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珊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揚琴教學多元化的思考
周 珊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摘要】近年來,揚琴的演奏藝術及教學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本人在高校從事揚琴教學工作,對揚琴的普及化持續化發展甚為關心。而現階段社會文化對民族音樂的發展更是提出了不同的需求,本文將教學對象從年齡、文化背景、專業化程度等方面進行區分,并在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對揚琴的多元化教學提出幾點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揚琴教學;多元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我們學校在過去幾年承擔著“百萬市民學藝術”活動的教學任務,接觸到了不少不同年齡段的揚琴學習者,因此要充分考慮到各年齡段的特點、素質條件及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上做調整和改進。針對中老年人,在教授基本演奏方法的同時,在練習曲及樂曲的選擇上可以自編些紅色歌曲、民歌或是經典老歌,如《夕陽紅》、《一剪梅》、《小白楊》、《贊歌》、《唱支山歌給黨聽》、《映山紅》等類似的,最好是抒情性較強的歌曲,這樣在演奏的時候速度不是很快,難度也就不會很大。而年輕人,則可以選擇當下的流行歌曲,《甜蜜蜜》、《大約在冬季》、《同桌的你》、《月亮代表我的心》、《匆匆那年》等等這些,同時鼓勵學生邊彈邊唱,類似吉他或鋼琴自彈自唱的感覺,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而針對年紀較小的學習者,如幼兒或中小學孩子,可以選擇兒歌類的歌曲,并適當的將單音、雙音、輪音等演奏技巧結合在樂曲當中,例如《小星星》、《音樂之聲》等歌曲,為以后的長期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
大學的招生是面向全國,來自全國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背景,所接觸的民族音樂也有所不同,因為在保持常規的教學流程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文化特點進行有針對的教學,如有些學生來著江浙一帶,從小聽到的、看到的地方戲曲和音樂是帶有江南絲竹的音樂風格特點,在學習曲目的選擇上就可以選擇像《歡樂歌》、《彈詞三六》的樂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地采風,學習當地傳統音樂的記譜、民間藝人的演奏習慣及處理方法,比較和借鑒不同樂器的演奏該樂曲的異同,并形成文字,可作為畢業論文的寫作內容。
同樣的道理,全國各地學生來到沈陽音樂學院繼續學習揚琴藝術,在教學上應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立足于東北揚琴流派的學習,掌握好“吟揉滑顫”等技巧,學習《秧歌》、《蘇武牧羊》等代表性的曲目,將東北流派藝術帶到全國各地并流傳傳承下去。
揚琴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立足于四點:首先是掌握正確的演奏技能及理論知識;其次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再次具備今后獨立工作的能力;最終是明確以后繼續學習的目標。
作為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習揚琴的興趣點,如果只是將學習揚琴作為提高自身藝術素質的一種方式途徑,我們應該要在規范學生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選擇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民歌、通俗歌曲、電視插曲等耳熟能詳的旋律改編成的揚琴練習曲或是樂曲,使學生對揚琴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滿足他們的審美需求。而學生立志走專業化的道路,則是要做到“技、藝、道”三點:技,即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奏技能和方法。藝,即是把握作品的演奏風格,提升自身對音樂的表現力和想象力。道,則是體現人和音樂作品的“天人和一”,達到一種忘我的藝術境界。這是步驟是需要在科學體統的原則下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和專業實踐才能達到的。
由于受入學前的專業程度的限制,有的學生程度較高、專業基礎較好、音樂感悟能力較強,這類學生著重往專業化道路發展,因此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深刻表達每一首音樂作品。而針對專業程度較低的學生,我們則要做到“眼高手低”,所謂的眼高手低,即所謂“眼高”;即使學生自己不能夠完全達到揚琴演奏技巧要求,也要使學生掌握演奏的方法和要領。至于技術方面的訓練,當然應該力求完善,基礎方面的練習仍需加強,程度上可以稍淺,即為“手低”。也就是不能過分的注重技術技巧練習,而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和想象力,及對音樂的表現力和理解力。培養學生知識的全面性,專業技能的多樣性,系統、準確的掌握揚琴基礎理論知識及揚琴教學理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儲備的演奏經驗、領悟和體會等細致地傳遞給學生,并不等于只教給學生一些演奏時的基本原則或演奏知識結構,而是要教會、幫助、促進他們更好地領會,具有創造性的思考、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能力。
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一對一、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揚琴教學了,小組課、大堂課、遠程教學、加入多媒體設備進行試聽觀摩已經慢慢興起,并被廣大人民接受。多觀摩專家講學講座及音樂會,多比較不同名家對同一技法、同一樂曲的不同見解和表達,這將拓寬我們對揚琴的認識和視野,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傳統作品的教學,如江南絲竹揚琴、東北音琴樂揚琴、四川揚琴、廣東音樂揚琴作品外,改編傳統音樂、移植外國音樂作品也不在少數,如《卡門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隨想曲》、《野蜂飛舞》等等。這些改編的國外著名音樂作品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揚琴的積極性,也讓學生對西方音樂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別是近幾年來年輕一代作曲家創作的現代派音樂作品正在快速成長,已經成為揚琴發展的新趨勢。如王瑟老師創作的《落花夜》、《云端》、《漣漪》、王丹紅老師創作的《狂想曲》,豐富的和聲色彩、多變的調式調性、注重音響效果對聽覺的沖擊,讓學生對現代音樂作品有更深的接觸和認識。因此在接受傳統音樂美學熏陶的同時,接觸其他兄弟姊妹樂器、外國音樂作品的精髓,全面視角了解揚琴音樂,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揚琴的表現力豐富、音域廣泛,能表達多種音樂,它是目前我國既具有民族性的有兼具世界性的樂器,因此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群的需求。只要所有從事揚琴教育的工作者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勢必能促進揚琴事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玉虹.揚琴教學改革的成效與啟示.[J].中國音樂,2009.
[2]張劍婷.淺談揚琴基礎教學.[J].黃河之聲,2012.
作者簡介:周珊(1982—),女,講師,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