提升機會成本較好的方式。摒除對宗教活動的偏見,正確引導有宗教信仰的學生進行宗教活動,可以降低恐怖主義思想滲透進學生群體的可能,從而降低潛在恐怖主義犯罪者的機會成本,避免恐怖主義勢力的擴大,也可以產生降低物質性預防成本的效果。
2.提升預期威懾
對預期威懾的提升則主要需要依靠刑罰的手段來達到。從刑罰理論的角度來看,刑罰的威懾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刑罰威懾論的認識論基礎在于“犯罪是人的主觀惡性的外化的認識之上,肯定犯罪的可遏制性”。③然而“不同的犯罪對刑罰的威懾同樣具有不同的感受性”。④在處罰幾率不變的情況下,現行的刑法中威懾力最高死刑能給受到極端思想影響的恐怖分子帶來的實際威懾十分有限,如何提升刑罰的威懾水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刑罰的威懾力源于人們對受到懲罰的風險的厭惡,而對于受極端思想影響嚴重的恐怖分子而言,立法不妨嘗試加入不可減刑假釋的終身監禁制度并附加部分恥辱刑,使刑罰可以真正成為他們所忌憚的風險,從而提升刑法的威懾力。
(二)從程序角度降低反恐立法社會成本
在反恐立法中,程序法律機制的構建同樣不可忽視,而這其中的主要問題集中在證據方面。目前刑事訴訟法中的定罪證據要求是排除一切合理懷疑,這種定罪的標準很高,其經濟學的合理性在于一方面冤假錯案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另一方面在于容易使真正的犯罪者逃過法律的懲罰。“提高刑事案件的定罪標準仍有可能使真正的犯罪者逍遙法外,但開釋有罪者的社會成本有限,其社會成本為由于減少懲罰的概率而增加的社會成本。”⑤然而恐怖主義犯罪并非如此,恐怖分子極高的人身危險性,有其是針對高校校園目標的恐怖主義對于社會整體的危害性,開釋有罪者降低刑罰的一般預防效果所帶來的進一步預防恐怖主義犯罪的社會成本以及有罪者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可能會極高,甚至會可與造成一起冤案的成本持平。在定案的過程中,“如果錯誤的后果足夠重大,那么即使非常小的錯誤風險也將產生社會成本很高的避免錯誤的措施。并且,由于在存在對舉證有罪有嚴格要求時存在包容不足的成本,所以在降低證據要求的同時使刑罰較輕一些以減低避免和錯誤的成本是有道理的。”⑥由于恐怖主義犯罪的特殊性,錯誤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適度降低證據標準的同時在個案中適用較輕的刑法也是有道理的。在反恐立法中可以提升法官對恐怖主義性質犯罪的認定標準,而一旦將犯罪性質認定為恐怖主義犯罪,則可以適當降低證據標準,借鑒保安處分的措施,而對于案件本身仍然采取存疑的態度,一旦出錯,則從節約的社會成本中選擇一部分來給予受害者補償,符合帕累托效率標準,以此來解決目前證據標準所帶來的錯誤的風險導致社會成本過高的問題。具體定罪證據的標準則需要考慮產生錯誤的概率、冤案帶來的成本與放縱犯罪者的成本三方面因素,同時兼顧刑事訴訟體系的合理性,尋求社會成本的最小化。
四、風險防范與權利保障的平衡
反恐立法的目的在于遏制恐怖主義勢力滋生蔓延,防止恐怖主義活動,保護國家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各項民主權利。然而作為一項防范風險的立法,其中的一些手段很容易會限制到公民的已有權利。“例如,德國《航空安全法》規定,軍事力量有權擊落載有無辜乘客而遭恐怖分子挾持的民航客機。該規定不僅引發了社會輿論的一片嘩然,更被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于2006年判決違憲。”⑦
反恐立法的目的即是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免受恐怖主義活動的侵犯,而反恐法律作為一個維護社會安全的法律部門,不可避免需要涉及公權力的行使,權力機關欲運用限制自由的手段來達到其立法目的,于是就產生了矛盾,即哪些行為是應當受限的。密爾認為,對自由的限制應當限于妨礙他人基本自由的情況,但對基本自由的妨礙這一描述則較為抽象,具體的判斷標準則可以進一步的細化為對他人造成損害或者痛苦,這種限制被看作為社會成員在享受法律帶來的自由的保障時的一種“報答”,“每個人都要在為了保衛社會或其成員免受損害和妨礙而付出的勞動和犧牲中負擔他自己的一份。”⑧這些限制“一般被認為不是自由對自由的交換,而是用自由來交換免于傷害或者失去社會愜意或其他實際效用因素的保護。”⑨
然而這種限制看上去還是過于寬泛了,對他人的損害的范疇幾乎可以擴大到無限大,諸如視覺清潔權等權利將會層出不窮,自由也就無從談起了。對此,侵害的范疇必須縮小,那些僅僅違背一些人個別的道德原則的行為不能看作是侵害。同樣,認為某種行為給社會帶來不利的輿論影響同樣不能全部成為限制自由或者的理由,當社會中的一部分觀念上的先行者已經開始接受某一種較新的觀念時,也不能一刀切地將這種行為看作存在實際的侵害。擴展到我們的題目中,因反恐對言論加以限制應當限于此種觀念的表達與傳播是否足以擴大到足以產生重大社會風險的程度。具體的判別方式也可以通過經濟學成本與收益的視角進行分析,在分析某種觀念的傳播是否應當被禁止時,可以分析它擴大到全社會可能會造成實際損失與防止這種觀念傳播所付出的成本間的比例,其可能造成的損害即損害實際發生造成的傷害與損害發生的概率的乘積。
恐怖主義問題具有全球性,很多國家都已通過立法來預防國內外的恐怖主義勢力活動。這些國家在本國的反恐立法活動中都加入單獨的條文來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如美國相關法案就寫入了禁止歧視阿拉伯人等條目。我國反恐立法過程中也應該格外注意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平衡,防止公權力過度擴張,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不受國家公權力的侵犯,在憲法精神的指導下進行立法工作。此時對公權力行使合憲性的評價與監督尤顯其重要性,立法時可將其考慮在內。
五、結語
恐怖主義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我國也頻繁受到恐怖活動的侵擾,從國內外的一些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恐怖主義活動開始向高校擴張。高校校園環境相對開放,人員構成復雜,這種管理模式很容易給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機;全國各大高校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高校內聚集大量知識分子,高校遭受襲擊的后果十分嚴重,社會影響將十分巨大;盡管大學生這一群體的文化素質較高,但其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極端思想的滲透,甚至走上極端主義道路;襲擊高校校園對恐怖分子來說成本低而收效高,高校校園成為恐怖活動的目標的可能性較大。對此,國家可以從立法上完善校園管理模式,采取相比于其他公共場所更高水平的社會預防措施;同時可以在校內給予學生進行正常宗教活動的空間,引導師生正確看待宗教問題;另外可以利用刑罰的威懾作用,啟動國家強制性手段制裁恐怖犯罪;在證據上可以降低恐怖犯罪的定罪量刑證據標準,綜合運用多元化手段達到威懾與預防目的,但要平衡各種社會因素,將社會成本降到最低;同時,在處理恐怖主義問題時會涉及國家公權力與公民私權利的接觸,因此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也是立法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注釋]
①馮玉軍.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②[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13.
③邱興隆.刑罰的哲理與法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9.
④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6.
⑤馮玉軍.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21.
⑥[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15.
⑦杜邈:《國外反恐立法的難點、啟示與借鑒》[M],《法治論叢》,2008年第6期.
⑧[英]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90.
⑨[英]哈特.法理學與哲學論文集[M].支振鐸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2.
[參考文獻]
[1]馮玉軍.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6.
[2]李永生主編.侵犯社會法益的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與選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孫輝.對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的分析與思考[J].和平與發展,2001(04).
[6]陳喬之,田炳信.試論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J].當代亞太,2001(12).
[7]曹云華.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新變化——論美國反恐怖主義對東南亞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01(12).
[8]Craig.S.Stapley:Terrorist Attaacks 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Ope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034-03
*天津師范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課題組編號:201546);指導教師:吳占英;項目組成員:劉一澤,張偉,李丹,蔡若虹,王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