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真(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
楊真真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摘要】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具有典型特征的藝術形式,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其獨有的演唱技巧,并且衍生了多種多樣的戲曲風格,成為了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部分。而我國的民族聲樂在其發展的歷程中,由于受到了相同文化的影響,因此逐漸開始與我國的戲曲文化之間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全新有效的發展形勢。文章將從發音、行腔、韻味這三方面出發,系統的分析民族聲樂中對戲曲演唱技巧的借鑒和運用。
【關鍵詞】民族聲樂;傳統戲曲;演唱技巧
戲曲文化在我國的發展已有很長的一段歷史,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多樣化的形式,并且其發展也已趨于完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典型的藝術特色。而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建立在西方的聲樂形式以及演唱技巧的基礎上,與我國的傳統戲曲的藝術形式相融合,在自主創新以及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演唱藝術形式。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通過對傳統戲曲演唱技巧的融入,能有效地使其呈現為一種全新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我國的大多數民族聲樂藝術家都嘗試性地將傳統戲曲融入到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文章將從發音、行腔、韻味這三方面出發,對傳統戲曲的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做具體的分析。
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在表演形式中往往對咬字發音非常注重,而戲曲演唱者的咬字發音往往與其自身的戲曲基本功以及水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可見其在戲曲演唱中對演唱者評定的重要性。一般,對于咬字發音存在不足之處的演唱者,聽眾往往會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評價,一方面,音包字,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不能清晰地吐字;另一方面,是演唱者的聲音在演唱的過程中被音樂所壓制,使得聽眾在欣賞時只能聽見音樂而不能聽清唱詞。而為了使戲曲的表演能夠達到預想的效果,演唱者在演唱中針對上述的兩點不足之處做出改善,首先要做到清晰地吐字,其次就是要能保證唱詞的清晰。而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這一方式同樣適用,演唱者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也要能保證吐字和發音的清晰。
當然,在演唱中所謂的咬字發音和說話仍然存在一定的區別,無論是舌頭在口中的運用,還是發音時氣息之間的轉化都存在不同之處,因此,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這也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要能對演唱和說話之間不同的咬字發音進行區分,在演唱過程中對咬字的方式和位置進行正確的把握,同時注意咬字時力度的掌握,以保證在演唱中能滿足聽眾所需求的演唱效果。而在咬字發聲中,要使字音能夠清晰可辨,正確地對字的聲、韻母之間進行運用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字音的準確性需要依靠聲母來決定,而發聲的效果則會被韻母所影響。
發音清晰、字正腔圓以及情感在聲音和表情中的融入是戲曲表演中表演者必須遵循的要素。所謂字正腔圓,其“腔”是以字為基礎處在情感上的一種藝術升華而形成的一種發聲成果。戲曲演唱者在演唱中必須要以演唱的美感來要求自己在發聲中保持音的圓潤,為實現這一目標,演唱者在演唱中就需要準確地掌握口、咽喉、聲腔在發生中的形狀。除此之外,對于演唱中的吐字,還需要保證給聽眾以豎向之感,而這里的豎向則指的是要保證字頭的簡短、韻母的發音綿長,并以明確的方式進行收尾。而“正”則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中能準確地對腔的形狀進行掌握,并保證以適當的力度來進行發聲;“圓”一般用來指母音的發聲,在演唱中指的是要通過共鳴的方式來保證聲音的圓滿表現。
而在民族聲樂中,戲曲在潤腔方面的技巧也可以被廣泛地運用。所謂潤腔是指在戲曲演唱中,演唱者一般會通過情感的融入以及藝術性的修飾來完成對演唱形式的豐富。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潤腔并不是演唱中專業的技巧設計,而是演唱者在演唱中通過對樂曲的理解所自行運用的一種技巧,這種技巧能有效實現對發音的美化,使聽眾感受其內涵情感,并賦予樂曲更深層次的藝術韻味。同時,對于演唱中某一特定的情感,也需要演唱者以不同的“腔”的運用方式來進行表現,由此也可以看出,歌曲的主要內容對演唱者演唱技巧的運用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在戲曲的演唱中,演唱者不僅要對音調的高低以及節奏的停頓有準確的把握,還需要對演唱的氣息運用實現有效的把握。從相關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的戲曲大約有360種之多,并且在表現形式和演唱的技巧方面都有著不同之處,哪怕是在同一首樂曲中,對相同的字進行輕重不一的處理,其所表現出的情感和含義也會有一定的區別,可見,在戲曲的演唱中通過不同形式和技巧的演唱處理,可以賦予戲曲層次不同的感染力。而從地域的特點來看,戲曲在其風格和特點方面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風貌,比如,江南地區的戲曲形式往往會呈現給聽眾以宛轉悠揚的曲調形式,而北方如河北梆子之類的戲曲則往往會呈現給聽眾以激越、慷慨的曲調特色,又或是晉劇之類的戲曲,則會呈現給聽眾以道白清晰之感。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戲曲都需要通過對內容的深入了解來實現情感的體現,以賦予其獨特的藝術韻味。而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也應當對這一技巧進行吸收和運用,通過聲音和風格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賦予其具有西方聲樂魅力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韻味,以給予聽眾耳目一新之感。
可見,聲樂演唱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要使其在演唱的過程中呈現給聽眾更具魅力的藝術風格,就必須對演唱技巧進行完善,而在民族聲樂中運用我國戲曲中的傳統演唱方式,就能通過在聲樂藝術中實現戲曲演唱技巧的融入來賦予民族聲樂更豐富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宋艷瓊.論民族聲樂向戲曲唱法的借鑒[J].戲劇之家,2015(02).
[2]陳汀瀅.談民族音樂各個體裁的共性與個性——以戲曲和民歌為例[J].戲劇之家,2015(09).
[3]賈楠.立足傳統 唱響主流——中國民族聲樂女高音與京劇青衣唱法之比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01).
[4]張玲琳.淺談戲曲演唱與民族演唱的結合[J].民族音樂,2015 (03).