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航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
淺析我國非婚同居概念
陳航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非婚同居現象在我國呈現出增長的趨勢,由此引發的各種現實問題,引起人們在道德和法律上的爭議。然而我國在非婚同居問題上缺乏具體的法律規制和指引,從而產生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為此,本文通過對非婚同居問題展開理論研究并探索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法律規制制度。
關鍵詞:非婚同居概念;問題研究;法律規制
一、非婚同居的概念
“概念乃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①非婚同居并沒有明文規定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條文或司法解釋中,僅僅作為學理上的概念。
本文看來,非婚同居,有兩層含義,一是非婚,即不存在受法律保護的婚姻關系,二是同居,即男女雙方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彼此照顧,因此,非婚同居是指無配偶的男女雙方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持續穩定地生活在一起的事實狀態,其應符合以下構成要件:
(一)同居關系當事人為無配偶的異性
雙方當事人均為異性且未與第三人締結合法有效的婚姻,否則便會對合法婚姻及合法配偶形成傷害,也違反了我國《婚姻法》的規定,這也是非婚同居與非法同居之間的顯著區別。
(二)雙方當事人應以共同生活為目的
雙方當事人共同居住,共同處理日常事務,形成經濟上相互扶持、精神上相互慰藉的穩定的男女關系,而是否有婚意、是否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在所不問,這也是與事實婚姻相區別的重要特征。
(三)同居生活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雙方當事人通過持續、穩定的生活在雙方的人身和財產上產生緊密的聯系,建立起類似于夫妻一樣的生活共同體,同居期間至少在兩年以上,同居生活不具備隱蔽性。
(四)當事人均需符合結婚實質要件
非婚同居關系當事人不符合婚姻實質要件,則有可能利用同居關系予以規避,對社會公益和私人利益造成侵害,也有利于當事人將非婚同居關系轉化為婚姻關系,受到法律更有效的保護。
二、我國非婚同居的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漸開放,非婚同居現象在我國主要存在以下特征:第一,非婚同居比例逐年提升,由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珍愛網聯合發布的《中國幸福家庭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中70后、80后、90后婚前同居比例分別為44.4%、59.6%、57.8%,相比往年,呈現增加趨勢;第二,非婚同居形式固定化,大學生同居、“搭伴養老”、試婚族、都市新同族這四種形式是我國現階段常見的非婚同居形式;第三,社會對非婚同居現象逐漸寬容,根據復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80后”的世界——長三角社會變遷調查報告》顯示,43%的已婚80后曾有過婚前同居,其中近七成的人在戀愛后一年內就開始同居,表明人們對非婚同居這種生活方式持有接受的態度。
非婚同居方式和現象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目前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弱勢群體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在非婚同居關系中,婦女、兒童在受到權利侵害時不能有效維護自己權益,婦女對這段感情的付出也難以得到認可與保護,而同居關系的不穩定性和缺乏規范性,也加重了弱勢群體權益被侵害的機率;第二,對子女產生不利影響,在同居關系存續期間,非婚生子女面臨戶口登記、上學等現實困難,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心理印象和心靈創傷,另一方面,法律沒有直接的規定非婚同居子女的撫養問題,隨意處置極其影響子女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況;第三,有礙于社會穩定,在非婚同居關系中,當事人雙方有隨時解除關系的自由,很大程度上難以保證當事人對感情維持和關系循序上花上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解除關系后,容易引發激烈的爭執和沖突,甚至升級為惡性事件,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我國非婚同居法律規制探討
非婚同居對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潛在的危險使其不能游離于法律之外,我國法律在規制非婚同居問題上缺乏專門性和針對性的規定,應當盡快制定有關的法律來保護非婚同居關系當事人利益不受侵害。
(一)非婚同居關系的認定
對于非婚同居關系的成立,應當滿足以下條件:①雙方當事人均為無配偶的異性;②應以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③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④均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在舉證責任分配上,遵循“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在證明標準上,應當達到能夠證明兩者具有非婚同居關系的最低限度要求,法院在判斷是否兩者間具有非婚同居關系,可以結合同居期間、親密程度、經濟依賴程度、一方犧牲程度、周圍群眾看法等情況綜合考量。
(二)非婚同居中的財產關系問題
1.財產制
非婚同居是當事人自愿選擇的生活方式,對于雙方基于合意而達成的同居財產協議,應尊重其選擇,有約定從其約定,對于沒有約定的,應采用分別財產制,對于同居財產中不能分辨權屬的,為了共同生活需要購置的生活生產工具,應以共同財產制進行處理,一方對其享有優先購買權,但一些價值較大的財物,則應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出資比例來確定各自的份額,實現利益平衡。
2.損害賠償補償問題
在同居關系終止時,對于一方的過錯而導致另一方利益受損的情況,后者可以通過相應的損害賠償補償機制來彌補自己遭受的損失。具體有:(1)家務補償,當一方當事人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時,就意味著失去了其他方面的潛在利益,而另一方卻可能因無償享受這份待遇給自己創造出更多的財富,這對于使用分別財產制的當事人來說,承擔家務勞動多的一方,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補償數額,有約定從其約定,約定不成的,由法院確定;(2)經濟幫助,我國學者一般認為,“離婚時的經濟幫助是派生于夫妻關系的一種責任,是離婚的一種善后措施,而非夫妻撫養義務的延伸。”②事實上,存在因關系解除而生活困難的情況,經濟幫助對于在非婚同居關系接觸后生活困難的一方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方生活困難,不能滿足最低生活保障需要,而另一方有能力實施幫助的,應有義務進行經濟幫助,滿足前者最低的生活需求;(3)損害賠償,在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實施家庭暴力、虐待等侵害人身權益的行為時,被侵害方有權要求其進行賠償,情節嚴重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對于隨意解除非婚同居關系而對共有財產造成的損失,也應承擔賠償責任,負有賠償義務。
3.遺產繼承問題
非婚同居關系當事人不享有法定繼承權,可以通過法律規定的其他途徑取得繼承權,一是遺囑繼承,通過合法有效的遺囑而取得被繼承人遺產,二是根據《繼承法》第14條的規定,根據自己在被繼承人在世期間對其撫養、照料情況、所做犧牲等因素證明承擔了較多撫養義務,請求繼承適當財產。
4.非婚同居關系的終止
一是雙方當事人因發生協議約定的情形自愿終止,解除同居關系,但一方當事人惡意終止合同關系應負賠償補償責任,二是因一方當時死亡而自然解除同居關系。
四、結論
非婚同居是個人在兩性結合方式上自由選擇的體現,而法律對其規制是國家干預的體現,在對非婚同居問題的研究上,“我們必須保留一部分私人生活的領域給道德或者非道德。”③國家對非婚同居進行規制,皆因“任何自由都容易為肆無忌憚的個人和群體所濫用”④,如何在兩者中保持平衡,妥善解決好矛盾與糾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我國對非婚同居進行規制的應然選擇。
[注釋]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②但淑華.我國非婚同居的二元法律規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③[英]H.L.A.哈特.法律、自由與道德[M].支振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175-02
作者簡介:陳航(1995-),男,漢族,江西上饒人,江西師范大學,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