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忠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
論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中的“精、氣、神”
張 忠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精、氣、神”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廣泛存在于哲學、醫學、武術、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不同文化藝術門類中。本文從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教學的視角切入,結合基本功訓練、作品演奏、舞臺表演等三方面來進行研究,梳理“精、氣、神”學說和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達到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教學;精氣神
“精、氣、神”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和醫學中早已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于音樂表演專業來說,精氣神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個人認為,通過深入分析、研究總結“精、氣、神”學說與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演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漢語詞典里最基本的注解為:精神力氣。百度百科的注解為:精氣神是道教內丹學術語。這一概念從中國傳統哲學角度來看,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精氣神是人維持生理狀態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從武術的角度來看,講究的是“外練筋骨皮,內外練精氣神”。從舞蹈和戲曲角度來看,講究的是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的結合。我國的《易經》認為:“天、地、人”是統一整體,而“天人合一”則是精氣神的最高境界和最究竟的解釋。從音樂表演的角度來看,“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是我們所希求達到的境界,這應該是精氣神學說在音樂演奏中的具體實踐與運用。
“精”從生理的角度來講,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生命之源、立身之本。它貫穿于我們整個演奏的始終,集中精神和全身心的投入是我們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的最基本要求。“氣”從生理的角度來講,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我們演奏中,氣息、氣口的控制運用對演奏者的肢體動作產生直接作用,是作品演奏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神”從生理的角度來講,由氣生化而來。涵蓋人的思維、意識、覺知等內容。對我們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來講,如何使作品演繹得“傳神”具有“神韻”,對精神的要求非常高,它是整個演奏的核心所在。中國民族打擊樂器種類繁多,演奏形式十分豐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從功能上來看主要有宗教祭祀、婚喪嫁娶、節日慶典以及戲曲表演等幾大類。從表演形式來看例如:傣族的象腳鼓舞、朝鮮族的長鼓舞、漢族的安塞腰鼓、威風鑼鼓等等,它們都是集舞蹈、武術、打擊樂演奏為一體的表演形式。無論是功能還是表演形式,都對演奏者的精氣神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再例如戲曲打擊樂,民間有“一臺鑼鼓,半臺戲”的老話。打擊樂對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情緒、渲染戲劇情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打擊樂演奏者的精氣神在這中間則起到靈魂的作用。
中國民族打擊樂種類繁多,可分為鼓類、鑼類、鈸類和其它類等等。本文以中國鼓的基本功訓練為例來進行分析,俗話說“一通百通”,中國鼓的基本功訓練理念和方法,可以通過“舉一反三”運用到其它民族打擊樂器的基本功訓練中去。在中國鼓基本功的整個訓練過程中,對精氣神的要求必須貫穿始終,是訓練的質量保證,這其中包涵:演奏狀態、專注力、基本功訓練內容等幾個方面。
(一)演奏狀態和專注力方面
要掌握好任何一種樂器的演奏,基本功訓練是關鍵,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這一過程必須是嚴格的。正確的基本功訓練,在演奏狀態上的要求一定是呈現出一種精神飽滿、朝氣蓬勃、挺拔向上的氣質。飽滿的練習熱情、高度的專注力、自然放松的呼吸、平和的心態,這些都是精氣神學說在基本功訓練中的具體表現,是訓練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我們有部分同學在基本功的訓練過程中,精神面貌不佳、專注力不夠、再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直接影響到基本功訓練的效果,在這些不良狀態下進行練習,會讓人產生枯燥、乏味、無趣和不斷忍受失敗的感受。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舉辦一些基本功技術講座、基本功比賽等活動,來有效激發學生對基本功技術訓練的積極性。另外,可以從精氣神三方面入手,給學生充分講解和引導,糾正其不正確的觀念。基本功訓練是一項需要演奏者全神貫注、全身心投入的體力和腦力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練習者必須對心理和情緒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的學習心態,高度專注的能力,是質量保證的前提。提高學生們對精氣神理論的認識,在良性狀態下完成各種技術練習,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幅提高,從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我們打擊樂專業教學而言,精氣神學說有著很高的實際運用價值。
(二)基本功訓練內容方面
力量和速度是我們中國鼓基本功訓練內容的兩大核心內容,同漢語詞典關于精氣神的基本解釋:精神力氣,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吻合的,力量和速度也是構成中國民族打擊樂藝術表現力的兩大重要元素。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把所練的每一條基本功練習和練習曲,都分別從力量、速度和弱控制三個方面去尋求提高和突破。同一練習在進行大力度的力量練習時,把速度放慢,通過手腕、小臂、大臂的完美結合,把擊鼓過程中發力的通透程度、擊鼓的彈性、音色的統一、左右手的力度平衡、擊鼓的持續能力等等作為練習目標來追求。特別要強調一下這里的力量概念,是特指爆發力和耐力兩個方面。而同一練習在做速度訓練的時候,力度控制在mp、mf范圍內,通過手腕、手指的完美結合,做自己速度上的極限練習。每個人在速度上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速度練習的要求是:在方法正確、放松的前提下,每一次練習都盡可能達到自己的極限,并保持一定的時間長度,通過這樣的訓練積累,逐步突破每個人自己的極限。第三種訓練比較特殊,那就是弱控制。我們大家都知道:速度越快力度的弱控制越難。在打擊樂的演奏中,心理因素影響技術發揮的情況,在弱控制方面顯得尤為突出,這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基本功訓練中,專門針對性來解決這個技術難點。在高質量的弱控制練習中,精氣神的運用是必須的前提。在快速的弱控制演奏中可能每個人對氣息控制、手指運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就我自己而言,在譜面最弱的地方用憋氣的方式來提高手的控制力是有效的。當然除了氣息之外,緊張、怯場的心理狀態會降低演奏者對手的控制力,這種情況對演奏者來說是可怕的,是必須克服的,深入地理解、感悟、運用精氣神學說恰恰是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
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是通過樂器的音響、各種演奏技法、節奏語言、演奏者的肢體動作為載體來表達事物情感,塑造音樂形象的藝術形式。演奏者在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對一部作品的速度、力度、節奏、音色、表現內容等要素都必須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筆者認為在作品的音樂處理過程中,可遵循“起、承、轉、合”的基本思路,將作品的樂句、樂段、樂曲的慢板和高潮部分合理布局,并運用剛柔相濟、抑揚頓挫、虛實結合、輕重緩急等多種手段來對作品進行處理,上述的每一個詞條都包含著對氣息、氣質、精神方面的要求,是精氣神理論在音樂處理方面的具體運用。
在舞臺表演中,演奏者的精神面貌,心理素質,心理調節控制能力是演奏成功的關鍵因素。精氣神理論的具體運用,可以開發我們身體本有的潛能,為我們的演奏服務。成功的舞臺表演經歷,可以使我們充分享受到演奏的快樂。但是,日常的演奏訓練多以個人單獨的形式完成,而舞臺表演在時間、空間以及面對觀眾等方面完全不一樣了,這對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對緊張心理的自我調節是精氣神理論的運用價值之一
舞臺表演中的緊張心理會對我們的演奏產生直接影響,很多學生面對舞臺和觀眾,會產生“懼怕感”,進而導致心率加快、肢體顫抖、注意力分散、技術動作變形、演奏失控等狀況出現。如何消除緊張心理是每一位演奏者都須面對的課題,精氣神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法。俗話說氣定神則閑,神清則氣爽。我自己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調節的:第一先放松,一般選擇坐姿,讓全身肌肉放松下來,讓自己進入一個舒服的狀態。第二入靜,逐步安靜下來,用意念隔絕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影響。第三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所要演奏的作品中去,剔除其他和音樂無關的雜念。第四調息,用慢吸慢呼的方式進行深呼吸,從而達到平緩心率的作用。通過上述幾個步驟的調整,可以很好的緩解緊張情緒,調節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演奏狀態,為正常的舞臺表演提供穩定的心理保證。可能每位演奏者都有自己不同的心理調節方法,但是萬變不離其中,我認為精氣神理論正是這個核心所在。有一點要強調一下,我們這里的探討都是超越技術層面的心理調節,如果是由于演奏者技術方面的原因而導致的緊張心理,不在此探討范圍。
(二)“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是中國民族打擊樂舞臺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精氣神理論的具體實踐運用
把“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拆分來看,“形和外”、“神和內”是事物的兩個方面,兩種狀態,是二不是一,但我們再進一步的去分析思考,便會發現它們其實是一不是二,兩者相互依存、互為作用,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形和外”包含著演奏者的基本功技術、演奏姿勢、肢體動作、面目表情、演出服裝等幾方信息,“神和內”則涵蓋演奏者的精神面貌、內在氣質、氣息控制、意識與情感等幾方面內容。
中國民族打擊樂作品,體現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鮮明,題材類型十分豐富。這其中有以動物象形為題材的作品,例如:《老虎磨牙》、《八個洗澡》、《鴨子拌嘴》、《畫眉跳架》、《牛斗虎》等;也有以勞動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例如:《喜慶鑼鼓》、《漁舟凱歌》、《賽龍舟》、《滾核桃》等;還有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例如:《秦王點兵》、《楚漢決戰》、《秦王破陣》等等。在演奏這些作品的過程中,要求演奏者全神貫注、激情投入,氣息與動作緊密結合,把內在的精氣神通過外部的演奏肢體動作充分表現出來,活靈活現地塑造出各種音樂形象,這樣的演奏充滿感染力,才能震撼人心,使演奏者和觀眾之間產生共鳴。下面我分別以《牛斗虎》和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兩首民族打擊樂經典作品為例,來論述精氣神理論在演奏中的具體運用:
在演奏中國大鼓二重奏《牛斗虎》這首作品時,演奏者通過肢體動作分別模仿牛和虎兩種動物,生動地刻畫出牛與虎的不同性格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訓練做到“形似”,也就是說要“像”,讓觀眾一看就明白,然后再去追求“神似”,要求演奏者面目表情配合目光,演奏動作輕重徐緩、剛柔并濟,手到眼到、手眼相隨,充分顯示出斗志昂揚,生死搏斗的精神氣質。《牛斗虎》全曲共分為:相遇、相望、相戲、相斗四個部分,演奏中運用了滾奏、槌按擊、爬擊、擊鼓邊、擊鼓心、槌相擊、刮鼓釘、平擊、雙擊、悶擊等豐富的演奏技法,配合演奏者的手、眼、身、步等肢體動作,惟妙惟肖地塑造出牛和虎強壯倔強、威猛雄壯的音樂形象。這其中形、神二者密不可分,形到神至,神領形隨。
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田隆信編曲,全曲由:山間春色、結隊出山、溪澗游戲、眾御頑敵、凱旋榮歸五個部分組成。演奏中,主奏樂器頭鈸和二鈸通過悶擊、亮擊、磨擊、揉擊、擦擊、擊心、側擊、滾邊等各種技法和肢體動作,輔以大鑼和馬鑼的重擊、輕擊、擊邊、悶擊、亮擊等技法所獲得的豐富音響,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錦雞拍翅、鳴叫、擊水、打斗等各種動態,其描繪之細膩、情態之傳神,感染力十足,令人嘆為觀止。在這樣的演奏過程中,正因為有“神”,“形”才有生命力,心動形隨、以形傳神。綜上所訴,在演奏中“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是精氣神理論在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中的具體運用,是我們演奏作品過程中所努力追求的境界。
“精氣神”是我們中國民族打擊樂演奏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我和學生們一起就“精氣神”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學習和實踐,也是對優秀的中國民族打擊樂傳統美的繼承和發揚,是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演奏水平的必經之路。打擊樂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傳統民族打擊樂作品演奏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加強自己的理論知識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戲曲、舞蹈、書法繪畫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為我們的演奏服務。通過這樣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可以使學生們的藝術想象力、創造力和舞臺演奏的感染力得到大幅提高,從而完成一個從“打鼓匠人”到演奏家、音樂家、藝術家的升華。這正是我們四川音樂學院打擊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和目標。我將和我的同事們、學生們一起為之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易加義.論管樂吹奏中的“精、氣、神”.音樂探索,1987,10.
[2] 李虹昆.舞蹈教學中關于古典舞的“精、氣、神”訓練.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5.
[3] 蔣榮全.論中國武術之“精氣神”.搏擊(武術科學),2009,09.
[4] 孫玉科.反思武術教育之精氣神教學.貴州體育科技,2015,02.
作者簡介:張忠(1968-),男,云南人,四川音樂學院現代器樂系副主任、打擊樂專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