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徐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武漢430073
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開始是作為一個口號,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被正式提出。晚清以來,西學便被逐漸引進中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思想逐漸被人們認識、接受并成為口號甚至主張。但是何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國的適用情況又如何?
關鍵詞:法律;平等;正義
一、問題的提出
“任何權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法律不區分人”、“法律用一個聲音對所有人說話”等古老法諺都共同闡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當被問到法律何為時,我們都不假思索地回答——維護正義!平等是正義的重要內容。可是何為平等?
二、基本內容及代表人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開始是作為一個口號,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被正式提出。而等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作為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先驅們便提出了“人權”的思想。到了17、18世紀,歐洲出現了大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們也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洛克,盧梭等系統闡述了“天賦人權”的學說,洛克認為人類自然狀態就是一種自由的、平等的狀態,因此人們享有普遍的自由、平等和自然權利,不存在著受制或者從屬等關系。而盧梭則提倡人們要回到自然中去,主張人民主權。他認為自然法是一種人類趨向完善的固有的能力。他在他的著作——《社會契約論》中系統地闡述了“國家起源于人類的契約”這一觀點。他還提出人類的不平等發展的三個階段,即人類會一次經歷從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階段。總之,他們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自由、安全、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人權”。這些口號激勵了無數法國革命者。而美國的開國者中的法學家們,更是認真地按照他們的理解努力去落實這些權利,令人欽佩。
晚清以來,西學便被逐漸引進中國。在“救亡圖存”這一大主題下,國人的意識形態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嚴復、霍布斯、洛克、梁啟超等人的不斷努力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思想逐漸被人們認識、接受并成為口號甚至主張。最終,我國憲法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基本原則確定下來,并堅持落實。
三、何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思想是近代西方民主憲政思想家們在面對封建神權及皇權所造成的種種罪惡時提出的。我們都知道,西方的猶太教、基督教崇尚性惡論。許多思想和理論的提出都以“性惡論”為基礎,當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不例外。而在中國,從《論語》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推崇的是“性本善”。基礎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便不會一模一樣,對西方的思想和觀念也不能完全理解,不完全理解卻又完全模仿,勢必會帶來一些困惑。由于篇幅原因,接下來將重點就“何為平等”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話題已經非常古老,但是對其的討論卻從未停止過。似乎許多案件最終都可歸結為對“平等”這一問題的討論。如周香華案、阿蘭·貝克訴加州大學案、重慶“同命不同價”案。他們看起來都從各種角度呈現了社會的種種不平等。他們打著“追求平等”的旗號,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可是真的不平等嗎?
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外乎“凡是法律視為相同的人,都應當得到法律所確定的方式來對待。”①以下,筆者將從立法,司法兩方面分別闡釋“平等”的含義。
在司法方面,平等就意味著:只要說了“一切”,就不會有任何排除。如果有這么一部法律明確規定,所有左撇子都沒有擔任公職的資格,那么只要根據法律,公正、客觀地實施該法律,并使所有具有該類特征的人,即左撇子,都不享有擔任公職的資格,平等就得到了形式上的維護。實施相同的犯罪,就應得到相同或類似刑罰;得到想通過這類似的刑罰,就要侵犯相同或者類似的法益。如果最基本的形式上的平等都無法保證,就極容易導致實質上的不平等。有時候在個案中,看似追求形式上的平等會破壞實質平等,但從長遠利益看,還是要在保證形式平等的前提下實現實質平等。
當然也有許多學者在討論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平等”的妨礙。沒錯,在審判過程中,會有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加入,但我認為,某種程度上,即使法官對案件進行了先入為主的判斷,他還是要到法律規范中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如若沒有找到可說服自己、說服他人的理由,那么法官先入為主得出的“結論”就會被法官們拋棄,進而尋找另一更為合適的結論或判斷。如此循環,不斷接近形式上的“真相”。只要法官們都嚴格使用司法三段論,即使不同法官對案件的判決會出現差別,但也是在能接受的范圍之內。因為該判決時經過法官們仔細推敲,一再驗證得出的。其實,我以為,“同案不同判”問題出現的重點并不在于法官在審判案件時是否先入為主,而在于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是否嚴格遵守司法三段論,是否盡力客觀看待案件,是否盡力排除一切外界干擾,至少不出現“行賄受賄”等問題,或者說不被其他權力干擾裁判。
立法方面。在談及“司法方面”時,也許有人會問,憑什么左撇子就不能擔任公職,這公平嗎?
人是有價值的,但該“價值”不同于才能、身高、特長、財產等,人的價值是相等的,是絕對不能以“價值”作為依據將
人分為三六九等的。但是平等并不同等于“毫無差別”或“一模一樣”。人的價值完全平等,身體完全平等,生命完全平等,但是年齡可以不一樣,健康可以不一樣,壽命可以不一樣,對社會的認知水平更是可以不一樣……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法律對所有差別都一概而論的話,實質上的平等就很有可能受到威脅。
更值得注意的是,“擁有權力”并不能說就是“擁有特權”。平等意味著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也會擁有著相對應的義務。即是說,擁有最大的權力便只會擁有最小的自由。擁有特權是不允許的,但擁有權力在法律上是肯定會出現并且正當的。
人類一直奔走在追逐“平等”的路上,完全平等卻從未出現過。某一方面平等就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明顯的不平等。以刑法問題為例:A和B所犯之罪的違法與責任程度相同,但但兩人的財產狀況相去甚遠。A是億萬富翁,但B身無分文。針對犯罪本身而言,應當判處相同的罰金,否則就會不平等;但針對財產狀況而言,對A應該多判一些,對B應該少判一些,否則,二人實際負擔的痛苦就不平等。
四、總結
其實,在我國,國人的素質還有待提高,對于法律思想還不能理解透徹。畢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西方法律思想是舶來品,種植培育于西方文化的土壤里,這一過程都由西方人一手操辦。將它們硬生生移植過來,并不能確保國人都了解其內涵,若只知其皮毛,說不好會適得其反。這就要求我國司法部門在立法、執法過程中能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靠近法律思想內核并嚴格遵守執行。在一個個案例中,向人民灌輸“何為平等”這一概念。除此之外,普法活動也應該跟上。直接為國民介紹法律思想的內涵興許是最簡單最可行的辦法了。而在普法方面,我國恰恰做得非常不夠。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民越來越重視法律在生活中作用了。但在偏遠山區,人們對法律還比較陌生,“信訪不信法”的現象還層出不窮。若能加強人們對“平等”的理解,人們對法律的信賴也將隨之加強,而判決執行難等問題也會大大減少,良性循環。
[注釋]
①[美]E.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08.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186-02
作者簡介:徐瑛(1995-),女,廣東梅州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